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期间的卓越政绩 ,作了阐述 :其一是兴修水利。他从太湖下游水网地区的实际出发 ,提出了“浚河、置闸、修围”相结合的治水主张 ,从而使苏州大片沼泽之地 ,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 ,一跃而成为我国的重要粮仓 ;其二是创办学校。他捐地助学 ,延聘著名教育家胡瑗为师 ,创立“安定学法”。从此 ,开创了苏州教育史之先河 ,首开地方学校实学之风 ,促使地方学校与科举制接轨。  相似文献   

2.
徐文明  潘卫权  杨加奎 《社区》2014,(25):20-21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毓龙街道努力探索未成年人教育的新途径,创新成立教育服务的“民间教育组织”,以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为载体,充分整合辖区内教育、办学资源,积极打造社区“微学校”,开展多层次、多特色、多品种的教育服务。社区“微学校”因“用微小之阵地、行细微之教育、得微妙之成效”而得名。目前,该街道共成立社区“微学校”14所,实现了全覆盖。  相似文献   

3.
浅论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门“潜课程”,通过不成规章的行为准则、不成文的心理契约、不闻其声的集体舆论,给学生以潜移默化、“从众行为”的心理效应,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创造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培养目标之魂,它与学校整体改革同步进行,对开发学生智力,强化课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在新形势下青少年中出现的思想品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的关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一场挑战,而学生品德评价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使之按照党和国家要求健康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下面从两个方面浅谈一下关于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有关“品德测评”和“操行评语撰写”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地方教育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改革发展有赖于教育的思维变革。地方教育的思维变革包括更新地方教育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思维。前者应将地方教育与国家教育两厢对应的感性直观认识,上升为教育文化对象、空间与视角的三维适应的理性复杂认识;后者要变“同而不和”为“和而不同”,即以构建和谐而独具特色的教育作为地方教育实践的目的,同时,建立体现“和而不同”的地方教育实践要素和方法的理念,藉以实现教育思维创新。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动乱后,全社会更深刻地意识到前几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统指对人民的教育。”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7.
健全的思维应该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并重的思维,亦是创新成果的基础之基础。形象思维教育中艺术教育有着特殊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左右脑分工理论”为开发右脑潜能、增强创新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引申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观点。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着重技艺训练、轻素质及健全思维教育的缺陷,学科涵盖面亦相应偏窄。因此,有必要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或学校尽早启动“艺术教育零点工程”,以在素质及创新意识教育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8.
田野 《新天地》2011,(8):84-84
“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得目的是以培养人才需要为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能力的教育。而全面实现教育目的最有效和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是“学”而不是“教”。  相似文献   

9.
一、乡里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我国的乡里学校,最早出现于夏朝,“夏后氏之学在上庠”①,“序,夏后氏之序也”②。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学校也分为“大学”和“庠”两级。到西周时期,为了加强乡里教化,“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③。《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杜预注曰:乡校即“乡之学校”。《文献通考·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也。”这说明,我国的乡里教育在夏、殷已初具端倪,到西周春秋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初步的乡里教育制度。春秋战国之际,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夺取和巩固  相似文献   

10.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羊”,自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第一责任人。一所学校校本教研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校长能否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了搞好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校长千万别忽视上好三种“必修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体育是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4月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说明了体育的重要。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更加明确了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苗语东部方言区民间文献在古歌、古老话、创世纪史话、民间故事等口述材料的基础上,增多了用汉字记录的科仪文本、地方志、家谱、碑刻等。这些文献更贴近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出地方社会的真实样貌。它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场域中形成并传承,通过口传心授、文治教化的方式,承载着各族人民历史记忆、生产生活经验,反映出儒家思想和礼制规范。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地方教育促使国家自上而下和地方从下到上双向地实现了礼俗互动,重构了地方知识谱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方教育的发展,是地方教育的应有之义,为地方教育提供内在指引。地方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外在助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地强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归属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3.
明代夔州府,处于朝廷与蜀地联系的“中间地带”,形势险要。明廷为加强对川东夔州辖区的管理,以地方教育设施的重建为契机,辅之以书籍、图画的“颁赐”,将“中央之手”伸入地方社会。由此个案,可见国家与地方在教育事业中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中,有目的有组织地教育活动可以追溯到商代西周以前的夏代。史书记载的“痒、序、校、学、瞽宗、泮宫”等,就是古代各类各级学校的名称。如瞽宗就是专教音乐的学校;泮宫则是西周诸候在郊区所设的成人大学。进入学校学习的基本上都是成人。而周代的“乡之物”教万民和周公提出的“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即统治者要治国安民,必须对国民进行德行、德性、人品道德的教育,更是针对  相似文献   

15.
节日,是属于时间中的某一个段落。祠宇,是空间中的某一个处所。而二者的意义,都是非实用的。人可以由中国的“祠庙”与“节日”之活动中,使自己的心灵“通向任何时空”,达到永恒。西方祠庙迄今仍大皆为宗教性的。而中国之祠庙,则由宗教性渐次通于全面的人文世界及人格世界、人伦世界。祠庙有助于精神之提高、志气之兴发、智慧之原之开辟。中国之祠庙与节日,不但有社会教育之意义,其实也含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然教育以及自己对自己之教育的诸多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批评各种传统教育、洋化教育的结果,是与他的中国教育改造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格格不入,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以程朱理学为例,程朱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只讲教学,不讲做,更不讲教学做合一;只讲学校,不讲社会;只讲教育,不讲生活。在中国“理欲之辩”各家中,戴震以“节欲”和“理在物中”反对程朱的“存理灭欲”,陶行知很赞赏戴震的观点,他说“我们还得与戴东原先生的主张打一打通”。陶行知反对程朱的“灭欲”,丰富和补充了戴震的“节欲”,提出了“遂民之欲”。这个思想是对“理欲之辩”的发展,具有“民本”的思想特征,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7.
1 .“家校联系卡”实施的背景及目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人只有凭借教育才能成其为人”。凡是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使之成为教育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无论是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不过一提到教育 ,人们立刻想到的是学校教育 ,当然 ,学校是教育的阵地 ,但就广义教育的涵义 ,应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审视目前中学生学习和生存的环境 ,许多问题困惑着我们 ,他们“长大了未成人”。他们只知道世界很精彩 ,却不知道其中的艰辛与苦涩 ;看到了车水马龙的都市 ,只知道城市的繁荣与兴旺 ,却不…  相似文献   

18.
“实习支教、置换培训”是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的一项教育实习改革工程,相关政策实施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覆盖面不广、农村学校数量不足、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置换培训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等突出问题.以“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的原则,建立乡镇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配套开展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参与式管理机制,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研共同体”的优势,丰富“置换培训”形式,可促进“实习支教、置换培训”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明代,除了设立于南京、北京两都的南、北国子监这全国最高一级的学校以外,还在各府、州、县设立了相当于今天中、小学性质的地方学校。明代的地方学校,是继承唐、宋地方学校的制度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但就其设立地区的广泛,是唐、宋所不及的。洪武十七年十一月,明太祖下令在辽东设立学校,谕礼部说:“或言,‘边境不必建学’。夫圣人之教,犹天也。天有风雨霜露,无所不  相似文献   

20.
简论地方院校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处在改革与发展大潮中的地方院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院校,存在着地方化的特殊性问题,如生存发展空间小、财政困难、地方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学校外部软环境差、师资队伍不稳定、招生就业困难、各项改革相对滞后等。面对众多的地方化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推进学校内部“三大改革”、筹及学校办学资金和改善学校发展环境等有效对策,用新的思维、新的举措谋求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