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史哲》一九七三年第一期发表的《宋江形象浅析》(以下简称《浅析》),对《水浒》七十一回本中的宋江形象作了大致的剖析。《浅析》认为:“在该作品中宋江的思想性格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宋江虽有许多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仍不失为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形象”,“应该基本上加以肯定”。我认为,《浅析》一文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对宋江形象的分析和评  相似文献   

2.
现存署名李贽批评的《水浒》主要有两种:容与堂刊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和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全传》。前一种,经戴望舒、靳岱同、王利器等先生的力证,多数人已相信为叶昼的伪托。对于后一种,人们也做过一些考证,鲁迅早在五十年前就指出其为“伪托”;1954年,何心在《水浒研究》中对此本作伪的过程做了推想;1979年,王利器在《〈水浒〉李卓吾评本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确有其人。《录鬼簿续编》提供了可信的依据。他是否《水浒传》的作者,不少文章对此持肯定态度① ,但似仍与作品本身挂钩不够。笔者对《水浒》作者问题持“施作罗续”说,本文拟就《水浒全传》做一点“溯波探源”的工作,为“罗贯中续《水浒》说”进一步提供一些佐证。笔者认为,《水浒全传》中许贯忠的原型就是罗贯中。将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与容与堂百回本《忠义水浒传》、百十五回本《水浒传》的回目校勘,可以发现百二十回本添了一处地名,改了一处地名:  相似文献   

4.
《水浒》是我国家喻户晓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如何理解和评价这部作品,历史争议很大,褒贬不一。建国以来,学术界几次讨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意见认为它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文学作品,其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其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水浒》是直接描写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和政治斗争的政治读物。如果我们从宏观的政治学角度来研究《水浒》(指七十一回本),就会发现它的形式是儒经《春秋》形式继  相似文献   

5.
关于《荡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浒》七十回本“续书”面目出现的俞仲华的《荡寇志》,又叫《结水浒传》,这是一部彻头彻尾歪曲《水浒》和诬蔑我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起义的反动古典小说。如果说,《水浒》写的是“官逼民反”、“除暴杀官”,《荡寇志》写的则是“民反官剿”、“荡‘寇’救官”;如果说,《水浒》处处阐明:“取非其有官皆盗,损彼有余‘盗’是公”的真理,把梁山泊农民起义军看作是“替天行道”,并以满腔热情歌颂了他们的正义斗争,那么《荡寇志》则是以反动观点阐明:“只有朝廷除‘巨寇’,那堪‘盗贼’统官军”的歪理,诬蔑梁山泊农民起义军是“聚众暴乱”,是“乱臣贼子”,把血腥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官军,歌颂为“除暴安良”。《荡寇志》这部反动小说是披着艺术盛装出现在我国古典文坛上的。诚如鲁迅所说:“书中造事行文,有时几欲摩前传之垒,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很明显,对《荡寇志》这样反动作品全面彻底地进行分析批判,将有助于我们识别历史上的反动派在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中,是怎样通过文学艺术这个武器来宣扬自己的反动观点,蒙骗人民群众,并从而千方百计地为反动统治阶级效忠服务的。这篇文章只是想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水浒》百二十回本第七十二回,宋江表演了一出“子见南子”式的丑剧,充分暴露了他投降主义的丑恶嘴脸,和甘当反动的封建统治阶级忠实奴才的反动本性。拿来和“子见南子”的丑剧对比、分析一下是颇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梁山泊水军将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绰号分别是“立地太岁”、“短命二郎”和“活阎罗”。阮小五为何偏名“短命二郎”?金圣叹于贯华堂七十回本《水浒》借此大发人寿有限、人生无常的感慨,说什么“作者特于三阮名姓,深致叹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是在群众创作的基础上,经过文人作家的综合加工、再创作和多次增删修改而成的。 《水浒传》的版本很复杂,思想内容也很复杂,历来研究者的说法不一,分歧很大,真可谓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但也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即《水浒传》的精华在它的前半部,就连给百回本以很高评价的李贽也不例外。他说:《水浒传》的“妙处还在前半截”(《容与堂刻〈忠义水浒传〉一百回总评》)。李贽以后的金圣叹,假托古本,腰斩《水浒》,把《水浒传》改成七十回本,也正是删掉了后半截,保留了前半  相似文献   

9.
对于金圣叹腰斩《忠义水浒全传》,一般论者只注意到他是出于思想方面的需要,而很少注意到他也是出于艺术方面的需要,这是一个缺陷。金圣叹是杰出的文艺批判家,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要求很高,当他对一部作品动大手术,砍掉一部分,留下一部分,使之成为“全本”时,他不可能没有艺术着眼点,没有艺术构思。实际上,他非常重视自己评定加工的七十回本《水浒》的艺术性,认为凭这种艺术性,他的“古本”完全可以压倒《忠义水浒全传》。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修改,是改好了,还是改坏了?学术界争议颇大,笔者是赞成改好说的。金本《水浒传》政治上改得成功,表现在把一个宣扬投降路线的主题转换为一个鼓吹造反起义——“逼上梁山”的主题。结构上改得成功,表现在淘汰了《忠义水浒全传》第七十一回以后的文字,使《水浒传》结束于梁山革命高潮到来之际,真正成了一部完整统一的、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杰作。文字上修改更多,经过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见的《水浒全传》的续书,主要有两种,也可以说是两个系统。一个是明末清初署名“古宋遗民·雁宕山樵”的浙江乌程人陈忱的《水浒后传》八卷、四十回,他写的是混江龙李俊建国海岛的故事,实际上则是抒发其黍离麦秀的怀念故国之思。另一个是清代咸丰间署名“忽来道人”的浙江山阴人俞万春的《荡寇志》七十卷、七十回的结子一回,他写的是祝家庄里的余孽祝永清和陈希真父女剿灭梁山全伙好汉的故事,写  相似文献   

