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从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方面对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由数据看出,中国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并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认知能力的下降幅度远大于心理状态下降的幅度;城乡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城镇好于乡村;女性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性高龄老人;教育和婚姻都有助于心理健康;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的自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健康预期寿命是反映人群健康长寿的重要指标,健康预期寿命差异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健康不平等状况。利用多状态生命表分析了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在过去十余年间的趋势与变动,并通过夏普利值分解法测算了人口社会学等11类因素对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具体贡献值。得到以下四项重要研究结论:第一,从2005年到2018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差异的程度略有增加,女性、农村群体相比对应群体差距始终较高;泰尔指数分解发现,组内不平等(而非组间不平等)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呈现出高龄老人缩小而低龄老人扩大的趋势。第二,婚姻状况是健康预期寿命变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反之,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在逐年上升;进一步将11类影响因素归类后发现:"个体特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和"行为因素"的重要性次之,"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小。第三,上述影响因素对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城乡、分性别后依然呈现出相同的特征。最后,各因素在不同城乡、性别、婚姻状态的群体中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黄庆波  陈功 《人口研究》2015,(2):100-112
文章利用2000年、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调查"数据,通过时期队列比较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我国近十年来老年入宗教信仰的变动趋势与影响因素,为我国老年人口的服务政策提供相关的依据。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中信教的比例从15.56%下降到13.89%;除60~64岁年龄组外,同一年龄组的老人信教比例有所降低,同一出生队列老年人信教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这与世俗化理论的预测趋势一致。性别、民族、受教育水平、是否为党员/干部、慢性病、自评子女孝顺、是否与子女同住、有无社会组织参与等变量是影响老年入宗教信仰选择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应充分地认识和把握宗教在不同时期和出生队列老年人群中的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以更好地制定老龄服务性政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量化分析年龄别居民消费模式。针对同类研究只采用年龄变量作为自变量的不足,在经典的需求和消费函数基础上扩展年龄变量构建计量模型,获得了更好的解释力和准确性。基于计量分析结果刻画了分年龄、性别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并进行城乡比较。研究发现,居民家庭消费生命周期中存在30~34岁及45~49岁两个消费高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最大的是高龄老人;农村老人在高龄阶段的医疗保健消费明显下降;农村中年妇女的医疗保健支出低于男性。研究认为,应从政策层面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扶助力度;同时,未来产业规划应充分考虑人口结构变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计算中国高龄老人虚弱指数随年龄变化速度来估算个体的老化率,发现高龄老人的老化率呈锥形分布,高度收敛于其平均值,且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平均值趋于一致,即大约每年2%~2.5%老化速度。回归结果表明,无论是早期变量还是当前变量,最多只能解释16%的个体老化率的变化,这间接说明个体老化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既不是早期经历也不是当前生活状况。此外,研究还发现,早期和现在有规律的运动、病重时有足够的医疗服务和在日常开支上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有助于一定程度上减慢个体的老化速度。不过,多数假设影响老化率的变量在本研究中的大多数模型中并不显著,这些变量包括出生地、现居住地、婚姻次数、现在的婚姻状态、早期的经济和医疗条件、幼年时期的饥饿经历、早期的喝酒和抽烟经历等。  相似文献   

6.
高龄老人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追踪研究1998-2002年的数据,将自评健康作为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对年龄范围在80-105岁的高龄老人考察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基期社会人口特征、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生理功能以及患慢性病数量后,自评健康显著预测高龄老人的死亡风险。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和生理功能只解释了它部分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的分性别分析表明,自评健康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在性别间差异非常小。  相似文献   

