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乐府诗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诗二题曹道衡(一)试论《长歌行》古辞"仙人骑白鹿"的下半首和建安曹氏父子的《诗经》学说《乐府诗集》卷三十载有《长歌行》二首,其二"仙人骑白鹿"一首,凡二十二句,其中第一至十句写的是游仙,而第十一句"山上亭"至末句共十二句写的却是游子思乡的内容。从...  相似文献   

2.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孟浩然山水小诗中的名篇,颇堪品味。开元十七年(729),诗人在长安应试落第,深感怀才不遇,遂决定扁舟泛湖,寄情山水,东游吴越,这首诗就写船至浙江建德江遇晚停泊时的情景。日暮欲宿,移舟泊岸,此句叙事,但一个“烟”字,已写尽黄昏沙洲的薄雾轻笼。又是一个孤独的夜晚来临,失意之悲,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一起全又涌上心头,异乡漂流,人地生疏,所以每一泊舟,“客愁”都会不断翻“新”。下面两句写景,一个是广角远镜头,一个是近镜头特写。明人宋懋澄曾在一封短简里以看…  相似文献   

3.
论宋词的感伤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文学中写感伤,古已有之,并非来人的发明。《诗经》就有《采蔽》写戌卒羁愁,州e兮》写思妇闺怨等。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但他只是以“怨”作为诗的四个功能之一,并没有说非0怨”不可。宋玉的《九辩》则写贫士失意的悲怨:“坎摸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开后世怀才不遇的感伤诗的先河;而他在诗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更成为中国诗歌“悲秋”的老祖宗,故有“宋玉悲秋”这句熟语。但从总的来说,汉代诗写感伤并未成为风气。《汉书·艺文志》说:“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仍然是哀、乐并提的。至…  相似文献   

4.
“韵”的本义为声音的和谐,引申为“韵部”“韵脚”以及诗歌等义。唐宋文献中主要为“押韵”之“韵脚”义,也常借指诗歌。而“联”的意义通常用“句”、“联”、“秀句”、“句图”等表示,虽然也有用数词加“韵”表示类似“联”的用法,但必须有具体的语境、语义提示,而且“韵”的基本意义仍为“押韵”之“韵”义。另从文献流传方面看,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的联语数目在宋代是不确定的,苏轼的“二十四”只是与其中一种版本巧合而已。由此,“二十四韵”解为“二十四首诗歌”更为圆融。  相似文献   

5.
诗一首     
奉诏平夷到海东,尚思复国报精忠。书中难尽歧山事②,公仍为民拂惠风。往:①此为嵌首诗,嵌入“奉尚书公”四字。四人帮横行之秋,敬仰民族英雄也有罪过,作者即写此诗贴于堂中.传抄者甚多。可见民心不可违。②峻山,即阳歧山。其南麓建“尚书祖庙”,供奉民族英雄陈文龙。福州沦陷时,日寇到处捉人杀人。民众于危急之际,避人尚书祖庙,日寇慑于神威,不敢入,却对祖庙一鞠躬后遁去。诗一首@郑发植  相似文献   

6.
XX同志寄来《谈〈涉江〉中一个诗句的位置》一文,读后,深感你读书之细致认真,勤于思考问题。你以为“被明月兮佩空欲”句,从结构匕石,前不与上旬配及Jr,后不与下旬成双,当是后人传承时弄错了位置;如果移此句子后,构成“驾青虬兮驻白馆,被明月佩宝硝兮,吾与重华演于片之困”’,以与下边的“登昆仑兮食五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相连接,可方为两个三句一组的一节,这样,形式上波整齐对称,矩正得多。并认为,就内容来看,“波阳产”句移至“写青虬”句后,上写出行凭借的工具,厂写出行时的穿戴,然后写他邀济的地…  相似文献   

7.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这首五言古诗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篇,几乎所有的注本和选本都把它列于开卷之首。这首诗当写于公元736年至746年间,时值杜甫正在北游齐赵之期。就诗题而言,“望”字是关键。“望”,不仅是取材的角度,也是全诗的线索。几乎每一个诗句无不与“望”字相关,这是准确理解与把握这首诗的前提。全诗八句可分做四层理解。一、二两句为第一层,写“远望之色”(仇注卷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鲁迅是一位最伟大最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鲁迅在求学期间,就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1902年为实现他的爱国愿望,赴日本留学,期望以医学促进祖国的维新。1903年,在蔡元培、章太炎等革命活动影响下,积极参加反清活动,剪去了辫子,以断发小像赠许寿裳,后补以诗,即著名小诗帕题小像》。许寿裳先生在钟怀旧》一文里对这首诗有精到的阐释:“前句说留学外邦受刺激之深,次写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状,三述同胞末醒,不胜寂寞之深,末了直抒怀抱,是一句毕生实践的格言。”纵观鲁迅一生,“我以我血荐轩…  相似文献   

9.
论《马氏文通》的复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对“联读之句”和“舍读而独立之句”的分析 ,认为这就是马氏用“句”“读”两术语分析汉语中对应于“泰西文”之“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句式。“句”相当于“泰西文”之“主句” ,“读”相当于“泰西文”之“从句” ,这已肇后世复句句法研究之先河 ,因而《文通》一书是具有“复句观”的  相似文献   

