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2.
章敏敏 《理论界》2013,(10):60-62
自从凡勃仑提出炫耀性消费后,这一现象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凡勃仑总结的炫耀性消费的动机对炫耀性婚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婚礼消费符号化、个性追求以及面子意识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炫耀性婚礼有双重作用:给人们带来心理满足的同时也有一系列负面影响.对此,笔者认为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和正确的婚恋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炫耀性婚礼的泛滥.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人类社会现阶段无法根除的社会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滋生蔓延依然严重,这一问题的发生,不仅有着社会个体原因与久远的历史传统渊源,更是由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现实大背景决定,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系统运行为腐败滋生蔓延提供了生长土壤,权力失范与权力监督低效是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原因。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文化透视--理论假说及对中国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因素论和现代化因素论通常是国际学术界有关腐败发生学的两种主要理论假说.腐败的发生与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在某些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腐败现象显然比另一些文化背景的社会中更普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腐败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或"腐败的民俗学".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腐败的发生是现代化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叠加结果,其中文化因素尤其不可忽视,既有一般性的腐败发生的文化诱因,也有特殊主义的"二元文化结构"的作用,其后果是形成了具有相当广泛性的"腐败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政文化的建设对于中国的反腐败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媛 《社会科学》2012,(4):158-167
商业移民通过模仿当地"可识别性"极高又昂贵的建筑构件形式体现了对本土社会潮流的追随与顺应;并展现了自己的经济优势。在移居地社会里取得经济与人口优势的群体移民住屋有明显的回归原乡家庭结构与伦理空间的特点。商业移民建造的华丽大屋,不仅仅是建造者的炫耀性消费,也为家族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相似文献   

6.
凡勃仑提出的炫耀性消费概念虽被广泛运用,但其含义却充满模糊之处。相应地,学术界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包括竞争主义范式的解读和规范主义范式的解读。本文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研究,揭示了竞争主义范式和规范主义范式在解释力上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炫耀性消费的场域逻辑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八小时以外腐败行为的特点 ,剖析了八小时以外腐败行为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8.
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浪费:一个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中国目前现实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现有文献也提出了各种关于消费的概念。从经济学微观行为人的效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消费行为可以划分为三类:一般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浪费。在考虑到我国现有经济水平约束的条件下,这三类消费行为应给予不同的对待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宝清 《理论界》2022,(11):49-55
在《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指出有闲阶级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设定并遵循着“炫耀性”的消费准则和思维方式,对于这一事实和动机的阐释是从制度演化视角出发的。本文指出,在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观点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新检视:首先,在涉及歧视性问题上,凡勃伦实际上隐含了一个稀缺性假定,且这种稀缺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性资源的稀缺;其次,对金钱本身和金钱“衍生品”的崇尚实际上表达了人类本性中一种享受“优越感”的欲望,并通过不断地制造稀缺、获得稀缺来满足,而这一过程正加速将人类带入精神奴役之路;最后,有闲阶级作为一种制度演化的结果,也代表着这种制度本身,凡勃伦事实上仅仅是揭示了这种贯穿且与人性相关的制度始终如一的现实,而且认为靠物质方面的进步或优先发展并不能根本克服人性的弱点和带来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导致公务员走向腐败的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攀比心理等十大心理原因进行了简略考察,并提出了治理措施.这有助于对腐败者进行心理矫正和预防公务员腐败行为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出现明显的炫耀性消费现象,他们的炫耀性消费行为主要是基于对商品外显符号意义的考虑,目的在于实现对其社会认同的重新建构.炫耀性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悖反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此种悖反一方面体现为其收入与消费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体现为其社会认同内部结构与炫耀性消费倾向的不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在混乱的社会认同状态下通过畸形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建构新的社会认同,是对于其城市边缘身份和不平等社会地位的一种抗争,以期借此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看,权力腐败主要有6种表现:权力关系化。就是利用手中权力拉关系,为以权谋私大开方便之门;权力商品化。就是把等价交换的经济原则等同于政治原则,搞权钱交易;权力私有化。就是把权力当成私有财产,有多大权谋多大私;权力资本化。就是利用权利捞取钱财,扩大资本;权力特权化。就是利用手中权利搞特权,进行腐化堕落;权力家长化。就是独断专行,以权压人,仗势欺人。这些表现提醒我们,防止权力腐败要引起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级干部的充分重视。我认为,在当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腐败     
教育腐败现象是当前社会关注和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概述教育腐败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教育腐败的主要类型和特点及教育腐败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并进而从教育与腐败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教育腐败防范对策和惩治措施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导致公务员走向腐败的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攀比心理等十大心理原因进行了简略考察,并提出了治理措施。这有助于对腐败者进行心理矫正和预防公务员腐败行为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发的场域视角,非典型腐败主要包括政治域的隐匿权威、法律域的立法腐败、经济域的信息腐败、社会域的语言腐败、学术域的学霸腐败和艺术域的权威腐败。本质是民主政体和市场体制不完善及相应制度规范缺失状态下权主为个体或集团利益实施的一种滥用公权、私权和共权侵占公共利益的行为,且具有隐蔽性、全域性、泛权性、阶段性、群体性、相生性、致损性等行为特征。非典型腐败的动力机制可解构为其生发运行的人性基础、内生力量、心理基础、社会条件、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从体制转轨角度看,大量存在于夹缝中的制度租金不但诱发了寻租行为,而且因以权力粗暴干预市场为特征削弱了治理寻租的正当性,也为非典型腐败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相对于权力治理,非典型腐败宜采用制度治理。以制度约束权力,建立对市场和个人权利的尊重,重塑社会治理结构;制度供给及时响应制度需求,消除制度租金,并坚持以市场化为制度供给的基本导向;强力反腐,制造“奥尔森震荡”以改变反腐制度的演进路径,推动反腐制度变迁退出低效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6.
弥补制度缺陷,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完善反腐败立法,弥补法律缺失;加强监督举措,特别是舆论监督,使腐败分子暴露于阳光之下;进一步加强反腐败研究,借鉴外国公务人员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7.
18.
翡翠作为一种商品,近年来其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按照品质因素定级法划分出的一类“上品”属高档翡翠,其消费与价格具有典型的炫耀性商品的经济学特征,即有违反需求定律的价格与消费特征.通过对高档翡翠商贸状况的研究,发现其中受“炫耀”因素影响的收入效用是其违反需求定律的主要内在因素,因此,这一因素可以在定价策略及市场引导中加以利用,以促进市场的有序性和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腐败文化是一种特权投机文化、一种堕落浪费文化、一种膨胀癌变文化。铲除腐败文化任重道远,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全方位、多形式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整顿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20.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分为代理腐败和寻租腐败两种类型,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影响两种腐败行为的相关因素.要遏止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就要提高检查腐败行为的工作质量,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腐败行为,实施相应的惩处,使政府机构的腐败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