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安倍内阁成立后,日本政治在政治右倾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内阁成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言论,力图修改和平宪法,修订《防卫计划大纲》,成为"正常国家"。其形成的原因有:东亚区域权力结构的变化,美国对日本政治右倾化一定程度上的纵容,日本国内新民族主义兴起,日本选举制度的改革,安倍本人政治保守主义色彩。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世界、亚洲和中国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应直面应对,并做出有效的反制,同时敦促日本反省侵略历史。  相似文献   

2.
孙承 《日本学刊》2008,(2):16-28
小泉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因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陷入低谷,安倍内阁时期和福田内阁成立后,中日关系逐步回暖.本文论述了安倍内阁以来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着重分析了安倍内阁后期日本在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态度变化的原因和福田内阁成立后日本对外政策中有利于中日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并对今后可能影响中日关系的历史、台湾、中美日关系等问题试做探讨,以期从中找出一些有助于中曰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是日本议会内阁制改革的一环,日本议会内阁制从"55年体制"的"共识型",向冷战后的"简单多数决定型"转变。日本通过改革选举制度和内阁制度,完成这个转变。安倍上台后,推行首相官邸主导政治,通过考察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安保法案制定过程,可以管窥日本"简单多数决定型"议会内阁制和日本首相官邸主导政治的实质。安倍政权在制定安保法案受到自民党内势力制约,也受到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的制约。安倍政权制定安保法案过程中,压制自民党内反对势力,也牵制公明党。安倍顺利通过安保法案有制度原因,也有日本社会全体保守化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史少博 《社科纵横》2013,(11):45-47
当前,日本右翼的军国主义思想抬头,并且日本内阁政治开始右倾化,日本内阁试图美化日本曾经的侵略战争,并且进而试图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今年3名官僚与168名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安倍政权为了其政治目的,还极力想修改宪法96条,进而修改宪法第9条,对此日本共产党进行了坚决地斗争,日本共产党反对强化军备和日美同盟,日本共产党的委员长明确指出了当前安倍政治的三个异常特质:其一是他企图使过去侵略战争正当化的异常,其二是认为美国是好政治的异常,其三是极端大企业中心主义的异常,日本共产党呼吁日本内阁要学习德国对待过去侵略战争的态度,并且警告安培内阁如果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将使日本在世界上失去生存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第三产业急速发展以及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造成各种利益集团的组织规模及其政治动员能力的降低。同时日本正在进入工作与生活逐渐个性化的后工业化社会,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其追求的亚文化具有"轻视或无视实证性、客观性"的"反知性主义"特征,他们是安倍政府的支持群体。泡沫经济崩溃后实施的一系列政治、行政改革强化了首相以及首相官邸的权力,特别是内阁人事局的设立,进一步使行政机构高级官僚受制于官邸。诸多"安倍经济学"基础上的政策实施及其效果,以及在野党的弱化,也是安倍长期执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日本会议的存在,是日本近年来政治右倾化的根源之一。日本会议对当前的日本政治有很深的渗透。它起源于宗教色彩浓厚的"保护日本之会"和"保护日本国民会议"两组织,其渊源是右翼宗教"生长之家"。日本会议被日本右翼组织"日本青年协议会"操纵,因此可以认定是一个右翼组织。日本会议与安倍晋三互相利用,安倍实际上成了日本会议在日本政界的代言人,日本会议也是安倍依赖的政治基础之一。当前日本会议面临困境,该组织的右倾思想和民族主义主张与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并不一致,与安倍的内政与外交目标也并非完全趋同,甚至与其宗教"母体"生长之家的新理念背道而驰。如果今后日本会议与安倍内阁的结合出现松动,不但安倍的右倾政策将不得不有所收敛,日本政治右倾化也将受到一定遏制。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在日本自身经济实力提升以及国内政治总体保守化的推动下,"正常国家"论逐渐成为日本政坛的主流意识和新的国家战略定位。安倍晋三再次执政后,在外交、安保等领域加速推进"正常国家"化进程,在对俄外交方面,安倍内阁对俄外交战略服务于日本"正常国家"战略。安倍提出的对俄外交"新方法"突破了以往的思路和框架,并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展现出灵活性。与此同时,对俄外交"新方法"和日俄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安倍内阁在内政外交方面提出许多抽象的理念。在外交方面,"价值观外交"、"自由繁荣之弧"、"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等给人留下较深印象。本文重点分析这些外交口号的内涵、实质、思想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伴随安倍晋三内阁辞职,福田康夫新首相提出"创造和平外交",日本喧嚣一时的"价值观外交"和"自由繁荣之弧"就此戛然而止,而它未来是否会以某种形式重现,还有待结合未来日本政局和国际形势变化做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9.
