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翟华 《可乐》2008,(7):62-62
与我合著《12亿火星人》的法国人大恩,在书中引用了这么一句"中国谚语":"激情超不过两次月圆的时间,而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哎,这到底是哪国的谚语呢?我发现,法国人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平时说话侃大山,很喜欢夹杂几句民间谚语,特别是中国谚语。法国人在引用之前,往往要加上一句"中国谚语说得好……",以便加  相似文献   

2.
一位名叫白晋(Joachim BOuvet)的法国传教士在1688年来到中国,他和他的一群都有着中国名字的同事"张诚"、"洪若翰"、"刘应",给中国皇帝康熙带来了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国礼,那是30箱装着浑天器等含有先进科学信息的礼品。白晋和张诚入中国皇宫不久就学  相似文献   

3.
雪地 《华人时刊》2008,(10):49-51
一个中国小伙,偶然的机会来到法国后,发现很多浪漫的法国人都特别喜欢中国传统的民俗婚礼。于是他灵机一动,在法国做起了专门帮助年轻人举办中国传统婚礼的生意,几年下来,他成了法国的"有钱人"……  相似文献   

4.
群像扫描     
《华人时刊》2012,(5):36-37
中国卫生部长获"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据法国《欧洲时报》报道,4月12日上午,中国卫生部长陈竺被法国总统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以表彰他在医学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为中法科技交流与合作所做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王数学家"来华是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外国传教士如何对待中国礼仪的"礼仪之争"问题更加复杂,它促成了法国传教区的成立和促进了法国汉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在法国的译介,先是比较零碎的片段翻译,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也晚于中国其他几部名著。法国华裔翻译家李治华及其法籍夫人与法国著名汉学家安德烈?铎尔孟合译的《红楼梦》法文全译本是《红楼梦》在法国的第一个全译本,这部译著大大推动了这部名著在法国的接受与研究。《红楼梦》在法国的研究,促进了法国读者对《红楼梦》的接受,为"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中国的"红学"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商业利益、耶稣会士所谋求的宗教利益,以及法国贵族对中国的浓厚兴趣、"王家中国公司"和路易十四的非凡想象力的驱使下,"安菲特里特号"分别于1698年和1702年两度驶向中国,成为促使中法两国向对方敞开大门的工具。但是,这艘由私营机构运营的原法国军舰,从激动人心的商业冒险开始,逐渐过渡到涉足剥削、人性堕落和罔顾道德的奴隶贩卖的冒险,变为那个时代的囚犯。1898年,法国在强行租借广州湾时重提"安菲特里特号",把旧时法国与中国的联系当作了侵占中国的借口。1940年11月,法国再次提起"安菲特里特号"远航中国的故事,强调法国在广州湾已有很长的历史,目的是为防止日本侵略者接管广州湾租借地,或拖延其接管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安菲特利特号"是历史上开启中法贸易的首艘法国商船。在"安菲特利特号"首航之前,葡萄牙人早已将中国商品进口到欧洲,引发"中国器物热"。18世纪初"安菲特利特号"首航返欧,带回瓷器、漆器和餐具等各种商品。中国商品首次在法国拍卖,推高法国社会的"中国器物热"风潮,也成就以"定制品"为特征的各式"中国风"。与此同时,"中国器物热"的发酵催生仿制品行业。在1730—1740年代摄政时期,仿制品泛滥,"中国器物热"逐渐退潮,定制品被分解成小配件,镶嵌在洛可可家具上,"中国风"融入洛可可审美风格之中。  相似文献   

9.
懒惰的权利     
刘芳 《可乐》2008,(2):64-64
前几天,一个法国人给我发来邮件,佯装震惊:"听说中国正在普及带薪休假制度?中国人怎么可以变得像法国人一样懒惰!"一句善意的跨文化挑衅,勾起了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0.
常凯 《北京纪事》2009,(4):20-21
首先,我想给法国佳士得拍卖公司,以及那些反对中国人追讨自己文物的人们看一封信的内容。你们自己人,法国文豪雨果在1861年的一封信中提醒你们。"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圆明园,一个掠  相似文献   

