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鲁迅《野草》的几个意象的解析(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明 《东岳论丛》2005,26(2):104-108
由于《野草》文本的象征性及其内涵的繁复沉厚、歧义丛生 ,因此出现了诸多对它的误读误解。剥离并澄清这些附加在《野草》和鲁迅身上的观念 ,对于准确地整体地认识其思想趋向 ,进而全面地揭示、把握鲁迅的心理———精神结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主要是一种人格符号。这些人格符号指向全民族的"国民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性格的全面的显现或某一侧面的显现。在符号学视角下观照《野草》的人物性格,其中蕴含正面人格、中性人格、负面人格。《野草》整体上完全是一部宏大的寓言诗剧,作为寓言诗的《野草》,不仅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也是鲁迅创作的"纲领性"文本。  相似文献   

3.
詹艾斌 《晋阳学刊》2004,4(6):90-92
认识特殊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该论题的探讨正是依照《野草》中的一个个文学事实与《野草》文本的整体文学蕴涵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行的,并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释了《野草》的形象主体与作者自我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其形象主体及生命力是鲁迅人格特征和《野草》总体文学蕴涵的最具本质的说明,从而见出《野草》整体文学思想所具有的显明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9,(10)
《小约翰》是鲁迅极为推崇的一部欧洲童话小说,也是鲁迅最为得意的译作之一。从文本内容与思想情感来看,《小约翰》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诸多相通之处,即两个文本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野草》所蕴含的鲁迅的哲学思考,如梦、存在、希望、对人类的爱与恨等,在《小约翰》中也有着相近似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正>"客观性"与"整体性"是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试图推进《野草》研究的突破点。汪卫东对《野草》整体性的论述,基于对鲁迅生平与思想历程的一个重要发现,即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的发现。在该书的第一章"1923年的鲁迅"中,通过对鲁迅日记、文本和生平细节的翔实考察尤其是对其心路历程的深入梳理,汪卫东揭示了1923年的沉默对于鲁迅的意义,将其视为"第二次绝望"的标志。这一发现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涉及到对于鲁迅生平与思想的重新划分与评价。汪卫东认为:"《彷徨》和《野草》既标志着他打破了  相似文献   

6.
刘静宇 《理论界》2007,4(3):177-179
鲁迅将积淀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存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文学世界,于是《野草》忠实地呈现了这位永远的战士心灵深处沉郁的无归宿感。在《野草》中,土地意象的陷落与缺失,主体形象“彷徨”地疾走,以及当时现实境况在文本中的深刻折光,都是这种终极无归宿感的深沉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本体的存在 ,外在的他者 ,内在的自我三个角度对鲁迅作品《野草》进行文本分析 ,将《野草》所体现的鲁迅式的哲学底蕴归结为对存在的根本性否定和反抗、对外在他者的仇恨和拯救、内在自我的分裂和对立 ,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鲁迅的原罪意识、受难意识、否定意识、拯救意识、自虐倾向等深层心理。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野草》的现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是鲁迅解剖自我的产物,在其中鲁迅对许多人生和生命问题进行了盘诘和拷问,所展现的是鲁迅心灵世界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是鲁迅精神危机的象征性揭示。所有这一切,均源自于鲁迅对现实的重新考察,是在一种强烈的现实性精神的驱动之下进行的。揭示这一现实性精神的具体面貌和内涵,对于把握《野草》的基本趋向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野草》的现实性却存在着诸多误解。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诗话抒写,是反映鲁迅意志和"野草精神"的独特诗学文本。鲁迅的人格与意志、黑暗与虚无、绝望与孤独的情绪都得到了象征性的隐喻书写。《野草》所反映的鲁迅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感和绝望意识,不仅仅是作者生命个体独自一人的,同时也是整个时代广阔而深沉的精神现象———坚持追寻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意志,坚定地反抗现实层或思想层的绝望。孤寂与绝望的美学蕴藉,是生命个体独立桀骜的不屈品格,是号召千千万战士砥砺坚强的人格意志为精神之自由独立而奋勇抗争。  相似文献   