日本《海洋基本计划》是在《海洋基本法》指导下制定的重要海洋计划,对日本的海洋安保、海洋经济、海洋人才等方面建设均有重要指导作用。2018年安倍内阁根据国内利益诉求和对国际形势新情势的认知制定了新《海洋基本计划》,为安倍内阁在2018-2022年的海洋政策提供基本指导。其中海洋安保政策是该计划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加强国内整合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注重情报作用的预防性外交、扩大地缘空间、强调综合安全等方面,深刻体现出安倍内阁进一步向积极的自主政策转向的意图。新《海洋基本计划》安保政策是安倍内阁安保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政党和官僚是日本政治系统的构成要素。"政治主导"还是"官僚主导"是日本政官关系的争论焦点,贯穿战后日本政官关系改革的历史过程。当前日本安倍内阁时期政官关系改革的方向、特点及其对国家政治决策过程的影响,呈现出坚持"政治主导"的原则和方向,政党及其政治人物也会加强与官僚的合作,发挥官僚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官僚的特权地位,这使得政官二者协调统一于日本的政治决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日本第46届众议院选举,是在野田佳彦内阁被迫解散众议院、民主党败选征兆明显的大背景下举行的。投票的结果,自民党成为众议院选举的最大赢家,民主党遭受惨败。选后,自民党与公明党联合组建了安倍晋三内阁。新成立的安倍内阁将重振日本经济、强化日美同盟等作为核心政策课题,并致力于继续推动日本国内的修宪进程。但是,安倍内阁的内政、外交政策必将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恐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并面临2013年7月份参议院定期选举的"关口",稳定执政的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义在近代日本政治思潮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和独特之处。二战前,天皇制极端国家主义恶性膨胀,使东亚国家深受其害。二战结束,标志着极端国家主义彻底失败。从战后初期开始,以岸内阁为代表,实施带有国家主义色彩的政治追求,但遭到战后民主主义的抵抗而遇挫。20世纪80年代初,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立志构建"国际国家""政治大国""文化大国",这是战后国家主义思潮的政治反映。小泽提出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以建设"正常国家",这是在冷战结束背景下国家主义的变种。安倍执政后,将安倍版国家主义思想贯彻到内外政策当中。安倍版国家主义思想既有时代性,又有复古特征,既是对当今社会思潮的反映,又是面对全球竞争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底安倍再次执政后,实施了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一揽子经济政策。早期的安倍经济政策是把重心放在摆脱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日本社会存在着由于少子老龄化、服务经济化的加深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等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日本经济实现长期增长的根本因素。因此后期安倍将政策的重心转向了以调整结构和提高生产率为核心的供给侧。安倍二次内阁以来,日本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恢复,但是由于成熟性的产业结构,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同的。传统制造业恢复缓慢,第三产业占比高但生产率难以提升。为解决上述矛盾,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民族主义曾经在日本的经济成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成功也更加强化了日本的经济民族主义。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本经济民族主义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经济政策的动机来看,经济民族主义与自由化的关系具有调和性;从经济民族主义基本形态的变化来看,国家、企业、国民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从国家战略的转变来看,经济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相结合的重心由经济需求向政治需求转变,导致日本对外经济关系陷入了民族主义困境。这些变化在"安倍经济学"中都得到了体现,如果不能有效平衡这些调和性与矛盾性,"安倍经济学"可能会受挫,进而导致出现两种倾向,即在日本国内由经济优先向政治为中心转变,在对外关系上经济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更加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出台《"日本再兴战略"2014年修订版——对未来的挑战》(以下简称"修订版再兴战略"),并在同日公布《2014年经济财政运营及改革基本方针——从通货紧缩到良性循环的扩张》(以下简称"基本方针")。此举不仅标志着安倍内阁展现其执政第二年的主要经济政策,更描绘出备受关注的"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经济增长战略的升级版政策路线图。  相似文献   

16.
