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由于文艺活动的特殊性,形成关于文艺作品审美认识和价值评判上的多“值”现象是必然的。对此,不妨变换一下思路去看待,即,变归纳概括、统摄于一的习惯为看重对具体艺术情境的具体感受;变在鉴赏中满足于作出“理解到了什么”的结论为注重对“我在理解”这种实践过程的体认。据此。本文强调指出:对待文艺作品不应以事先认定的某一标准去滤汰取舍,评判高下,而是首先抛却种种成见和审美惰力率真地进入作品的具体情境。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通过“北宗论”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在绘画形式上董其昌提出了“笔墨精妙论”,总结了中国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在审美境界上以淡为宗,反映了中国封建后期普遍的审美情趣.董其昌处在晚明复古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相对的艺术思潮之中,他一方面顺应了中国艺术向主体内心发展的趋势,信仰禅宗,强调“丘壑内营”“淡由天骨”;另一方面,他又推崇古人,讲求节制,从而坚守了中国传统文人清高、淡泊的审美格调.他一方面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立的审美地位,给予八大、石涛以艺术形式上的启迪,另一方面又没有因为笔墨形式语言的独立而走向八大、石涛等人的以情造物.他是中国文人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典和谐美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近代具有崇高特质的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 ,推出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 ,体现出了他的道德观。孔子还将“乐教”视为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 ,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其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美育作用的理论的重视 ,为中国古代教育充分运用艺术及美感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形式美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艺术形式美的价值评价不同,直接引起了人们对美的本质的不同认识。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和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把美归结为和谐和比例,把美的本质归于形式。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认为:“在绘画雕刻和一切造形艺术里,在建筑和庭院艺术里,就它们是美的艺术来说本质的东西是图案设计,只有它不是单纯地满足感官,而是通过形式来使人愉快,所以只有它是审美趣味的最基本的根源”。由于把功利、概念、目的统统排斥在审美判断之外,只看到形式的价值,因而他也得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6.
电影拥有最多的接受者,是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这早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列宁说:“电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电影怎样才能为人们充分认识、理解并被感染呢?电影需要审美。电影只有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才能呈现最大的艺术值,因此电影审美的研究对指导电影艺术创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艺术整体观念的概念应该再次重申,尤其是在电影艺术中。  相似文献   

7.
文艺是对生活能动地反映和加工的产物,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别林斯基说过: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第二自然,可以此生活本身这第一自然更真实。这是因为文艺作品经过艺术提炼和概括,可以更好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鲁迅在长期文艺实践中,对艺术其实有深切的体会。他以自己特有的论说方式,对艺术其实问题的许多方面发表过很好的看法,达对我们正确理解艺术真实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一鲁迅指出艺术真实的重要性,强调文艺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生活,作家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人类的文艺史证明:凡是虚假地反映生活的作品,都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它们必定被历史所淘汰;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才能经受历史的检验而流传下来。诚然,真实并不能说明艺术的一切问题,也不等于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因为对艺术来说还有个真善美相统一的问题;但是,真实是人们对文艺作品首先和基本的要  相似文献   

8.
康德是西方最大的形式主义美学代表。他在《判断力批判》里说:“美本来涉及形式”,与内容无关。又说:现实中有完全不涉及到内容如何而只是纯粹形式的美,这种美称为“自由美”,是纯粹真正的美。他把审美和功利截然分开,他说:如果“……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康德认为自然界里的花、许多鸟类(鹦鹉、蜂鸟、极乐鸟)、许多海产贝类、框缘或壁纸上的几何图案(有人译为“簇叶饰”)等之所以美,完全在于形式,与内容无关,以自身形式给人以愉快,所以属于“自由美”。康德的这种美学思想,成为资产阶级美学家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和反对艺术具有  相似文献   

9.
在《判断力批判》上卷“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两大审美范畴——“美”和”崇高”.可是一些美学史家往往把研究的重点仅放在他的第一审美范畴“美”的分析上,而对于他的第二审美范畴“崇高”说,却多忽略或语焉不详.我们认为,尽管康德由“美的分析”转到“崇高的分析”在主观唯心主义道路上走的更远(完全摒弃了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过分强调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对作为审美对象的五种主要审美层次的抽取(即:生命的形式、情感的形式、运动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和自由的形式),论证艺术审美形式不论处在哪一个审美层次上,都有其相应的审美价值,但“自由的形式”是艺术审美形式所追寻的“终极的实在”,感性具体地显现美的本质存在的形式只能是“自由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有意味的色彩──从色彩形式上认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王溪勇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指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每件作品中,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是以一种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以及某些形式及其相互关系。”①艺术作...  相似文献   

