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前期歌谣研究会的歌谣学建设,包括总论性和分论性两部分研究成果。总论性的歌谣学,主要是对有关歌谣定义、范围、特征、价值、作用等的研究;分论性的歌谣家,是分类论述各类民歌(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儿歌)有关的理论性建设。这种开辟歌谣学新时代的歌谣学,就总的根本性质看,应是新民主主义的,是科学、民主、大众的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论黎族歌谣     
黎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广大黎族人民善于创作民歌,喜于吟唱民歌。《论黎族歌谣》一文,对黎族的劳动歌、革命歌谣和情歌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歌谣史上,大体上可以划为三大时期,即诗经时代的民歌、乐府时代的民歌和明清时代的民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歌谣史上一个转变时期。明代开始出现个人大量采集编纂歌谣的专集,如冯梦龙的《山歌》、醉月子辑的《吴歌》等。到了清代,此风更盛,有以四川山歌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歌谣,有北方各省的秧歌,有江浙地区的山歌,然而清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性研究视角之下,明代的民歌批评具有民俗批评的特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学内涵。明代知识分子视民歌为民俗歌谣,具有鲜明的"以歌存史"的观念,他们对民歌所作的采录、解释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明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习俗,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宝学任主编,何少文、佟钟时、贺灵为副主编的《锡伯族民歌集》近期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迄今为止搜集东北、新疆两地流传在锡伯族民间的民歌最全的版本。全书将锡伯族民歌分为叙事歌、旧时歌、苦歌、田野歌、情歌、习俗歌、格言歌、渔猎歌。儿歌、萨满歌、新民歌十大类,有近200首民歌。这些民歌既有反映锡伯族早期渔猎生活的《打猎歌》、《棒打獐子瓢臼鱼》等,又有赞颂新生活的《天山的雪水》、《春天的鲜花》等;既有折射锡伯族宗教信仰的《萨满歌》等,也有表现生活习俗的《婚礼歌》、《哭葬歌》等。《民歌集》折射着锡…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7,(7)
马山民歌是广泛传唱于湖北荆州地区马山镇的民间歌谣,作为楚地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既对古时的楚地歌谣有历史上的传承,也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远古时代的遥远记忆,主要表现为其在民间风俗活动中仪式性音乐行为里的作用及其与古时歌谣如出一辙的演唱形式;也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生产、生活和娱乐活动中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民歌具体内容的不同及其社会功用的转变上。同时,荆楚大地鱼米水乡的地域文化环境也造就了马山民歌在曲调和内容上的浪漫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7.
傅炜莉 《云梦学刊》2011,32(6):55-57
东晋南朝乐府吸收了大量南方民歌。而这些民歌大都特色鲜明:《清商曲辞》中的《昊声歌》和《西曲歌》以情歌为主,却反映不同地域、社会阶层、职业差别;《神弦歌》为祭祀歌曲;而《杂曲歌辞》、《杂歌谣辞》或诉说爱情,或讽刺时事,反应人民最直接的心声。而从创作主体看,这些所谓“民歌”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文人、乐工、歌伎创作或润色。  相似文献   

8.
<正> 《盘王歌》是粤北地区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首勉语瑶族传统民歌,是瑶人“打幡拜王”时必唱的歌谣.由于瑶族法事仪式内容不完全相同,《盘王歌》分为“还大愿”用的三十六段歌词(名为“大歌”)和“还小愿”用的二十四段歌词(名为“小歌”或称细歌).两者歌词不同,但七段插曲基本相同.这首歌是由女歌手(俗称歌(女麻))专唱,随法事的进行结合其分段而唱,以娱神乐众.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内容纯朴和富于想象力,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盘王歌》的产生和流传,与瑶族所处的山区自然环境、生产斗争、生活习俗,以及瑶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9.
柯尔克孜族的民歌种类较多,内容也比较丰富多彩,且多服务于民间艺人的演唱需要而产生的。根据其内容和演唱形式,古代柯尔克孜族民歌主要包括劳动生产歌、习俗歌、、情歌、哭歌、怨歌、反抗歌等。这类民歌一般由七至八个音节组成,歌词段落多由二行、四行或无定式诗行构成。韵律也比较洒脱自由。有的押脚韵,也有押头韵和腰韵的。各种民歌的曲调,相对比较固定。生产劳动歌主要是描述柯尔克孜族人民世世代代从事游牧、狩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历史生活情况的,其中反映畜牧业  相似文献   