10.
《野草》是鲁迅一段时期内情感历程的真实记录,是鲁迅孤独心灵的深层写照,如果说写于《野草》同期的《彷徨》,显示了鲁迅仍作为一个社会战士在控诉黑暗社会对个人的压抑扭曲和摧折,是给社会人看的话,那么,《野草》则完全是鲁迅写给自己的书。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独特的生存方式和艺术想象力,幻化成一丛独特的“野草”。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感四溢、难以平静的鲁迅,一个急于宣泄却又小心翼翼地把满腹愤怒、忧伤纳入凄美艺术境地的鲁迅。  相似文献   

11.
面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鲁迅写作了《朝花夕拾》、《野草》和《铸剑》等故事新编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显示了鲁迅在思乡的蛊惑中,回到故乡与童年的记忆中寻求精神的抚慰与依托,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鲁迅此一时期的安魂曲,另一方面又昭示出鲁迅在走向底层民众鬼的世界中,在从这一底层的阴间世界抵抗正人君子的阳间世界的斗争中思想的发展。同时,故乡不仅为鲁迅抗争心灵的黑暗与虚无提供了一种价值的视野与资源,也提供了抗争的动力与方法,在抵抗黑暗与虚无的斗争中,还张扬起一种独立抗争的复仇精神,《铸剑》正是这一精神的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12.
鲁克兵 《晋阳学刊》2006,(4):116-119
鲁迅赞赏陶渊明以追求自由的方式安顿人生;受佛道文化的影响,鲁迅的思想和陶渊明一样具有解构性,但更倾向于解构之后的建立;鲁迅认为陶渊明是“悠然”与“金刚怒目”的辩证统一,又强调后者,这是其社会关怀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我们可以从这些评价中透视鲁迅对陶渊明归隐乃至对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鲁迅主要从翻译选日,从直译到“硬译”,从归化到异化以及从语言文化因素等角度来把握翻译,其策略对21世纪的今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遗产与胡风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8,6(3):136-143
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胡风的悲剧与鲁迅的遗产密切相关:鲁迅生前结怨甚多,胡风承载了许多恩怨;在鲁迅精神已经不合时宜的时候,胡风执著地继承着鲁迅精神;在文学的发展日益远离鲁迅的时候,胡风执意坚持鲁迅的方向;在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日益失去生存空间的时候,胡风仍然试图像鲁迅那样立足于文坛。这一切构成了胡风与时代环境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程凯华 《云梦学刊》2010,31(1):100-105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6.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7,1(2):93-96
中国的道家文化是鲁迅生命意识最重要的传统思想资源。道家文化对价值自然的体认对鲁迅创作构成重要的影响。鲁迅对自由境界的体验,对自然人性的道德理想的追求,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精神。鲁迅强旺的自由意志承续着中国道家文化“疏狂”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王吉鹏  王敏 《殷都学刊》2007,9(4):154-156
《尚书》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化的元典。深受古典文学浸润的鲁迅与《尚书》存在着难以割裂的或直接或隐晦的联系。首先,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从文学史学的角度对《尚书》进行了客观的考察和知识性的介绍;其次,鲁迅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作为"六经"之一的儒家经典《尚书》自然被鲁迅信手拈来地用于多处作品之中;第三,《尚书》作为一部文化元典性著作,其中也包含了朴素的文艺观,它所提出的"诗言志"一说,对后代文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鲁迅对该文艺观也是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翻译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红梅 《学术探索》2012,(8):125-129
业内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大多聚焦在他的"硬译"风格和异化理论。然而纵观鲁迅的翻译生涯,可知鲁迅的翻译观经历了曲折的流变过程,从编译、意译,到直译乃至"硬译",最终他强调应视受众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每次流变都揭示了鲁迅在思想上的转变和对中西文化与文学的重新思考。本文缕析鲁迅翻译观的发展脉络,梳理他翻译策略的变迁,描画了鲁迅作为一个建构新文化的现代主义者和备受争议的翻译家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19.
《伤逝》是一篇具有学术诱惑性的小说,鲁迅在这里最大限度地坦露了自己思想晦暗的一面,因此它也最能揭示鲁迅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困境。小说借助一段失败爱情叙述了一次失败的启蒙,反映了鲁迅启蒙思想深处的犹疑和矛盾。这也使整篇小说为一种沉重的忏悔氛围所笼罩,这一方面源于鲁迅思想深处固有的那种负罪意识,同时它又加剧了鲁迅的负罪意识。寂静和空虚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它直接指向了鲁迅思想深处的虚无和绝望。小说中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困境,也给鲁迅的启蒙话语蒙上了一种独特的悖论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