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由聚落—乡镇—城市的真实写照。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又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写照。随着疆域的易主、国家的兴替、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宁夏深居祖国腹地,其地名特征表现出了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绿洲文化、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等特征。宁夏地名是宁夏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对1∶50万的宁夏政区图上1000余个地名分门别类的研究,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出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宁夏现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定位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本研究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中把握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渐进式实践创造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积极成果,呈跃进式前进趋势。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正确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有利于人类文明从自为期向自由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创造文明成果的凝聚,就其本质而言,它体现了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存在属性。古往今来,人类通过自身的文化创造活动不断地彰显了文化的创造活力,促进了自身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当今时代,文化创造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在文化体制变革的过程中,积极促进自身文化创新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云南傣族的象文化产生有3个原因:傣族地区盛产大象,傣族先民崇拜大象,象是傣族先民的战争利器和农耕助手。象文化表现在傣族壁画、雕塑、音乐、舞蹈、织锦、陶器、建筑、地名之中。它不断与傣族的宗教信仰发生互动,适应和兴盛于各个历史阶段,并被当代文明所吸收、利用,溶汇于当代文明之中。  相似文献   

5.
人物与文明     
正主持人语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渐趋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在传承、发展、糅合乃至分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文明,是对人类物质、政治、文化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相应创造模式的总概括,是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或者说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的有机整体。文明,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政治与文化成果,是为  相似文献   

6.
跨越差异--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这一概念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包容性。它与本土性处于动态的辩证联系之中。全球化的辩证法理论一方面强调人类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所达成的普遍性的价值理念与文化共识 ,另一方面更重视不同文化体系创造的文明资源的独特价值。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 ,需在考察文化类同与文化差异两个层面上展开。既要重视文化类同研究 ,更要致力于对文化差异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文明与文化的代表,语言和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对汉语的语言结构、语言符号的学习,同时还是学习汉语语言符号所表征的新的文化内容。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注重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还要在异域文化的比较中打破文化壁垒、消除文化误读,使对外汉语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集体行为和精神创造,这种创造是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切知识汇集和总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表征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积淀,并渗透于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突出地体现在地名中。本文从文化表征的视野审视和分析了青海蒙古语地名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为了各自的物质主义利益相互之间激烈争吵,差一点就毫无结果不欢而散。人类文明面临着两种前景,和谐文化主义文明和文明的毁灭。文化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暖导致了生物大灭绝,文化的发展也正在导致人类大灭绝,人类正处在灭亡的边缘,科学家正在为人类准备后事。与此同时,文化的发展壮大正在推动物质主义文明向文化主义文明过渡,这是一次空前的根本的文明大灭绝。为了在三个大灭绝中获得新生从而持续生存下去,人类必须主动推动文化主义文化大革命,抛弃物质主义文化,推动物质主义文明向文化主义文明的大转型。本文为此提出了五点建议,探寻人类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林庆 《学术探索》2008,(5):128-131
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罗江文 《学术探索》2014,(2):124-130
峨山自古就是彝族聚居的地方,传承了众多的彝语地名,体现了峨山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随着汉族的迁入,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彝语地名或被借入到汉语,或被汉语地名替换,从彝、汉地名的转换,可以看到民族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融。  相似文献   

12.
蒋乐平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31-135,160
诞生于钱塘江上游地区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是浙江史前史的立足点.从河姆渡文化开始,钱塘江史前文化与以江淮文化为主体的北域文明交流、碰撞,发展出马家浜文化,成就了一个以挑战、接受、壮大为建构的文化格局,最终创造出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良渚文明和吴越文明.交流、碰撞需要有自己的力量,良渚文明和吴越文明的形成依托于原生文化的质量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西安店名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店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样式,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西安的人文地理和历史因素,通过分析,指出西安店名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域文化、鲜明的行业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时尚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4.
书信不仅是思想感情、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中日两国书信在名称、记录符 号、语言、书与工具、信文格式、信纸及信封等诸方面,既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马新 《齐鲁学刊》2005,(1):12-14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是像古埃及、古希腊文化那样沦为文化遗产,还是继续保持生生不息的 活力而独立地发展与存续?还是另有一种命运及选择?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化 发展的大趋势中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未来人类精神共同体的主要来源。当然,世界其它文明与文化中的人 文精神也会融入这一共同体,由此共同生发属于未来社会的新的人文文化,构筑起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汉族人命名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名一直以来反映命名者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对比了北京市1978年出生和2008年出生的汉族人名,发现三十年间的人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字名普及、常用字不同、叠音名减少、男女性格特征淡化、从四字成语或俗语中取名、虚词使用增多等方面,此外人们命名在保留传统习惯的同时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但是三十年前命名的问题现如今依旧存在,本文就此提出了命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医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中草药的名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一部分,中草药名称既有汉语词汇的共性特征,又有其个性特征。从造词法和构词法两个角度入手,对中草药名称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是语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略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文化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认真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认识东西方文明互补互融的规律 ,构建西部的特色文化 ,对于进一步落实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和平与安全的谋求、商贸交流与人员交往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文明融合的进程。文明融合主要体现在英语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宗教信仰的国际性和多元性更加明显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民主观念被普遍接受等方面。文明融合有助于世界秩序的良性发展,它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及国际社会的合理与公正具有积极作用。一般而言,文明融合可以采取文明间的交流与互补、文明的适应以及文明的转型等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理论,认为冷战后世界分为八大文明,文明冲突将决定国际政治。在宏观层面上,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冲突;在微观层面上,冲突发生在伊斯兰与非伊斯兰之间。同时,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永远不会泯灭,否定文明走向融合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亨廷顿还认为伊斯兰文明将与儒家文明相结合,共同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亨廷顿的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