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族的兴起,始于17世纪初,明代末期。满族起源于明代三大女真人,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结合,这是女真人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飞跃。她的崛起,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了解满族崛起的历史基因,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从明初起,在明政权的羁縻统治下,散处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由于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初年,女真社会经历了不平常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的一百多年中,完颜金逐渐兴起,建立了大金王朝。从公元14纪末至17世纪初年,爱新觉罗氏逐渐兴起,建立了后金王朝(后为大清王朝)。这两个王朝的兴起,是女真社会发展的两个飞跃时期。完颜氏从函普、绥可至阿骨打,经历八世;爱新觉罗氏从挥护、  相似文献   

3.
三仙女沐浴布儿湖里泊神话故事,随着近年来清史研究的深入,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这个神话故事是满族之先女真人经过数百年流传,最后由建州女真上层人物进行移花接木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它揭示了满族的主体建州女真是完颜金的支裔,最早发祥于长白山及其东北部牡丹江上游,后来向北移动,到达牡丹江口,形成两个部,又南徙,在徒门江  相似文献   

4.
从庆源、北青女真字刻石看金代东海女真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源、北青女真字刻石是全代女真人在今朝鲜半岛遗存的重要文物古迹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刻石碑文记述的东海女真人佛教、政权机构、部落名称、女真姓氏等情况.就刻石所反映的金代东海女真人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完颜金建国之初,东海女真地区的佛教就已很盛行,并历金一代盛而不衰。这是经汉唐、历高句丽、渤海传承下来的;(2)东海女真上层都已掌握了女真小字,金熙宗创制女真小字之后,立即推行到东海地区,刻石保留的许多女真语词汇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3)对石揭示的东海女真猛安谋克名林以及女真人姓氏名称是研究金代女真人部落与起源的重要依据。文章认为,许多女真姓氏起源于朝鲜半岛东北部,他们也是元明以来某些女真的先世。  相似文献   

5.
浅谈满族文化及其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最早称"肃慎",汉代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16世纪后期,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家族———满族。(杨烈,2010,P105)本文以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语言、服饰、饮食、民居、宗教等五个方面为重点,介绍了满族的传统民俗,及满族民俗文化对后世尤其是东北地区民俗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凡到过沈阳,游览过福陵、昭陵、盛京皇宫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辽宁真不愧是满族发祥地呵! 满族直接祖先是明代的女真人,繁衍、生息于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之间,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南迁,其建州部和部分海西部女真人定居今辽宁境内。公元1616年,强大起来的建州女真部的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基础上,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建后金国,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并创建八旗制度,把征服的女真人都纳入八旗组织之下。1626年,其子皇太极继位,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速了女真社会的封建化进程。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在此前一年,宣布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即今日所称之满族。 1644年以后,清朝虽然定鼎北京,并将大批满族人带入关内,但因辽沈乃其肇头之地,一直予以十分重视。就在入关的当年,即下令以沈阳为陪都,尊为天眷盛京,  相似文献   

7.
满族采参     
“东镇三宝”:人参、貂皮、东珠,而人参又为三宝之首。满族称人参为“沃尔豁达”;东北土语呼为“货”、“根子”、“棒槌”;而汉文典籍则又称为“人葠”、“人微”、“神草”、“地精”、“人御”、“鬼盖”等。苍莽的长白山野,是我国盛产人参的宝地,也是满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满族,是明朝末年以建州女真部族为主体的女真部族与蒙族、汉族及东北其他部族逐渐融合的共同体。“满洲”这个名称1635年正式出现,而其主体“女真”之名,则早在十世纪初,就见称于世了。到十四世纪后  相似文献   

8.
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渔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传统有着巨大差别。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即开始关注学习、吸收汉文化。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从巩固政权的目的出发,为了弥合民族文化差别带来的民族关系矛盾,以汉文化为参照系,大力进行女真旧俗改革,内容包括生计方式、禁止收继婚、学习汉文化,推动一系列有效措施付诸实施。清入关后,承续改革,形成全新的满族风貌。满族家谱则是改革女真旧俗,文化差别日益减少、缩小,各民族共同性日益增多,最终满族融入中华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9.
明代女真人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南北差异较大,在风俗习惯方面虽然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各个部落亦不尽相同。因而,研究明代女真的风俗对于认识满族的形成是有帮助的。下面仅就婚嫁、丧葬、信仰、礼仪和歌舞几个方面略加探索。  相似文献   

