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散文是创作主体面对接受主体抒发情怀、感叹人生、诉说忧乐的艺术。散文的"真实"之感,首先来源于散文创作主体的真诚之心。这种真诚,不仅仅是能在散文中再现真实的自我,而且要做到说真话、言真情、展真性、道真趣,在审美层次上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发挥散文陶冶性情的美感作用。散文创作中所强调的真情,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真实,应把真实的情感写得情真意切,达到强烈感人的程度,要能找到"真挚"之点,只停留在一般真实的程度意义不大。另外,散文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情感的陶养,既要注意情感的深沉、真挚,又要注意抒情的度,不矫情,也不滥情,同时,还要使表达出来的情感合乎健康的审美情趣,不媚俗、低俗。  相似文献   

2.
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由于其散文的平正温雅而别具一格。曾巩在散文中表现出温厚平和、含蓄深沉的情感特征,既不同于欧阳修的深情绵邈、感慨淋漓,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果敢斩截、刚直峭激。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与他在散文中表现的感情有很大关系。曾巩散文的情感主流是温和含蓄,很少激情洋溢,这是形成其散文平正温雅风格的重要物质前提。淡化情感、注重平衡式抒情或说理是他化解不平情感的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3.
讨论现代散文美的因素,人们往往先要谈到抒情问题.然而,抒情这一亘古不灭的文学魂灵是普存于各种文学形式之中,不唯散文所独有.事实上,作为文学的抒情类别,诗和散文共有着抒情特质,共同谱写情感的微妙篇章,使我们在激赏感情旋律的千变万化中,在艺术上难以对它们作出细致的区别,因而留下美的迷雾.艺术是彼此相通而又各自有别的.探讨散文的抒情美有赖于从抒情品性上对散文进行厘定,透过诗的抒情揭示散文的内质,以界定散文抒情美的形式、内容和微细层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差异首先表现在视角上,对于不同的人物鲁迅采取了不同视角,而周作人的写作视角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鲁迅的忆人散文重在"评"而不在"忆",将叙述、抒情、议论合而为一,因此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重在"忆"而不在"评",缺少哲理上的思索.鲁迅的忆人散文的情感激越深沉,而周作人的忆人散文的情感平和冲淡.这种差异是与二人的思想性格、文学观念、美学追求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5.
说散文应当抒情,这不会引起异议.但进一步的问题是:散文的抒情有什么特点?或者具体地说,同是抒情,散文与诗歌有何区别?这是中外作家、理论批评家感兴趣的话题.这个问题要从情感本身以及抒情的方式两方来看.而金科的散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值得注意之处.先看情感本身.60年代曾有过“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理论主张,至今也还常常见到以是否富有诗意来衡量散文,似乎越向诗歌靠拢,散文就越有品味.其实这是个相当含混的看法.中国古人说,诗为酒,(散)文如饭.(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这个比喻使我们理解到,诗歌是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追求主体情感的隐藏,重视节制抒情及深蕴理趣,呈现理胜于情的特点,形成了冷凝深邃的抒情品格。诗情诗形的冷凝,诗意及其传达的曲折深远,以及戏剧化、小说化、意境化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是其冷凝深邃的抒情品格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文中的情是最能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的。所以,抒情是文章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散文更重于抒情。好的散文,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摹景状物或者是明理言志,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深挚灼热的情感,给人以情感的触动。  相似文献   

8.
散文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等,不重视发展变化的外在完整性,而重视人生段片的抒写,呈散跳的形态.作为散文的一般质态,京派散文当然如此.但更为重要的是,京派散文的段片抒写追求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性.此种象征所重视的是用感性形象象征个人的偶然性与非理性及个体当下的独特体验.京派散文不太重视再现式描写客体的直接模拟式的写实,而偏重表现式的主体因素对客体的渗透、转化和再创造,有心灵写实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在近二十年的诗歌历程中,安琪创作了大量短诗,尽管题材内容有所不同,但抒情构成了它们在存在形态上的艺术共性。在抒情内容上,安琪短诗在通过文字的字面意义书写情感内容的同时,更着力呈现创作主体书写话语文本(包括抒发情感)时的情感样态和生存情状。在抒情方式上,安琪一是借助感叹号、疑问或反问句、语气助词等精心设置感叹语气,一是经由重复、排比等语言策略打造抒情句式。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东方小说有丰富的故事文学基础,另外,深厚的史传文学和说唱文学传统、强大的抒情文学话语对东方小说文体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散点透视的故事文学基因,基于历史真实的艺术真实的追求,在说唱文学传统中形成的对小说叙述明晰性的注重,散文叙事过程中主体体验的表现和抒情意境的创造,这些古代东方小说文体特点在今天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悲剧审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主体产生的情感形态具有对立性、相似性的特点;诸情感形态的复合体是一个呈现动态混同性的网络结构;悲剧审美主体情感活动在整体上保持动态平衡的发展趋势,痛感群与快感群存在瞬息的高峰逆转.  相似文献   

