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表现主体间共在关系的哲学概念,它强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交往。主体间性理论不仅为德育理念、德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对德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从开展对话教育、组织社团活动、拓展德育系统等方面,为实现主体间性视域下德育模式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生成性等特征指明了路径,对于树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强化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在认知层面的掌握和实践层面的落实。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红色电波优势、发扬红色革命精神,对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夯实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凝聚力、引领力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红色文化教育主体整体性意识有待增强、教育方式创新性有待提高、教育内容导向性有待强化。因此,要高校加强队伍建设、丰富工作方式、拓宽理论视野、优化育人环境,不断增强师生四个自信,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理论是当代哲学的热门话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从根本上重置了师生关系。应根据主体间性理论转变过去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主-客模式观,创建二者平等、交流、共享的思想平台,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辅导员工作模式进行重新认识,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只把教育者看做主体,把受教育者看做被动的客体,因而其实效性不强。主体间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看做是能动平等的主体,注重教育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强调双方的互动。在主体间性哲学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党团活动方法的创新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陈媛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03-10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界的热门研究话题,但如何将其与党的方针政策研究相结合,是一个较少被涉及的话题。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下,才能深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的必然性,进而提出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确保国家安全尤为重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需从根源上考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本质特征,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大环境及其现实背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从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机制保障方面寻求创新点,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培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薛明珠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147-152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显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教育措施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薛明珠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47-152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显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特质决定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的教育措施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钶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8-10,94
主体间性存在于交往之中,它表现为主体间一种双向度的关系,同时又表现为交往时所具备的品质。它与主体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育是一种交往行为,所以教育中必然存在主体间的问题。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有着它独有的品质与特点,并且这种主体间性并不能完全取代或否定主客之间的关系事实,相反,用这种主体间性正确地思考教育问题,会使单子式主体性和社会主体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整个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扬弃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范式.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围绕“一个中心”、“二项转变”和“三个原则”,建构研究生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平等的"主体-主体"关系,是对主体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益于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主体间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转向包括4个方面,即教育关系:从"话语霸权"走向"平等对话";教育理念:从"教育条目"走向"回归生活";教育方式:从"单向灌输"走向"交往互动";教育过程:从"强调预设"走向"关注生成"。 相似文献
13.
宋泽莲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4-196
主体间性理论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平等,教育者更多关注对受教育者独立人格的引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受教育者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兴趣和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刘靖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0-113
学习者自主是一种涉及多维因素的跨主体交流活动,一直是外语学界研究的热点。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基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角,从元认知策略、教师自主、网络、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影响外语学习者自主性的各个主体因素进行剖析,指出语言的学习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输入和改造,而是语言能力发展诸要素主体间的自由交往、能动选择和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6-52
主流话语权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话语间性的存在使这种建构面临多种困境:话语阶层多样性,主流话语整合权威弱化;话语符号互弈性,主流话语引导权威淡化;话语语境复杂性,主流话语感召权威减化。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通过创建话语主体间性模式,提升主流话语整合权威;规制话语符号叙事范式,加强主流话语引导权威;做好话语语境动态适应,巩固主流话语感召权威。 相似文献
16.
刘笑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81-84
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塑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对榜样教育的研究多半是在单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教育理论基础上加以分析与研究。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为榜样教育理论及其教育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方法论原则,从而在更广的层面上丰富了榜样教育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7.
宋寒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29-32
主体间性教育评价是对评价发展历程的超越与展望,它致力于弥合评价中的主客二元对立和多元价值的冲突混乱,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提倡通过以共同客体为中介的对话交往来实现理解沟通,以便使评价活动真正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参与评价者主体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主体间性理论的影响已拓展到了教育领域。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究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新的需要。教育即交往、实践和生活。密切师生交往、增强教育实践、回归生活,高校教育才能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审美是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基础之上的审美,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与沟通。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自然生态美使人与自然在各自的生命自由展开的过程中互动运作,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主体间性诠释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九霞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1-14
主体间性是个新兴的哲学命题 ,强调平等主体在理解基础上的交往、对话与和谐共存。它更新了传统教育理念 ,为交往教育观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交往教育观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