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产生了第一代学生。他们作为与科举时代士子、童生所不同的新式读书人,其所经历的学生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浙江是中国较早接受欧风美雨的地区之一,文章通过对其时浙江学生沈雁冰、蒋梦麟、钱均夫、马叙伦等人的历史回忆进行梳理分析,再现他们学习活动与社会交往等学生生活场景。而诸如这般的学生生活,也因为处于鼎革年代的特殊机缘,这些读书人的生活与交往都充满了历史的范式色彩。新式读书人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以转折时代困境突围,展现他们承前启后、与众不同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后,近代闽南的中心城市厦门成为最早开埠的通商口岸。伴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社会转轨,新兴口岸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首先发生深刻的变化。处在传统文化的边缘与新兴口岸文化城市之中的闽南,开埠后开始出现一个特殊的新士绅群体,包括一些脱离传统科举道路而转入新式商业和文化事业的读书人,他们在近代闽南社会转轨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自清末兴学到"五四"时期,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初步确立,新式学生群体作为新兴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打造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参与力量。与此同时,报刊这种新式媒介随西人传入中国以后,既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塑造着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的特性。与报刊媒介这种较具即时性的新型传媒方式广为流行相因应的是,许多学生的命运也与报刊媒介紧密联结,后者成为他们了解新知、表达自我、塑造人生样貌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在一个风云涌动的年代,报刊为作为新生力量而登上社会政治舞台的青年学生们提供了的最初的聚合途径,并成为他们寻求同道支援的有效工具。在这个意义上,通过报刊媒介聚集起来的"学生共同体"的打造,也成为一种历史可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自办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式报刊当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外纪闻》。围绕该刊的创办、朝中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最终结果是朝廷允准在京城创设官报馆,并对民间办报持默许态度。此后一二年间,神州大地逐步出现一个兴办报纸的热潮。可以说,甲午战败的结局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初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安徽族田发挥助学功能,对就读于新教育体制下不同等级学校的族中子弟实行资助、奖励,甚至创建新式小学校。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保证他们有接受新式基础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激励他们争取接受更高层次的新式教育。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近代安徽族田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了教育向近代转型需要解决的最为繁重的普及基础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促进了阅报社的发展,各地阅报讲报活动如火如荼.随着阅报社与新式教育结合,阅报成为新式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阅报社通过所订购储备的报刊在推广新学新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阅报社不仅使阅报之风渐开,为报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并且促进了文学的传播与新变:一方面它扩大了小说的读者群,促进了小说文体的发展;另一方面,阅报社深入底层推广白话,为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卢刚 《船山学刊》2003,(2):102-104,134
《湘学报》、《湘报》是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具有全国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唐才常作为这两份报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对《湘学报》、《湘报》成为湖南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由湖南学政江标发起、创刊于1897年4月22日的《湘学报》(原名《湘学新报》),作为以开化湖南风气,宣传维新变法为目的综合性理论刊物,是近代湖南最早的新式报刊。唐才常任《湘学报》主编,同时兼任“史学”、“时务”和“交涉”三个栏目的编辑、撰稿工作。唐才常借助这种新式宣传媒介,以笔为枪,大胆著文,大力鼓吹救亡,倡导变法,在当时的湖南思想界产…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的邮购事业述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的邮购是自近代以来随着新式邮政事业的发展而兴盛的一种商业贸易方式.学界长期对此缺乏研究,甚至有一些舛误.通过梳理近代报刊资料,厘清邮购的起源、发展阶段、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而说明:邮购源于晚清时期民间盛行的函购业,因邮政同民信局的业务竞争而出现,自20世纪初在国内大中城市中流行开来,邮购逐渐成为民族企业发展竞争的有力手段,不少企业增设了邮购部,甚至提供邮购储金服务.另外,近代邮购还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沟通地区间资源流通的有效途径,是近代商业中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9.
