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代中国政治中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 ,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它们在近代社会历史事件中有各种突出表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宗教与社会政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任何民间的民众的群体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上有秘密结社的方式 ,但宗教无一例外不是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宝卷与道教     
道教最根本的特点是把深奥的哲理与炼养的实践活动融为一体 ,明清时代民间宗教的宝卷深受这种特点的影响 ,逐渐成为道教影响下层民众的中介物之一 ;道教与民间宗教在炼养思想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简单和脆弱的。儒、释、道三教能够合三为一,共同交织在一起影响着中国农民的思想、价值和观念。民间宗教信仰构成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民间宗教是我国社会底层人们的一种信仰方式。通过对民间宗教状况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农民的生活意义和精神世界。民间宗教在苏北的存在状况大体有佛教体系、道家体系、民俗体系和民间信仰四个方面。随着外界约束力的减少,农村民间宗教信仰中出现了管理混乱、工作网络不健全和过分夸大民间宗教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民间传说中我们可窥见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主要指道教、佛教和儒家学说思想)的兼收并蓄、包容整合。民间信仰的兼容性特色可用"儒门释户道相通"来加以概括。而这种兼容性正凸显了广大民众在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两个维度上的调适和应用。本着为现世、为生活的实用目的,广大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已制度化了的宗教教义和信仰模式涵化转变成能够为其心理和情感所接纳的方式来崇信、践行之。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的完美融合又折射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格及特质。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具有兼容和整合功能,是与其在生活指向上的功利性格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封建社会通过比较频繁的社会变动,推动自身向前发展。在社会变革时期,上层的统治集团以儒家 思想中的“三代”为社会提供变革蓝图,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则依靠宗教对未来的许诺参与社会变革。 由于宗教自身的思想特征和下层民众的特点决定了宗教成为它们改变自身处境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文章系统回顾了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中的社会学与人类学传统,并提出了未来民间宗教在社会学领域内的三个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将人类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其特征。之后,阐释了杨庆堃及其后的宗教社会学者们对于社区性民间宗教的分析。最后从民间宗教概念的扩展、民间宗教与主流社会学理论的结合以及民间宗教的跨地区跨文化研究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的重新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应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区别使用,尽量使用"民间信仰"这一学术术语而不要采用具有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的"封建迷信"一词,应主要采用"民间信仰"来概括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仪式活动但又不要否认其中可能存在的巫术遗留或巫术倾向。"民间信仰"可以重新界定为:与制度型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类型,由广大民众(包括城市和农村民众)基于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祖先、神、鬼及风水、阴阳、命运等神秘力量)的信奉而进行的祭祀、崇拜、占卜、禁咒、灵魂附体等各种形式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可以发生在家庭、祠堂、登记或未登记的宗教场所内。在"民间信仰"这个大概念基础上应提炼出更具分析性和指导性的"小"概念。只有经历一个类型学比较研究阶段,才能最终完成认清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之宏愿。  相似文献   

8.
民间宗教是赵树理生活经验中重要而独特的一部分。他的创作借助民间宗教思维模式弥补了启蒙与民众之间的裂缝。由于民间宗教思维模式与正处在实施阶段的“革命”要求之间的重合,赵树理的尝试得到了“革命”的强大支持。而在对待苦难、判断权威、组织方式方面它们又存在差异,因此当“革命”开始叙述其成功经验时,赵树理的小说便受到了冷落。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之间的经典互读,为宗教的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是中国各宗教之间能够实现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历代王朝均将儒家奉为政令教化的根本,将儒家的经典悬为国家的功令和科举取士的依据,因此对儒家经典的研读就成为中国各宗教精英人物所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各宗教的精英们除了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对其他宗教的经典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和诠释。佛道二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存在并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得益于数量极其庞大的儒家士大夫的支持和赞助。各种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经典互读以及实现自身形态的中国化,也显示出这些经典对人们具有一种普遍超越宗教和文化限制的普遍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宗教分为官方承认的合法宗教和未经官方承认的民间宗教两大类。中国古代的合法宗教主要是佛、道二教,民间宗教则种类繁多。合法宗教是正教,而民间宗教往往被视为邪教。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源远流长,其形成并风行的原因主要是弱势人群需要有精神寄托,其教主可分为八种类型。根治民间宗教风行的办法是对百姓“富之”与“教之”,对于违法的邪教教主则应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1.
萧放 《东方论坛》2003,(3):51-58
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阶段 ,秦汉确定的帝国思想体系崩解 ,以佛道二教为主的宗教思想在民间社会广为流传 ,区域性地方信仰亦随着地方文化发展而凸现 ,六朝时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复杂的形态。南朝的最后灭亡与其精神涣散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早期法律思想从夏商时期的"神权至上"、"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经过西周的"以德配天"、神人互补,发展到春秋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这种发展变化使我国古代法律很少受宗教的影响。而春秋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又使法律与伦理道德结合,礼与法结合,人无法真正地独立。法律思想的这种发展变化对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劳动成果,它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历经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它凝聚着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各种文化心态。本文从青铜时代、唐初、南诏大理国、元朝、从明代到民国等时期论述了大理地区的白族服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道德劝善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明代末年,由袁黄、颜茂猷等儒家士人鼓动起来的一场道德劝善运动影响所及非常普遍,在整个清代经久不衰。本文主旨在于揭示三点:第一,通过对劝善思想的观念史的溯源性探讨,以说明明清之际劝善理论与儒学经典构成了某种文本上的诠释关系;第二,两汉经学时代的政治思想及魏晋隋唐的宗教思想,为晚明以降的劝善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第三,宋以后渐趋明显的儒释道彼此冲撞、互为交织的文化现象,构成了明末清初劝善运动的重要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5.
东林学派是明代末期一个颇有社会影响的学术团体,其学风以经世致用为鲜明特征。他们的伦理思想,既禀承传统儒家的宗旨,又富于时代特色。就本体而论,他们抨击无善无恶说,复兴性善说;在道德实践方面,而倡导主敬与慎独的道德修为工夫,反对虚玄。这种求实务本、知行并重的新型伦理观,为明清之际的实学开启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佛道思想影响下的圆美意识为唐代诗歌打下了明显的"圆美"烙印。唐代诗歌丰富多姿的圆相之美,是由于唐人敏感的诗心对外界的全面领悟,而此领悟心内又潜藏着丰厚的宗教质素。宗教思想丰富了唐代诗歌圆相之美的形态,加深了诗歌圆相之美的底蕴。  相似文献   

17.
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使得对人类现有文明的反思成为当务之急,对中国传统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的重新认识可以深化这种反思。反思结论如下:先秦儒家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内圣外王、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逻辑思路,敬畏自然的宗教文化是其生态经济思想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的共同作用下,注重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先秦儒家之生产观、消费观、赋税观与分配观的显著特征,从而使其经济思想富含大量的生态因子,这也为身处生态困境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明代道教世俗化是道教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宗教转型,其成因一方面源自于道教自身发展的逻辑,这可以归结为神仙信仰的动摇、内丹术的通俗化以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源自于道教特别是正一道,因其"益人伦,厚风俗"的社会政治功效而受到明代统治者的推崇,继而渗透于世俗的道德伦理生活中。与此同时,正一道自身作出的变革,特别是天师张宇初对道教规范和思想两方面的建设与提升,实际上使道教更好地适应了世俗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从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统治者自身的需求以及当时普遍存在的干谒之风等方面分析可知,纵横家思想在唐代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纵横之术深入人心,融入到了社会生活之中;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结合文人们的经历和创作可以发现,很多文人都深受纵横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宗教理论 ,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宗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宗教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