12.
《水浒》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绘画美。把绘画艺术的一些法则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读者从中感受到绘画的浮雕的立体美感和形象的可视感,是《水浒》艺术成功的一个因素。《水浒》的作者是用绘画的要求来对待自己的创作的,他说这些英雄“虽然不上凌烟阁,只此堪描入画图”(第十四回),因此《水浒》在总体结构上,具有连续出现一幅幅画面,而又具有动态的特点,能够给人以“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的图画美。它为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戏剧对《水浒》的“再创造”与“转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数百年来,产生了那么多“水浒戏”、“水浒画”,这不能不说同《水浒》本身所包含的绘  相似文献   

13.
《水浒》究竟是部什么书?本文尝试从侠行与侠义角度来分析《水浒》一书所包含的民间俗文化传统实质及其表现。以下分四部分渐进说明。一、水浒的节侠英雄120回本《水浒全传》引首有诗云:“万姓熙熙化育中,三登之世乐无穷。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丛。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细推治乱兴亡数,尽属阴阳造化功。”在一个老生常谈的兴衰运数框架中,传统题材的加工者们一反历史的记  相似文献   

14.
李师师形象的塑造与《水浒传》的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浒传》中,李师师并不是主要人物,有关她的描写还不足两回。然而,她却是影响人们评价《水浒传》的重要人物。在1975年“评《水浒》运动”中,宋江打通李师师枕头上关节之事成了证明宋江人格卑下、投降可耻的典型材料。粉碎“四人帮”以来,人们理应对《水浒传》予以重新评价,有的论者为了肯定《水浒传》具有反皇思想,又拿出宋徽宗与李师师厮混的描写来说明《水浒  相似文献   

15.
对于《水浒传》的评价,金圣叹与李卓吾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如我们把明人李贽的容与堂百回本《忠义水浒传》评本与清人金圣叹的贯华堂七十回本《水浒》评本加以比较,便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我的这篇文章不准备论述李贽与金圣叹在批评《水浒传》时的相同之处,只是结合《水浒传》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绪,比较一下他们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水浒传》的版本要算是最多的了,孙楷弟先生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就注录了近三十种。在这众多的刊本中,既有繁本与简本的区别。又有源与流的差异。以回数而言,则有七十回本、百回本、百十回本、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以及不分回本的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为七十回本、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自明朝末年金圣叹删定以后,风行三百余年,掩没了其他一切刊本。近现代以来,随着《水浒传》多种明刊本的陆续发现及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金圣叹的谎言被戳穿,百回本、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以强大的生命力重见天日与七十回本共同流布人间。  相似文献   

17.
清代康熙年间辑集的《御定全唐诗》九百卷中,收录有相传为黄巢写作的《题菊花》、《不第后赋菊》、《自题像》诗三首(见《全唐诗》今本第733卷),此后,不少的唐诗选本乃至中国文学史沿袭了这一看法。“四人帮”利用评《水浒》,大搞阴谋文艺和影射史学,曾抬出所谓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当棍子,说什么:“唐末著名农民领袖黄巢写过一首冲天(菊花)诗,而宋江的江州‘反诗’中,曾有“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见《水浒传》三十九回)……”。并说:“宋江在菊花会上唱的调子(见《水浒传》七十一回)  相似文献   

18.
《水浒》成书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评论研究《水浒》者,无虑百家以上,诸说纷呈,蔚为奇观。弄清“水浒学”的历史发展,既可以了解不同时代的人们是怎样理解、研究《水浒》的,又可以了解《水浒》在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中间产生了怎样不同的社会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后正确地评论和研究《水浒》无疑是有帮助的。(一) 明、清两代,是“水浒学”的奠基时期,主要有这样一些学说: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水浒》在荧屏上一出现,许多出版社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种版本的《水浒传》,甚至有些研究《水浒传》的论著也搭车问世,一时间出现了小小的“《水浒》热”。我以为这种“热”不过是“武侠小说热”的继续。《水浒》中的“武”与“侠”再度使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兴奋起来。正像“武侠热”一样,“《水浒》热”负面作用也是远大于正面意义的,这一点是听惯了“《水浒》是农民起义的百科全书”评价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所谓描写和歌颂“农民起义”的评价并不能反映《水浒传》的本质。人们确实喜欢《水浒传》,但并不因为它是农民武装…  相似文献   

20.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评价李卓吾对《水浒》的评点时,都有文章说,李卓吾曾经称赞李逵屡屡声称的“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是“天上的言语”。果真如此,那当然是李贽热情支持农民起义的老大见证了。查容与堂本,李卓吾的这句话出在第四十一回,是一段眉批。批的是宋江讲起江州蔡九知府听信黄文炳解“童谣”一事后李逵的那段话。李逵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