10.
元稹《杂思诗》五首之四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一首悼亡诗,“曾经沦海” 这两句,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传颂的名句。这两个句子本有出处,它的原型出自于《游仙窟》。《游仙窟》题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作,文成是张(族马)的字。张(族马)大有文誉。当时有人称赞说,(族马)文辞犹青钱,万选万中,因此被称为青钱学士。《游仙窟》是用第一人称写传奇小说,描述假想的恋爱故事,作者用“余”  相似文献   

11.
《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虹)■(虹)在其北,各有两首"一句,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前人的注解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之处。根据甲骨文以及传世典籍的记载,可推知"各"字当单独作一句读,对应典籍中的"格""■"字,当训解为"来也""至也"之义。根据出土文献的行文体例,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认为,"虹虹"原本当作"虹=",是"虹虫"之合文,而非重文。《山海经》中这句话,当校读为:"虹虫在其北,格,有两首。"句意谓:虹虫隐身处在它的北方,当虹出现时,有两个头。  相似文献   

12.
杜甫并不以七绝见长,保存下来的七绝也不多,大约一百首左右。最早的一首七绝便是《赠李白》,原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据说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和李白再度遇于山东的时候。此诗的三、四两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嗣奭认为“三自谓”,“四谓李”。但过去大多数注家,如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等,直到今天的杜甫研究者肖涤非均认定后二句系指李。不过分歧双方有一共同点,即都认为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意在讽谕、警告或批评李白,表现了“朋友相规之义”云云。我经过反复研究,同时把这首诗和杜甫其它有关李白的诗及其酬赠之作仔细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3.
读《饮水诗词》札记马乃骝水驿与汉儿庄《菩萨蛮》“荒鸡再咽”词,《瑶华集》有副题为“水驿”。水驿在何处?从词的三四句“毡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看,写的是北方景象,而且还是少数民族的牧区。纳兰容若去东北是在康熙甘一年春,不会是“星榆落尽秋将老”的时令,只...  相似文献   

14.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五律名篇《春日忆李白》。前人已对这首诗作过不少精到深细的疏注训释。我们若再从句式上看,就会发现八句四联中竟有两联造语特殊,即颔联和颈联均由名词语构成。 在散文里省略主语的情形是常见的,而在诗词里却常常省略了谓语,或把谓语作了  相似文献   

15.
语出自李清照《醉花阴》。消魂即销魂,仿佛魂灵离开了躯体,形容人极度伤感。“帘卷西风”为“西风卷帘”的倒文。“黄花”,菊花,以菊花之瘦比人之瘦,比得高超绝妙,富于创造性。“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是词眼,它和词的开头“愁永昼”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人比黄花瘦”五字,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推怀”之含意自在其中。这个结句之所以动人,除上述原因外,在句子安排上,还有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帝卷西风”,三句联成一气,前…  相似文献   

16.
语出自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作者一贬再贬,削了官职,远徙郴州。就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词。但被贬之恨又不便明说,于是在该词的结尾,信手拈来眼前的郴江。借山怨水,说郴江本应是围绕郴山而流的,可为什么竟要流向潇湘去呢?问得无理,可是有情。言外之意是:我是外地人,可为什么要困在此地呢?在这里,作者以比兴的手法,写江水的无由流向潇湘,比喻自己的无端远行求仕,寄寓着深切的身世之感,意在言外,这种难言之恨,有着同样遭遇的苏轼体会最深。《冷斋夜话》说:“东坡绝爱其尾两句,自书于扇。少游死,曰:‘少游已矣…  相似文献   

17.
风云波澜眼底生──说绝句的转笔技法吴绍礼,娜木罕就结构而言,一首绝句同一篇文章一样,也有起、承、转、合四个基本步骤。绝句每首四句,第一句为“起”,次甸为“承”,第三句为“转”,末句为“合”。这种称谓最早见于元代范椁。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第一句“...  相似文献   

18.
赵倚楼 晚唐赵,善七律,笔法清园熟练。他曾写过一首《长安秋望》律诗,颔联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景物的描写,动静的  相似文献   

19.
读《全宋诗》札记(一)房日晰补辑断句重出(1)“逍遥此中意。”载《全宋诗·刘放集》卷十六,此句辑宋绍嵩《巫愚江浙行集句诗》卷三。按:此句为《刘集》卷十《泛舟》一诗之第七句,非佚句。(2)“怀人棠蔽,招隐桂宵。”载《全宋诗·刘集》卷十七,此联辑自明杨慎...  相似文献   

20.
戴伟华 《学术研究》2023,(2):143-151
正如《渔歌》在张志和等与日人唱和中互补完成格式规定,《忆江南》格式也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忆江南》“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将文字词与音乐曲调作区别,关联“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之句乃“每首五句”之句,说明刘禹锡和白居易词已有文字规定格式,而“曲拍”只是指《忆江南》曲调,类似后世之词谱,无音乐功能,“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刘禹锡所和白居易“春词”《忆江南》当为二首,而“山寺月中寻桂子”是“秋词”内容,不在和诗范围之内,刘诗没有遗逸。《忆江南》调名异题,说明初词依调填词方式与音乐的关联,后变为依词填词与音乐分离的词体创作状态;而调名随内容而易名,反映了词由调名与内容一致向内容与调名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