10.
略论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的先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及女真,与汉族的来往比较频繁。16世纪末,以女真为核心,有汉、蒙等族人员参加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出现在祖国东北地区后,与汉族的交往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清代满汉关系的发展变化作些初步探讨,谈谈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清入关前,缓解缺粮是围猎的内在经济需求;森严的法令是围猎讲武的前提,严明军纪、演习骑射是围猎的军事职能;利用女真与蒙古人共同嗜好围猎的传统,对于绥靖外藩蒙古起到了重要作用;围猎中对皇室的尊崇,体现在既要维护诸贝勒的"首射权",又要保障他们的安全;既要展现爱新觉罗氏善射的神勇,又要塑造其公正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三仙女》如同磁石一般,将不少中外学者紧紧吸引,尤其伴随五六种民间传说的相继发表,一时间,举凡探讨满族源流;阐发清朝前史;考辨满族迁徙踪迹;勾索满族图腾系谱;追溯爱新觉罗氏国姓之缘起;以及论析满族何以称母亲为额娘等等问题时,几无不征引《三仙女》为证.且与此同时,还每有声称《三仙女》这个"具有史诗一样意义"的"古老神话",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历史真实,这是不容否定的;或断言《三仙女》的传说,世代人云如此,必有所据,不然如何能流传至今云云.诚然,传说也许不无某些历史的影子,但求实言之,却也未必尽可征信.同今某些辗转援引、论析评说,就不无商榷之处,兹  相似文献   

13.
满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一员,现有人口三百多万,居住在东北、河北一带以及北京等大中城市。满族是由古代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人逐渐演化而来的。远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商代,就有关于肃慎的记载。所以,她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  相似文献   

14.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的整合,对女真向满族的转化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相当巨大.使原本处于无序状态的女真文化改变了原来的面目,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区别于女真文化的满族文化,从而使满族成为具有统一文化的民族,八旗制度不仅促使这个民族完成了女真向满族的过渡,也使这个民族完成了由自在向自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女真人,分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关于他们的区分和分布,当代中外学者多有论述。诸家的说法虽然各有偏重详略,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如徐中舒先生说的“日海西、日建州,皆就其居处言,曰野人,则就其文化言。”这似乎成为定论。然而,我们认为,这个似乎已有定论的问题,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的来由如何?是否就指海西地区和建州地区的女真人?  相似文献   

16.
女真人从建立金朝起,就实行积极吸收汉、渤海、契丹等族先进文化的政策。金世宗完颜雍当政后,针对女真人某些风俗的改变,提出了禁汉姓,禁着汉装,提倡女真语言文字,主张恢复女真旧俗等政策。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学者认为,金世宗的政策是对  相似文献   

17.
满族,是我国的北方民族.他们很早就生活在东北的广大地区,明代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其势力逐渐强大,后来入主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满族人是不食狗肉的.相传,当年努尔哈赤遇难时大火烧身,一只大黄狗在水中沾湿了毛在草地上滚灭了火,救了他.努尔哈赤当了罕王以后,为了报答"湿草之恩",就规定满族人不准吃狗肉.这是有些传奇色彩的传说.  相似文献   

18.
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则夫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亦称“转房婚”,这一婚俗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民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史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的先民有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满族是否承袭了这一习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努尔哈赤统治前后,满族社会还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建州闻见录》载:“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岷峨山人泽语》也记载说:“胡俗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董家遵先生的研究,以及对于满族社会组织作过研究的史禄国先生(Shirokogoroff)也说满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另外,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与皇太极曾下令取缔这种婚俗,从侧面也说明了满族确曾盛行收继婚的风俗。  相似文献   

19.
满族文学,顾名思义是满族人民及其作家共同创作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它包括满族形成以来直到今日的所有满族文学作品。从概念上讲,它既不同于“女真文学”,也不同于“渤海文学”,更不同于“肃慎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划分出满族文学的源与流,总结出满族文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满族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女真人名的特征、格式进行研究,重点利用女真人用动词做人名这一特点并运用女真文动词的15种情态,破译金代历史人物长期未被破译的女真人名,同时对过去虽然已经破译,但存在严重错误的女真人名进行分析和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