安倍内阁在解禁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问题上先后采取了两种法律方式:直接修宪和解释修宪。从宪法学和宪法实务的角度看,两种方式都存在诸多问题。直接修宪方式通过修改宪法第九条解禁"行使集体自卫权",将直接破坏《日本国宪法》的和平主义原理,同时还破坏了《日本国宪法》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宪章》的法源位阶关系。解释修宪方式超越了内阁的宪法解释权限,并且内阁的宪法解释及其修正案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通过内阁会议形式修改宪法解释也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尽管法律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但综合当前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局势等各方面因素看,解释修宪方式未来发生逆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7.
安倍政府竭力推崇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希望以此扭转日本经济的长期颓势。但日本经济的增长乏力以及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强烈对比,造成安倍经济学带有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受其影响,强烈的通胀导向性成为安倍经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强烈的政治主导性和严重的对美政策偏向也成为其主要特征。与此同时,尽管安倍政府为构建安倍经济学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日本经济仍面临着重大的现实困境,原本的倍增计划变成"倍减经济"。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自安倍第二次内阁组建之初,就开始了新的周期上行阶段,直至2017年底形成了战后持续时间第二长的大型经济景气,俗称"安倍经济学景气"。其前期(2015年年末之前),在安倍经济政策推动下明确了经济复苏的方向,并取得了一定的改善,但受到提高消费税率的影响经济复苏趋势弱化,之后经济进入稳步的上行阶段。2016年以来经济状况大幅改善。这次经济上行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改善领域扩大和有一定的力度。五年来安倍政权进行了重大的政策调整,即由原来的以扩大需求为重点的安倍经济学,转向了以"人才培育革命"和"生产率革命"为两大支柱的供给政策。今后日本经济走向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国内外有利和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安倍内阁上台后,中日关系处在持续低位徘徊、战略信任磨损下行的状态,日本对华政策出现了新特点。除了双边关系加速走向失序和失范之外,在地区层面和多边机制中的博弈和竞争明显上升。日本的南海政策实质上是日本对华政策的重要一环,南海海域成为日本对华实施"对冲战略"的重要地区。"对冲战略"经历了比较低调的"约束性接触"和手段多元的"软制衡"两个阶段,其目的是牵制中国在南海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力图维持美日主导的地区政治和安全秩序。日本在南海海域的"对冲战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大了中国的安全压力,但总体遏制效果有限,反而给地区局势带来了紧张和动荡。  相似文献   

20.
朴槿惠政府上台之后,韩国对日安全合作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诸如安全合作与历史问题经历了由挂钩到脱钩的调整过程,合作的动力从双边转移到多边后又回到双边,安全合作更注重实质而不是形式等。这些变化与韩国对安倍内阁的历史认知的判断有关,与韩国政府对朝核问题的解决需要和对日本的军事动向的忧虑也有关联,更重要的是美国持续不断的外部施压迫使韩国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日安全合作。由于韩国强化对日安全合作,中国在对韩日政治外交、周边安全环境和东北亚地区秩序塑造方面都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