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谁去化”和“谁化谁”的重大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不当理解 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有的是采用“体用关系”思维模式去理解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以中国哲学为“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用”,即持“中体—马用”的观点;或者相反,认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体”、以中国哲学为“用”,即持“马体—中用”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一种不当理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独立的哲学维度?这并非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澄清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理解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维度的关键点。马克思以一种“反哲学”的立场摒弃了以往哲学所具有的“从原则出发”、“包罗万象”、“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性质,仅仅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行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阶段,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本文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对改革的内涵、公有制的实现、股份制的属性以及政府、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粗略的思考,并借此与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商榷。一、关于改革的内涵问题一是改革的对象。我们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扬弃”。那么,它应“扬”的是什么,应“弃”的是什么呢?这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由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构…  相似文献   

4.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性质的讨论中,人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一个重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如果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立足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重要意义。在此,我谈几点认识,就教于大家。我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扬弃了“本体论”概念。虽然马克思坚持物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历史发展的条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实践”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范畴和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统一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是划时代的,是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分水岭,这应该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共识。问题在于,这一哲学革命的实质是什么?这一革命在哲学史上怎样划了一个时代?或者说,马克思所独创的新哲学与旧哲学的界限在哪里,与传统哲学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对此人们的看法则大相径庭,由此决定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界定。这倒是特别需要搞清楚的重大问题。一、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谈起马克思在创立他的新哲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如下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这就是…  相似文献   

6.
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费尔巴哈论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因为它彻底摆脱了费尔巴哈,确立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费尔巴哈论》则是恩格斯晚年为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这两篇著作,论述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一切旧哲学体系的区别。其他经典著作,如《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是批判其它哲学体系的产物,因此亦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实践”这一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中历来是认识一致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重新解释实践概念的内涵,从而把实践范畴从过去的一个认识论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对于拓宽和深化人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把实践抬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用实践范畴取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物质范畴、存在范畴,并因此导出所谓“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疑问,进而否认客观实在的客观性,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本文将立足于目前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逐一驳斥“实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规定,展开了一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广泛讨论。笔者认为,这场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实践在社会和自然这两个不同领域中的作用问题,由于它进而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也是众多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卢卡奇·捷尔吉(1885一1971)曾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作过深入的探讨.他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涉及的许多问题与今天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争鸣有不少共同之处。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出发,结合卢卡奇的有关论述,试图从社会存在和自然存在的联系和区别这一角度,对目前争论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 马克思与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提出了在“整个世界的生产”中“包括精神的生产”这一论断,并在其他著作中多次使用和论述过这一概念,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精神生产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与概括。精神生产应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提出及对其所进行的哲学反思,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境界的理解与对自身认识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较长一段时期,我们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却非常不够。随着社会改革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精神生产的作用已愈益为人们所认识,因此从哲学层次上研究与探讨这一范畴也就显得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研究,理论界已取得很多重大成果,这些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这在学术界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边缘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悖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谈起,综合当前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的论述,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边缘化”是非正常的现象,进而为理解具有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被“边缘化”这一悖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陈金美 《江汉论坛》2005,4(8):61-64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创理论,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它们既具有“个性”特征,又与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相一致。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是批判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和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要改革理论体系、关注时代性问题、加强“文本”研究、与当代西方哲学“对话”,但必须坚持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有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路,我们就能实现“返本”与“开新”的统一,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上,我们应关注马克思对哲学理解的这三个重要表述:一个是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一个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是“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第一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一般化”问题;第二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时代化”问题;第三个表述讲的是哲学的“现实化”(即改变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的“一般化”要通过“时代化”来实现,哲学的“时代化”要最终落脚到“现实化”.按这种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实生活,也要经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一般化’转向‘时代化’”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代化’转向‘现实化’”这两次转化.  相似文献   

13.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颇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论亮点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论才具有实践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党把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刊发表锦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几位教师就此提出的一些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今天,应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和“如何处理好几种关系”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颇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论亮点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论才具有实践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党把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刊发表锦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几位教师就此提出的一些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也是一个颇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论亮点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论才具有实践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党把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起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刊发表锦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几位教师就此提出的一些见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应用哲学”七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4月,在黄山市召开了全国应用哲学讨论会。是否存在“应用哲学”的问题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不少人将哲学的应用同“应用哲学”学科混为一谈。这表明对“应用哲学”的质疑是很有必要的。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各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我们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毛泽东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毛泽东对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二重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学术界有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二重化”的新论点。认为过去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误区”,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一块整钢”一般地一体化的哲学,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他们的哲学理论已经“内在地二重化”了,并且有一个“二重化”的历程。其具体表现是: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则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现代唯物主义”。确认这两种不同命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中,是哲学范式的一个研究取向和重要内容。问题范式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创新之间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首先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答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逻辑基础,问题表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在问题范式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域视野。  相似文献   

20.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正确理解实践观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和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人们对实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因此,依据这种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加以研究,就成为一个很迫切的课题。这里根据自己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谈谈这个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脑力劳动的关系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同志们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