7.
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纵向调查数据考察高龄老人的自评完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高龄老人自评完好的总体水平较高,80岁组老人的积极的自评要高于90岁和100岁组老人,消极的自评低于90岁和100岁组老人,但各年龄组之间的均值水平差异不大。多元回归模型的研究显示,控制其他影响变量后,年龄对积极的自评有显著影响,对消极的自评没有显著的影响;认知能力、日常活动的参与程度、生理功能以及自评健康都是影响自评完好的关键变量。相比而言,女性和农村高龄老人的消极的自评程度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预测21世纪中国高龄老人数量及分性别年龄结构变动趋势的基础上,按照"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进行追踪调查所取得的高龄老人分性别与5岁一组的需帮助比例,推算出2050年中国高龄老人中最基本生活需长期护理的人数将比2000年增长7.5倍以上,在2100年将比2000年增长9.8倍以上。提出切实抓好预防与康复、尽快建立40岁以上人口定期健康检查制度、搞好民政福利服务与为卫生保健服务的资源整合、在2010年后调整现行生育政策、逐渐加大养老机构收养生活严重不能自理老人的床位比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三次高龄老人调查数据分析,描述了高龄老人健康自评及其变化,初步分析了部分人口、社会、健康变量对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的影响。研究结论是:高龄老人的健康自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化与实际健康状况的变化呈现出较大的一致性;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并不是完全主观的判断。高龄老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对健康自评有影响,但不如健康相关变量那么关键。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下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02年中国高龄老人长寿调查数据中有关反映高龄老人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以及相关因素的指标变量,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着重探讨了高龄老人的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对其保持和促进健康状况的关系。初步分析结果验证了积极乐观的性格心理特征和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维持和促进健康状况和长寿水平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多变量多状态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中国高龄老人健康与长寿纵向调查的 1 998年、 2 0 0 0年和 2 0 0 2年数据和多变量风险回归模型 ,本文用曾—顾—兰德改良多状态生命表方法从性别、城乡居住地、民族、文化程度、经济自立状况、婚姻状况和居住安排角度计算并讨论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纵向数据(1998~2005年),对年龄范围在80~105岁的高龄老人进行考察,并基于Cox模型对社会支持于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对西方学者提出的社会支持的影响机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我国的现实意义来看,社会支持对健康的影响是针对不健康的人群起到了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和健康变量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另外,社会支持中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改善我国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鹏  李强 《人口研究》2006,30(5):9-16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4.
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基于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和2002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第三期调查,本文对中国老年人1992~2002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92~2002年十年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率平均年下降l%。其平均年下降率具有如下特点:高龄老人高于中低龄老人;城镇老人高于农村老人;男性老人高于女性老人;非文盲老人高于文盲老人;有配偶老人高于无配偶老人。  相似文献   

15.
2000-2005年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小波 《西北人口》2008,29(4):33-36
本文利用2000年和2005年高龄老人长寿健康调查的追踪数据,对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进行了两次调查的对比分析和同批人比较。对比分析发现,2005年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较2000年有所下降;而同批人分析表明,尽管整体上看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在五年间有所下降,但其内在的各种不同纬度变化却体现出生活满意度的积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Unique data from a 1998 healthy longevity baseline survey provide dem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heal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dest old, aged 80–105, in China. This subpopu‐lation is growing rapidly and is likely to need extensive social and health services. A large majority of Chinese oldest old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rely mainly on children for financial support and care. Most Chinese oldest old had no or very little education. Ability to function independently in daily living declines rapidly and self‐rated health declines moderately across the oldest old ages. As compared to their urban counterparts, the rural oldest old have far less pension support, are significantly less educated, and are more likely to be widowed and to rely on children for support. Apart from higher rates of survival, the female oldest old in China are far more disadvantaged than the male oldest old.  相似文献   

17.
宗教参与对我国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1998~2005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考察宗教参与对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机制,深入分析人口学特征、肌体健康、心理健康、健康行为及社会经济支持这五类因素在宗教参与和死亡风险关系中的交互作用,以此对西方文献中相关的4种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宗教参与对死亡风险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控制其他因素则会削弱这种影响,其中肌体健康因素所代表的"替代性机制"能够将两者关系的显著作用完全消除。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杜鹏  武超 《人口研究》2006,30(1):50-56
本文利用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分析,又与1994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老年人中有8.9%生活不能自理,由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00万人。分年龄、性别和城乡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女性不能自理比例高于男性、农村比城市差、中西部地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与1994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上略有下降,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韵  陆杰华 《南方人口》2021,36(1):68-80
本文基于2014~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CLHLS),尝试探究了机构照料、社会照料和家庭照料3种照料模式对我国高龄老人临终照料费用和天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照料和社会照料均与较高的临终照料费用与临终照料天数显著相关,但机构照料仅与较高的临终照料天数显著相关.此外,临终老人的照料依赖程度对于不同...  相似文献   

20.
Johnson NE 《Demography》2000,37(3):267-283
This study analyzed one respondent per household who was age 70 or more at the time of the household's inclusion in Wave 1 (1993-1994) and whose survival status was determinable at Wave 2 (1995-1996) of the Survey on Asset and Health Dynamics Among the Oldest Old (AHEAD Survey). At age 76 at Wave 1, there was a racial crossover in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six potentially fatal diagnoses (chronic lung disease, cancer, heart disease,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stroke) from a higher cumulative average number for blacks to a higher average number for whites. Also, there was a racial crossover at age 86 in the cumulative average number of disabilities in the Advance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ADLs), from a higher average for blacks to a higher average for whites. Between Waves 1 and 2, there was a racial crossover in the odds of mortality from higher odds for blacks to higher odds for whites; this occurred at about age 81.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racial crossover in comorbidity (but not the crossover in AADL disability) propelled the racial crossover in mort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