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形成问题大讨论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文章认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并未机械地生搬硬套斯大林民族理论,并不赞成斯大林有关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和民族四个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的理论,而是结合我国历史和民族问题实际,构建了"民族形成于古代"的中国民族理论,开启了斯大林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理论构建的最大不足之处是没有注意区分广义民族和狭义民族的概念,从而混淆了华夏民族、汉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区别,这些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育彬同志在《对郑州故城址时代问题商榷一文的商榷》中,提到两个确定历史物质资料年代的标准:一个是科学,一个是实践。这个提法很好。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因此,我们的考古学在衡量和最后确定年代的标准只能是历史唯物主义。就此分为两个部分来提出个人意见,以就教于杨同志。  相似文献   

3.
犹太人何时来到上海?他们为什么来上海?到上海的第一批或者第一个犹太人是谁?这是研究上海犹太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是上海犹太人历史的开端,要从这里开始落笔。然而,这个问题如同犹太历史和文化中许多谜一样,长期以来也是一个未解之谜。犹太民族是一个有着曲折坎坷历史和积淀深厚文化的古老文明的民族。探究这历史之谜,需要用  相似文献   

4.
奴隶占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剥削的社会经济形态,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经过了奴隶制阶段,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具体条件,使奴隶占有制社会这一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历史阶段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和差别,它们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类型,即古典(希腊罗马)类型和古代东方类型。这两种类型中是否存在着典型?决定历史形态之典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那一类型是奴隶社会的典型形态?是当前国内史学界在世界史方面的学术讨论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从一年来见诸报章杂志的论文和学  相似文献   

5.
历史发展有没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如果说有,两者的关系怎样?,它对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有何意义?这是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想从认识论的角度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种文明取决于各个时代的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正是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历史发展的根源是什么?在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前,中外不少历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提出过看法,但都未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根本原因在  相似文献   

6.
远离与回归──简论湘西当代作家对本土语言的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在文学领域里,既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对一个成熟的作家来说,语言,也即风格。这风格的形成,直接受作者所处的特定的民族,以及民族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地理环境影响。别林斯基说过:“每一个(人物)都必须属于一定的民族和一定的时代,因为若超乎民族性之上,就不是现实的生物,而是抽象的概念。”[1]因而,对一名优秀的民族作家来说,他所运用的语言,必定是一种由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所铸成的,高度民族化的语言。这语言中必然饱含着那个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作为民族心理和精神气质的一种投射形式的民…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处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这是中国通史、民族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一个课题。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学术界曾就此问题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又掀起了讨论高潮。现将近几年来讨论的部分不同意见综述如下: 一、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当今的中国,是由五十多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地说,中国各民族,都有非常古远的发展历史。在古代史上,除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之外,有些少数民族也曾在若干地区建立过政权,有些还建立过统治北部中国或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如此漫长而复杂的中国古代历史,如何确定中国的历史疆域?中国五十多个民族是否在历史上就属于中国的民族?这些是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给予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苗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除了中国以外,还有几百万的苗族分布在东南亚、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国家。那么,这些不同国度的苗族是什么关系,他们凭什么认同是一个民族?这样的认同具有什么特点?本文从历史、文化信仰、心理素质和语言等方面揭示了跨国苗族认同的依据,进而又指出这样的认同是围绕着彼此承认“同根同源”的历史共识展开的。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族形成八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在《斯大林民族理论模式驳议》一文中,否定了“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产物”这个命题和“部族”理论。这就很自然地产生一个问题:民族是何时形成的?是否应当承认民族从部落发展而来?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柬埔寨历史上,君主制度延续了近两千年。但是,柬埔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位国王?他们的在位年代起止如何?历朝世系的脉络怎样?历来是研究该国历史的一大难题。近一个世纪以来,一些学者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程度不同的探讨,但分歧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民族与民族语从整个人类历史来观察,一般是在何时形成?这个问题对于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五十年代,我国学术界曾有过争论,原因是从一段译文引起来的。斯大林同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汉译本,五十年代在我国初版时,有这样一段译文:“往后,资本主义出现,消灭了封建的分割,组成了民族市场,于是部族就变成为民族,而部族的语言就变成为民族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年轻的马克思1842年在《莱茵报》上所说的这句名言现在经常被人们直接当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加以引用。“哲学要反映时代精神”,人们现在经常这么说,这么号召,认为这同样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然而,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应当把特定的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我们应当思考:马克思的那个命题来自何方?体现着什么样的哲学路线?向哪里发展?我们还应当思考,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时代?什么是时代精神?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哲学、时代精神和时代三者的关系怎样?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重复着马克思的那句名言的人都认真思考过并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的。对于多数人来说,甚至想也没有想过,马克思1842年提出的那个命  相似文献   

14.
人生活在一个时代里,时代是一条长河。有人在这条河里获得升腾飞扬的喜悦,亢奋地顶风顺流向前;有人在这条河里感到沉没坠落的苍凉,知趣适时地作一种绝望的美的耽溺。当我们把文学历史哗哗地往回掀,在四十年代的那一页上,留下了两个面目迥异而都奇丽照人的才女,她们以各自十分独特的经验材料,描画出一个动荡的大时代里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生存姿态,提供我们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氛  相似文献   

15.
张洁 《国际公关》2014,(5):50-51
正所有企业都在讲故事我们早已过了那个凭粮票换取商品的时代,也过了那个疯狂追逐名牌效应的时代,在自主选择产品的年代,人们更倾心于聆听品牌背后的企业文化,她内在蕴含着怎样一段故事。正如CCTV《品牌故事》所述:一个品牌记录着一段历史,展现一个企业的核心实力;一个品牌承载着文化价值,展现一个国家的发展魅力;一个品牌代表着强大实力,展现一个民族的竞争能力。传统国内品牌,故事具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课题。孙中山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的两位历史巨人,他们不仅对对世纪中国的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对20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也颇多建树。孙中山主要于20世纪初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许多设想;邓小平主要在20世纪末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比较二者的农业经济思想,探寻其思想演进的历史轨迹,对于我国农业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因此,‘…  相似文献   

17.
汉族是怎样形成的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在探索这个问题。 5 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认真而有益的讨论 ,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其中 ,发表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论点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这次讨论至今仍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汉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 ,对其研究却不再多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 ?这中间 ,除了其他外在的原因之外 ,在学术思想方面也有一个误区 ,那就是有一部分人认为汉族没有必要作为一个民族来进行研究 ,因为现在所研究的中国文化、历史、伦理、政治等等就是汉族的文化、历史、伦理、政…  相似文献   

18.
生态建设区域中有两个问题不容回避:一是生态建设的国家补贴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段,时间段过了这些地区又怎么办;二是生态建设的国家补贴,只够维持生存而无助于脱贫致富奔小康,那么这些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如何完成?看不到或不愿看到这两个问题的严重性,终久是要出问题的。本文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就解决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途径和办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民族研究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于5月25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13个民族成份的130多位科研和教学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着重讨论的问题有两个,即:如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什么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与会同志认为,“中国”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中国”只是地域的、文化的概念。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自己的国号。“中国”作为我国的国号,是从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开始的。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包括中原王朝,而且也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都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是阶级的和时代的烙印;另一个是民族的精神特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这里面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还有另一面,即由历史长期积聚、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优秀民族特质——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亚洲东方延续几千年的精神支柱。所以,在今天研究、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时,不能不注重研究、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就强调过“民族的精神发展”。譬如德国人曾经强调过“日尔曼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