10.
民歌不仅是中国音乐的源头,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一直以来,欧阳修以"文章道术为学者师"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从而忽略了其文学实践和文学观念中的民间因子.早期闲适的京洛生活,以及中年之前的历次贬谪,使其与民间文学充分接触,"樵歌""棹歌""楚谣""俚歌"等民歌因素在其作品中频繁出现,并被不断提纯,最终积淀为一种审美追求.民间歌谣自然随性的表现形式,以及言志体俗的内在属性,不仅为欧阳修的作品提供了"淡"的外衣,更使其作品淡中有物、淡内含讽,"淡怨"风格由此形成."淡怨"扩充了"淡"的指涉空间,彰显了欧阳修的文学史、美学史意义,及在"宋型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黎族民歌的分类特征进行归纳分析,有助于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研究传播。《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是目前涵盖范围最广、收录数量最多的一本黎族民歌集。该书以民歌挖掘整理为主要目的,主要采用了两级分类:一级分类以方言为标准将黎族民歌分为哈方言民歌、杞方言民歌、润方言民歌、赛方言民歌和美孚方言民歌五大类;二级分类以题材内容为标准,在一级分类下又将黎族民歌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五大类。  相似文献   

12.
梅山歌谣是湖南省中部娄底地区的新化县和益阳地区的安化县一带的一种民歌体裁,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而且影响巨大。梅山歌谣起自远古,经过发展变迁,形成了多种类型,表现出多方面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崖州民歌是古崖州一带用崖州方言咏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崖州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婚姻爱情诸方面,有着重要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湖南靖州西部山区与贵州接壤一带称作锹里地区,主要生活着苗族、侗族和苗化的汉人。“锹歌”为锹里各民族民歌的总称,其语言基础最初是苗语和侗语。清嘉庆以后借用汉语的酸汤话记录歌词,因此,锹歌逐渐汉化。锹歌在锹里地区有着超民族、超语言的沟通功能,体现苗、侗、汉三个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也体现汉语在锹里各语言接触与竞争中为强势语言。锹歌歌词的创造以山林、田间生活为素材,,亍妙利用押韵、起兴、比喻、反复、夸张、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创造语言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凝聚锹里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5.
简论土家族民歌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歌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土家族民歌所表现出的女性形象有神格化的女性形象、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也有受侮辱而持叛逆性格的女性形象。通过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民歌考察,分析总结土家族女性在历史上的形象,对于发扬土家族妇女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土家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南北朝民歌中,“吴声歌”和“西曲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现存的这两种民歌歌辞看来,其内容似乎都以写男女爱情为主;其形式也都以五言为主,亦无多大差别。但是这两种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区不同:“吴声歌”流行干长江下游一带;“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的荆襄一带。由于地区不同,两地所操的方言有别,在音乐上也很不一样。所以据《乐府诗集》  相似文献   

17.
<正>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默、林炳熙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盘才万、房先清共同收集编注的《盘王歌》一书,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盘王歌》是粤北地区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首“勉语”瑶族传统民歌。该书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介绍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传播生产、生活知识的方式,反映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乡土的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18.
刘三姐歌谣依托歌圩得以传承与发展,其具有增强族群凝聚力、维系族群和谐、促进家庭和谐、倚歌择配等社会功能。然而,刘三姐歌谣在传承发展中仍面临原生壮语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受到限制、刘三姐歌谣传承人缺乏、刘三姐歌谣文化商业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要促进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与发展,应采取多种渠道,促进刘三姐歌谣的"本土化"发展、创新性发展和"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竹枝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诗体.所谓竹枝词,又称柳枝词、竹枝歌,原是四川东部夔州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曲调宛转,节奏轻快,可与舞蹈、音乐相结合.歌者歌竹枝词时,往往手执竹枝,边唱边踏步,有时则伴以舞蹈动作,故名“竹枝”或“柳枝”.竹枝词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正如当时两湖地区民间流传的“九歌”一样,在东川一带的民间极为流行.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段时间辗转于巴山楚水一带任地方官.由于比较接近民间,刘禹锡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因而写过一些竹枝词,开文人写作竹枝词的先河.鲁迅曾经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指出:“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存下来的.”“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养料.”刘禹锡是一个善于向民歌学习、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的诗人,他写的十一首竹枝词可谓首首佳妙,字字珠玑.和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例如他的好友白居易也写过一些竹枝词.此外,李涉、皇甫松等亦有竹枝词问世.宋  相似文献   

20.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诗经》的叙事艺术张来芳在中国文学史上,叙事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古老的原始歌谣《弹歌》(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归妹》上六(见《易经》),到《诗经》的《七月》、《东山》、《生民》、《公刘》等,发展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