12.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文艺作品应力求做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四人帮”横行之时,极力反对文艺批评谈艺术性,只能谈他们篡党夺权的“政治性”。对于鲁迅作品艺木性的研究,几乎成为空白。砸烂“四人帮”,文艺批评百花齐放。本文就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谈一点极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对作为审美对象的五种主要审美层次的抽取(即:生命的形式、情感的形式、运动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和自由的形式),论证艺术审美形式不论处在哪一个审美层次上,都有其相应的审美价值,但“自由的形式”是艺术审美形式所追寻的“终极的实在”,感性具体地显现美的本质存在的形式只能是“自由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舒斯特曼的美学强烈地表现出一种沟壑相通的“桥梁”意向。他认为,作为层级社会的“恶性分隔”都是可以消除的,如艺术与生活、审美与实践、高级艺术与通俗艺术、分析哲学与大陆哲学、解构主义与有机统一论等等。舒斯特曼的美学对于新世纪的意义,不仅使一度沉寂的杜威美学得以雄风重振,更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化消费社会的批判使得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有可能在冷战后一个新的美学平台上重新对话:如艺术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以及相关的艺术“自律”等问题。同时,他也通过对通俗文化(拉普)审美合法性的辩护,批判少数上层精英以“高级艺术”及“为艺术而艺术”名义对艺术的垄断,坚持艺术的社会批判改造作用。然而,在他的这种桥梁作用中也带有后现代以反“二元对立”消解边界的偏颇。  相似文献   

15.
杜鹏程同志的短篇小说,同他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和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一样,是思想和艺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和独具风格的作品。杜鹏程同志说:“以短篇小说来说,在我的写作过程中,最早接触的是它;为了能较好地掌握这种形式,也曾作过多方面的思考、钻研和种种尝试”。研究杜鹏程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对于探讨他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于短篇小说的创作,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是一个标志着新诗由初创期转入成熟期的重要诗人。他以爱国情思为凝聚点,以追求诗美为驱动力,在新诗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如深化爱国主义主题,建立新诗的民族风格,变革新诗的艺术形式,开拓新诗的表现手法,创立中国的新诗美学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革新诗歌的价值观。闻一多充分肯定新诗的审美价值,努力将新诗“纳入艺术之轨”,对于拔正新诗的“迷途”,探索新诗的“前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无疑发生了至今仍然令人瞩目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艺术中的崇高,是现实中的崇高的能动反映。以精神崇高为支柱的艺术中的崇高,是一些高品位的文艺作品产生撼人的魄力量的美学根据。社会主义的文艺不能不以崇高为主要美学品格,这是与党和国家提出的“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相一致的,传统的“崇高论”是跛足的理论。以艺术中的崇高言,它在伴随着痛感、不愉悦感的同时,也可以和情趣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时也能使审美主体直接产生“趣感”这种审美快感。独特的、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鲜活的人物语言或艺术语汇,是使崇高和情趣融合在一起的催化剂、中介物。  相似文献   

18.
文艺作品由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文艺常识,但由于极左思潮的长期作祟,重内容轻形式、重思想轻艺术竟成为风靡许久的时尚。比如,一提杜甫,便推崇“三吏”、“三别”,肯定诗歌的“人民性”、“忧国忧民”之类;一提白居易,就推崇《卖炭翁》、《杜陵受》,肯定诗人讽谕诗的深刻思想性。而作为诗人,杜甫、白居易在具体诗作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才华、艺术造诣、艺术技巧究竟如何,却往往置之于不顾了。于是,在我们以诗著称的国家里,竟…  相似文献   

19.
感兴作为中国美学中非常重要的创作论范畴,其实质是“触物而兴情”。无论是文学或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过程,多是以感兴为起点。感兴也是艺术佳作所以产生的最佳契机。感兴有着以审美价值的创造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本质。感兴不同于审美移情,而是主客双方的互相契合。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感兴是最为核心的环节。感兴也并非如很多人理解的那样,仅是存在于创作的初始阶段,也即艺术创作的冲动发生,而是贯穿于作品创作的全过程的。感兴并不脱离形式创造,而恰恰是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艺术形式的生成与完整呈现。对于文学艺术的接受而言,审美享受的初始来源就在于作品形式。从价值论的角度考察感兴论,这也是一个直观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究竟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还是作家凭空创造的?文艺创作究竟是从生活出发,还是从作家的主观思想出发?对于文艺创作中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历来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和斗争。“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疯狂鼓吹“主题先行”论、反对“写真人真事”论,反对文艺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否定艺术典型的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依据。他们的反动逻辑是:文艺作品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