岑红  印少云 《学术研究》2012,(5):115-121,160
留学生群体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挖掘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族称,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找到了重要的认同符号;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宣传民族主义,为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精神动力;他们以西方新型的政治文化观为思想武器,不懈地致力于近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他们同时也是构建民族国家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中华民族真正凝聚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近代北京回族报刊为实现民族振兴与发展,在"以教兴族"、"以民兴族"、"以国兴族"三个问题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其初始着力于翻译伊斯兰教经典,为教义传播和教理研究提供平台。后随时代发展大力提倡新式教育,倡兴近代实业,解决"救愚"和"救贫"问题。当中国遭受日帝侵略之际,回族报刊投身于抗战救国的动员中,将国家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实现了民族振兴意识的升华,从而为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的产生和形成是中国古老的知识界在经过巨大的震裂以后急骤转变的结果.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欧风美雨的冲击,一大批封建文人、学者官僚在洋务运动的浪潮中,挺身冲出封建营垒,接受洋务新式教育或直接投身于近代的工商业、近代的政治、军事和科技文化事业中,由此产生了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中有洋务派官僚、洋务派知识分子、洋务学堂培养的生员和早期的维新思想家等各类人物.本文旨在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及其社会环境和条件的研究,阐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特征和地位,力求揭示近代历史转折关头新式知识分子群产生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代报刊与洋务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初 ,伴随着西方教会和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 ,在东南亚、随即在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外国人办的中文近代报刊。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 ,成为先进中国人了解西方、学习西学的一个渠道。致力于倡导和推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思想家 ,也从参与近代外报的编撰工作而开始了他们的新闻实践活动 ,进而开始创办国人自己的近代报刊。他们利用报纸这一先进工具来宣传主张 ,表达思想 ,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他们的报刊言论和活动 ,对当时的洋务运动以及以后的维新思想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 ,这种作用并不太大  相似文献   

13.
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近代报刊的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也有了自己的报刊。报刊的出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手段,报刊成为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主要载体。近代不仅文艺报刊登载小说,而且许多非文艺性的一般报刊也登载小说,这是促成近代小说繁荣的条件之一。与此同时,近代报刊的出现,也培育了一批职业报人和报人小说家。新的媒体为他们的小说/作品的发表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阵地。近代报刊平民化、通俗化、都市化和传播快的特点,使小说文体成为报刊的宠儿;近代都市的形成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又为报刊造就了一个巩固的消费和受众群体。为适应日益增多的报刊的需求,进一步扩大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的稿源,稿酬应运而生。20世纪初稿酬的出现,为报人小说家向职业小说家/作家的过渡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小说利作家在全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报刊近代化是与半殖民地化相伴而生的,自列强用炮火轰开中国大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报刊舆论主权如同政治、经济权利一样,严重丧失.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深感报刊舆论主权丧失的痛楚,以及重建舆论主权的时代使命.他们冲破重重困难和阻碍,为创办一份真正替中国人说话的报纸而奔走.作为当时国人的代言机关,<时务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刊舆论主权的成功重建.北方的舆论阵地<国闻报>,在争取话语权方面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做出不懈的努力.针对任何侵害中国主权的外报言论,该报决不保持沉默,与外报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15.
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传播与近代广东戏剧的繁荣关系至为密切。广东近代戏剧的蓬勃发展,以20世纪初报刊的大量出现并发表戏剧作品为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没有文学传播媒介的近代转换,就不可能有广东近代戏剧的全面发展和高度繁荣。不仅广东近代戏剧如此,整个中国近代文学亦与此相类。广东近代戏剧作为中国近代文学整体格局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作为考察和认识近代文学发展与传播媒介之关系的一个有典范意义的个案。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乃中国千古变局之关键时期,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实系政府的基本国策和新政枢纽所在.兴学育才效果如何,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有无作为至关重要.清末著名总督岑春煊以教育为政治之先务,所到任处重教不遗余力,开创的新式教育具有层级多、类型全、开风气等特点.在高等、师范、留学、军事、法政、实业、农林、女子等教育方面均有贡献,并与近代中国一批名校的创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定向培养、多方宽筹经费、重用新式教育专才等制度建设上,更是多有创举,不失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杰出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六十——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商企业和军事、文教事业——即“洋务事业”;同时,这些洋务事业中,又聚集了一批从事新式科技、文化活动的新型知识分子——即洋务知识分子.洋务知识分子适应洋务事业对新式技术、文化人材的需求而产生,并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洋力事业是他们立足的基础,他们的命运与洋务事业紧密相连.同时,他们作为活动于洋务事业中的一支新生力量,作为洋务事业中新经济、文化因素的代表,对洋务事业也发生了一定影响.在洋务事业的创办和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8 1 5 - 1 91 5年中国出版了近 2 0 0 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 ,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 ,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 ,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9.
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政治、文化的深层次上,这一转型过程恰好与近代报刊的发展形成了因果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为近代报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近代报刊的存在与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代广府地区中英文报刊的创办和发展是当时中国与西方文化接触、交流的缩影.国内学者对近代广府地区的重要中英文报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探究,但仍有待拓展的学术空间:一些近代广府地区的报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学科间的交叉运用尚显薄弱,缺乏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因而难以揭示近代广府地区中英文报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与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