11.
在法国于17-18世纪掀起的"中国热"过程中,以希腊海洋女神命名的法国船舶安菲特利特号(L'Amphitrite,海神号)两次远航中国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资料匮缺,国内学者对于该船远航中国的动机、过程与结果的研究甚少.安菲特利特号或海神号船肯定是现在所知的第一艘在中国海岸停泊过的法国大船.这当然并不是说法国直到那时为止从未曾在中国采取过重大商业、宗教和文化活动.自从耶稣会的教祖方济各·沙勿略于1522年死于广东上川岛,巴黎外方传教会于1660年创建和路易十四于1685年派遣6名"国王的数学家"耶稣会士赴华(其中有5位于1687年莅华),于1688年创建了法国北京传教区以来,法国便在华开展了大量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安菲特利特号船两航中国,既是法国长期在华活动的结果和形成的一次高潮,又为法国后来在华活动开辟了道路,特别是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德和  闻舞 《可乐》2008,(9):78-79
行动敏捷的羚羊"陆航"成立之初,中国从法国引进一小批"小羚羊"武装直升机。SA342"小羚羊"是法国航宇工业公司和英国威斯特兰公司联合研制的轻型单发多用途武装直升机。它采用单旋翼涵道风扇式尾桨布局。发动机喷口向上倾斜,是它最明显的外部特征之一。驾驶舱为并列双座,采用滑橇式起落架。  相似文献   

13.
1899年11月12日,两名法国海军中尉在为法军侵占广州湾计划做准备而勘测地形时在遂溪黄略奥克山炮台遇当地人袭击身亡,这次事件成为法国向中国出兵的借口,导致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们在海上对中国实施了军事报复,法国媒体对两个"英勇爱国"的海军军官死亡事件作了负面报道,引起法国国内的反中国情绪。法国海军中尉皮耶·阿力士·河那克的相册,士兵里昂·苏伯曼和副官方施华·摩列的日记这些非正式文献分别记录了此次事件及广州湾最后的战役。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中法文学相互影响的研究长期以来已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大多数论者本着发扬中华文明的善衷,试图通过比较来证明或揭示中国文学对于法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以此确立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这种"影响"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对于处于启蒙时期的法国,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只是作为启蒙的"他性"工具来利用的.  相似文献   

15.
学界通常将魏夫特的"治水社会"理论和日本学界的"水利共同体"理论作为中国水利社会史的学术源头.但事实上,水利社会史的学术源流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人文地理学,随后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也受其影响颇深.这一传统持续影响到近年来由蓝克利、魏丕信等法国学者对中国山陕民间水利问题的研究.文章以山西为例,提出了水利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和体系.  相似文献   

16.
焦点北京     
浪漫法兰西,撩动北京城 10月9日,中法建交40周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之际,以"以人为本和革新"及"浪漫与创新"为主题的法国文化年在北京隆重拉开帷幕。 中法文化年开幕式由世界电子音乐界的先驱人物--让·米歇尔·雅尔的北京紫禁城音乐会打头阵。通过选择故宫这样具有象征性的地方举办音乐会,雅尔把过去和现在、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示中国永恒的一面,同时展示非常现代化的法国与中国。"叱咤风云的伟人--戴高乐生平展"在中华世纪坛现代  相似文献   

17.
程抱一在其法语作品里对中国哲学思想做出富有新意的阐发。我们考察相关的理论文献后发现,其立论是以中国传统宇宙论、气的思想为基础。程抱一提出的"三元思想"不仅仅是他潜心书斋钻研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结果,也是他接触法国汉学界、从事汉学整理工作的一项特殊"回报"。  相似文献   

18.
正既然中国学习西方是摆脱不掉的命运,那就干脆学得彻底些。晚清到民国,马克思进入中国前,除了小说、艺术、科学的名典,哲学上我们还只是单个人单个人地学,德国的尼采、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罗素、美国的杜威。直到马克思进入中国把"德国古典哲学"康德、黑格尔一同带入,还把马克思主义的另两个来源"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等作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艺复兴后的"新古  相似文献   

19.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亚斌 《北京纪事》2015,(10):52-57
法国医学博士,在北京成为"御医" 贝熙业1872年出生在法国中部山区新浴堡的一个普通村庄.20岁考入波尔多军医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被派往塞内加尔、印度、伊朗和越南,抗击当地的鼠疫与霍乱.1913年他来到中国,任法国公使馆医官.这时他已41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