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青 《中州学刊》2004,(6):100-104
王安忆的小说从不正面写历史进程,不写历史主潮,关注于个人生活史和社会心理史等的写作,尊重女性自我的体验和人生感悟,代表了女性文学疏离主流叙事的倾向,因而显示出世俗化的色彩,成为对历史的"另类"叙事.其小说创作在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也有意回避了主流的叙事方式,以"引述者"的叙事方式,把世俗化生活细化、放大,这可以说是女性诗学的一种实践.  相似文献   

2.
柴平 《学术探索》2005,(2):141-144
本文从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王安忆丰富复杂的交往叙事,探讨结缘与解缘的世界里人的生存境况。文章从亲密有间的结缘世界、功利型的结缘、解缘的世界这三个层面梳理王安忆文本中的多种人际关系,阐述了王安忆笔下有海派特征的现代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3.
古典叙事一般以男性为权威,不存在女性叙事权威范式.随着新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在小说叙事层面越来越主张女性叙述权威的建构.小说《时时刻刻》作为女性叙事话语权建构的典型案例,对女性叙事权威建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研究以《时时刻刻》为例,从叙事声音、自由间接言语及消极情节三方面分析了当代女性叙事建构逻辑,为新时代小说中女性叙事权威的铺陈提供了系统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4.
服饰是包含有社会政治内容的文化研究参照系。通过服饰与价值观、服饰与女性、服饰与东西方现代性等多维角度对小说文本的叙事细读,从而对张爱玲与王安忆的服饰描写进行对照考察,不仅说明了王安忆小说所体现的海派文学在演进中的"大"历史观,同时将为作家作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城市系列"描写了都市街巷里弄的世俗生活.本文阐释了其作品中城市女性形象的精神内蕴追求世俗的优胜与注重实利.从而确立出王安忆笔下城市女性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城市最真实的生活方式的代言人;市民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作品中表现的女性意识对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使女性意识的发展实现了两次突破.她最先把"性爱"引入女性文学,以自觉的性别意识建立起自己作为女性审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角度;她自觉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女性话语的抒写,进行女性主义文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王宇 《学术月刊》2023,(1):154-163
从记录民族生活史、经验史的角度而言,民族志叙事已然是文学最重要的品格之一。王安忆《天香》正是一部以“天香园绣”为切入口的女性民族志叙事文本。《天香》并非展览种种女性生活史质料,而是据此梳理、建构出一脉以“女织”为中心的女性经验史,并以此为框架来重新理解江南地方社会传统乃至中华耕织文化传统。任何传统与其说是自然形成的,不如说是被发明、建构起来的,在这过程中,一些经验被强调、夸大,而另一些经验则被遮蔽、省略、修改。那么,将女性经验带入地方传统乃至整个本土传统中,其意义不言而喻。这是《天香》在文化层面上带给我们的启示;再者,《天香》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文化主体的民族志叙事策略,不仅超越了寻根文学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民族志叙事的惯例,还可能预示着本土形态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写作的渐趋成熟。这是《天香》在文学层面上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田泥 《北方论丛》2021,(6):105-112
王安忆从性视角切入,指认男女两性的差异与不平等.王安忆对女性生命行为的审视,是放在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共生系统中进行的,一方面揭示了女性生命的原生态与被动态;另一方面,又凸显了女性对自我身体价值的醒悟与对性权利的主张,并指出女性的这种由自我意识衍生出的性行为,对男性的性霸权构成挑战.王安忆这种鲜明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彰显了她作为激进的先锋女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规约的批判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80年代后期当代小说的女性意识的流变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王安忆、铁凝;林白、陈染;卫慧、棉棉这六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作家,其作品的女性意识表现出动态延续性.王安忆、铁凝告别爱情"乌托邦",为女性性别指认呐喊;林白、陈染开启另一扇门,在心灵停泊处与男人从容对视;卫慧、棉棉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另类",则回落为男权文化的献祭品.  相似文献   

10.
李渔小说的叙事,表现出对于当时常规的突破,体现出新颖的叙事特征.其主要特征为:在故事层面,情节简单,一线到底;在整体的全知叙事中随时调整视角,构成角度复合、自由转换的叙事模式;在叙事时间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时间策略,以顺叙为主,兼用倒叙和预叙,使叙述更加错落有致;在叙事空间上,对于园林建筑的引入,无疑丰富了人们对空间的独特感受.这些叙事技巧的适用,不仅体现了李渔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继承,也预示着古代小说叙事方式的创新和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