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自组织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过程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生态危机,这些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不相符的;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与发展,才能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建设环境法制,这样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组成了陆地生命支撑体系的主体,构成现代林业的根基。三大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开放、整体、动态和远离平衡态等的生态巨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在三大系统与环境之间持续交换,各子系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随着人类活动加深,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人类-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为协调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4.
生态省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以生态与经济协调为基础,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区域。自古以来,自然生态系统就是人类经济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福建背山面海的独特地形地貌与优越的气候特征,使其形成一个有相对独立特征的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具有明显自然资源组成、结构、功能差别,以及经济优势差异的三大生态经济圈,注重福建生态系统的整体与区域特征,保护与建设好三大生态经济圈中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与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与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严重,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迎接这一挑战。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无疑承担了新的重要使命。本文对当前国内外高等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例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高等教育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培养人的生态理念;创新和孕育生态科技;对社会提供生态示范以及为完善生态法制体系提供智慧。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湿地资源退化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湿地资源十分丰富。由于人类过度地开发利用 ,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湿地生态功能价值受损 ,对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制约了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恢复洞庭湖区湿地生态环境 ,保护好湿地资源 ,才能实现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证湖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建构循环经济并为经济发展注入环境正义理念。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利用和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良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其运行机制是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为基础,寻求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内生化机制;其科学合理性在于人类开发利用生态资源时,对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理性认识与自觉遵循;其价值正当性在于人类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契合了环境正义理念,是为了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8.
辽河流域“划区设局”,开创全国河道生态保护与管理的先河.辽河流域台安生态旅游区将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作为规划必要性研究的背景,在生态保护一文明进程—经济发展的系统框架下,分析辽河流域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与现状结构与功能的退化趋势及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梳理辽河文明的发展进程、辽河文化的发展脉络,传统工农业经济发展过快所导致的资源过载问题.由此论述规划区在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地位,总结规划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是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以生态美为主题,研究生态审美的范畴和人的生态审美意识、生态美感享受,以及生态美的创造、发展及其相关规律的学科领域。生态美则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和关系,是和谐生态关系、生态责任、生态道德、生态服务和生态价值的综合体现,是形式美、关系美、过程美和功能美的有机统一。在相关概念诠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美学理念在生态规划、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性作用的观点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与生态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把人类的经济活动放在生态系统的视野范围内考察,并赋予人类经济活动以新的社会价值标准,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的内涵。把生态经济理论运用于农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就是建设生态农业与生态城市。也可以称为建设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城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共产主义内在地蕴含着生态文明。伯克特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克服了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这从本质上表明了共产主义的生态文明意蕴。共产主义财产从多个方面确保人的自由且全面地发展。人的发展程度越高就越能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性,越能明确人在公有资源管理中的权利与责任,从而真正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标准来管理自然。共产主义致力于增加的自由时间,将被用于人类各种各样的智力和美学的自我发展;这会减少物质能量吞吐量而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人的更高程度的发展则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夯实社会和谐的自然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呼唤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重视生态文明,确立生态和谐的理念,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人与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企业发展 生态优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当今,除了认真保护天然生态环境之外,更要努力营造优良的复合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应以生态为本。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相关的绿色产业是当代最大的商机。企业发展,生态优先,营利就在其中。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新材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生产力,给生产力作出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应转变思想观念,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社会主义建设好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理论支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和谐社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温茨通过借用罗尔斯的“反思平衡”的方法,对德性理论、财产权理论、人权理论、功利主义、罗尔斯的正义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论的理论得失进行分析,认为把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的正义论运用于环境正义问题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与缺陷,需要建构一种多元正义理论。他由此提出以人际关系为核心,以人际关系亲密度来判断责任义务关系的“同心圆”理论。温茨提出的环境正义理论对于我们建构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创建低碳社会的伦理行动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社会是以探索新能源、新技术、新经济方式为动力,以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为实践方式、以创建生境化的生态文明为目标指向的社会形态。创建低碳社会,其首要前提是重建价值导向体系和行动原则,其奠基工作是创建生境化的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其基本任务是重建生境化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战略重心是重建生境化的经济体系和生态体系,其动力战略是展开全面动员的低碳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分析辽宁省可持续农业及其各子系统发展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协调度,以综合性评价辽宁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6~2005年,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社会稳步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系统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但辽宁省可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速度非常缓慢、系统发展的有序性差和系统内不协调性的增强,这将会对辽宁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以实现辽宁省农业长期稳定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无法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有赖于人的定义的更新。启蒙运动把人定义为“理性的人”,只有这一定义转化为“诗性的人”,生态文明的建立才具备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不惟可读,更求必读。所以,走个性化发展之路,提高信息质、扩大信息量才能为报纸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为报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水资源供求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资源的再生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致使很多民族都不可避免的要遭逢水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冲击,因而各民族文化都得通过适应手段去消解水环境的不利因素,在一定限度内实现自身所处水环境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通过改变和优化所处生态环境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对大气降水的截留、储养、净化和再生的能力,从而为该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与生态保障。我国西部各民族长期以来一直在发挥着优化全国水环境的公益作用。正当我国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理清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间水资源供求优化的机制,尊重、发掘和利用我国西部各民族文化优化水环境的潜能,理应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