12.
个体主义是英国国民性和文化传统的核心特征,表现在个体(包括个人和团体)自我负责、政府和他人尽量不加干预及其影响下的经验主义哲学倾向和折中主义的处事态度等方面.个体主义文化传统在英国高等教育专业自由发展时期,表现为各大学自主设立专业;在国家协调时期,表现为尽管设立了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进行监督,但具有大学头衔的高等教育机构仍然保持百分百的自主权;在协调弱化时期,该委员会被解散,更多学校获得自主设置专业权.在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英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具有专业分类方式非计划性且划分细致繁杂、专业关系上传统学科强盛、专业设置机制市场化的特点.英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高等教育机构自主权大、灵活性强的一面值得我国借鉴,但在借鉴的同时应考虑我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初唐诗格看初唐人的文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以来文人已经认识到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但在创作实践中却更重视辞藻声律等形式方面,导致情感内质的虚弱。初唐诗格在重视形式问题的同时,还普遍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情感志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理论表述.而是在具体作诗方法的讲解中体现的,才经常被人忽视。初唐诗格这种现象反映出初唐文人的文学观念。初唐文人在继承六朝文学观的同时,结合自己时代文学现状,认为主要应解决如何用更好的形式表现内容.从而把情感志趣和词采声律统一在操作层面上。  相似文献   

14.
酒能激发人的情绪,情绪管理得如何,则取决于饮者的情商水平。透过《水浒传》中酒文化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其间各个人物情商的种种表现。武松嗜酒惹是非,又因醉后打虎成英雄;鲁达两次酗酒犯寺规,宋江不胜酒力吟反诗,李逵贪杯被捉,朱贵兄弟借助酒力救李逵,真应了“酒能成事,酒亦能败事”的格言。让嗜酒者克制酒瘾,控制好饮酒后兴奋度的根本方法,还是要努力培养和提高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九叶派诗歌中的毁灭和复活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的影响下,九叶派诗歌充满怀疑、否定和反叛精神,同时也蕴涵着对于生命完满的渴望,这就使其作品在毁灭和复活话语的建构方面体现出独特特色。他们的毁灭话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艺术探索中对常识性观念进行再评价;其二是对现实与生命进行全方位揭示。在毁灭话语之间又随时流淌着新生话语,即那些体现现实与生命流向和诗人的渴望的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元嘉诗歌的情感基调--"忧愤"与"激荡",并从此时士、庶地位的沉浮和诗人的人生际遇入手,揭示形成这一情感基调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情绪在成人心理理论表现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采用4种成人心理理论任务、90张情绪唤醒图片考察了72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被试的积极、消极、中性三种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其心理理论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不同性质情绪对成人心理理论有显著影响,即积极情绪有助于成人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而消极情绪则抑制了其心理理论能力的发挥;二是成人心理理论能力高低不同,受不同性质情绪影响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我们根据被试假词拼读、单词补笔、句子补遗的作业成绩和被试作业后的报告 ,比较、分析了阅读理解优秀组和不良组所存在的语音差异性 ,证实了学习者的英语语音能力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 ,并呈现一定因果关系。研究也证明 ,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其汉语阅读理解的心理模式制约着英语阅读中的语义通达。  相似文献   

19.
音乐情绪内涵及音乐与情绪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能诱发情绪。每个学者对"音乐情绪"的定义可能不同。音乐诱发情绪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即由Juslin和V stfj ll提出的理论框架——六个心理机制以及由Kone ni提出的中介说。研究音乐情绪的生理基础,多数是研究脑机制或神经机制;对于音乐诱发情绪的测量,大致可以分为:基本情绪模型、维度情绪模型和重新构建模型。以前有很多研究都会把音乐的情绪表达和对音乐的感受混淆起来,导致研究结果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魏晋重情的时代风气促使诗歌中出现了主体情感笼罩、充满在客体物象之上的言情慷慨的主观性意象,它表现为强烈的主观情感对物象的拟人化改造和情感对意象组合的直接驱动与构结.与此相对的则是主体情感蓄敛、隐潜在客体物象之中的巧构形似的客体性意象,在客观性意象中,诗人尊重物象自身的生命特征,物象吸收、融化了情感,对一泻无余的情感冲击力加以形式化的审美节制与缓冲,形成诗歌意象浑融含蓄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