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国恩先生在他所著的《楚辞论文集》里,提出“离骚”就是“劳商”,是楚国故有的歌曲名。近年出版的《离骚纂义》又进一步阐明这一看法。他说:“劳商”与“离骚”本双声字,古音宵、歌、阳、幽并以旁纽通转,疑“劳商”即“离骚”之转音,一事而异名耳。盖《楚辞》篇名,多以古乐歌为之,如《九歌》《九辩》之类。则《离骚》或亦楚人固有乐曲,如郢中之有《阳阿》《薤露》《阳春》《白雪》,后世乐府之有《齐讴》《吴趋》之类。作《大招》者去屈子之世渐远,声音渐变,王逸不知《劳商》即《离骚》,亦即楚之古曲,故以为别一曲名,其实一也。  相似文献   

2.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 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 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四、离别也,骚动也。父子离别骚动不宁,天之经也。(王(?)运:《楚辞释》) 五、离骚即《大招》所说的“劳商”,是楚国当时的一种曲名。劳商与牢骚意同,牢愁、牢骚、离骚为双叠韵,可以互相通转。(《楚辞论文集》)  相似文献   

3.
《诗·周南·桃天》:“桃之夭夭,有(艹贲)其实。”《毛传》:“(艹贲),实貌。”段玉裁《诗经小学》云:“(艹贲)蒉,实之大也。《方言》‘坟,地大也。”《说文》‘颁,大头也。”《苕之华》《传》‘坟,大也。’《灵台》《传》‘贲,大鼓也。’《韩奕》《传》‘汾,大也。’合数字音义考之可见。”俞樾《群经平议》与段氏旨同,并进而挑明“贲与坟、(艹贲)字异而意同。”由此则“(艹贲)”之义训可明。近人于省吾先生从文字学角度证成“贲,古斑字,文章貌”,“有(艹贲)其实”即“有斑其实”,谓“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并谓《鱼藻》“有颁其  相似文献   

4.
从《论语》一书看上古汉语连词“而”的用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词“而”字,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它的用处很大,用法很多。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可用‘而’字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几乎可以说,问题不是何处可用‘而’字,而是何处不可用‘而’字。” 《吕氏春秋·察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 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相似文献   

5.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赏誉篇》“有人目杜弘治”条,刘孝标注引《语林》以明《世说》所本,云:“初若熙怡容无韵非,盛德之风,可乐咏也。”通行本漏了“非”字,徐震堮先生《世说新语?恪吩?“影宋本‘韵’下有‘非’字,亦不可解,疑有讹夺。”“容无韵非”之所以费解,一是由于它以形容词作宾语,二是由于它用“韵”字作动诃。关于以形容词作宾语,《世说》中常见。如孙绰称支遁“拨新领异”(《文学篇》)。“容无韵非”正好展示了晋代名士的两种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尚书》这一书名的含义,刘知几在《史通·六家篇》中总结说:“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铃》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由此可见,到了唐代,关于《尚书》书名的解释,社会上流行着三种说法。由于后两种解释过于牵强,因此孔安国的说法逐渐为后人所接受。现在,把《尚书》书名解释为“上古之书”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如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作这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石声淮、唐明邦先生先后来我校讲授《周易》,引起了我对《周易》的兴趣。因而刘览《易》书,遇有疑窦,辄加考证。管窥蠡测,不敢自是,摘录数则,以就正于大雅方家。 一、以“问”释《周易》“贞”字不始于苏篙坪。 宋祚胤先生《周易新论》第九十三页,云: 《周易》有大量的“贞”字,前人都解释为“正”。清代苏蒿坪《周 易通义》开始提出异议:“先儒解‘贞’字未确”,“许氏《说文》云: ‘贞,卜问也。’”(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8月版,下引同。)愚按:以“问”释《周易》“贞”字,并非始自清代的苏蒿坪。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郑司农  相似文献   

9.
<正>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对于三家注,同正文一样,也以其他版本和他书予以校勘,如卷二《索隐》中“华”字即校改为“垂”字,《正义》中“泰”字即校改为“秦”字(66页)。而卷五“(文公)十九年,得陈宝”之注,显然失校。该句《正义》云:《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180页)按,欲杀之而拍捶其首,不可解。  相似文献   

10.
《论语·微子》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乎?”一句,而对其中的“分”字究竟如何解释,则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朱熹在《沦语集注》中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刘宝楠《论语正义》说:“郑注云:‘分犹理谓治也’。宋氏翔凤《发微》云:‘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此五谷不分,当渎如草人粪种之粪,  相似文献   

11.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一语法现象,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也”字.自《马氏文通》一直到现在的一些语法著作,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也’字助读,其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结上文,而助读则以起下文.其起下文也,所为顿宕取势也.盖读句相续以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则辞气为舒展矣……‘也’字助实字,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  相似文献   

13.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楚辞补注》的标点颇多错误,兹举明显的一条,略加辨正。 在王逸《离骚序》一文后,洪兴祖《补注》称赞屈原的话被标点成“屈原之事,盖圣贤之变者。使遇孔子,当与三仁同称雄,未足以与此。”这里错把“雄”字属上句。正确的标点应是“……当与三仁同称,雄未足以与此。”《论语·微子》:“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三仁指微子、箕子、比干;雄即扬雄。洪兴祖极不满意扬雄作《反  相似文献   

15.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史记·屈原列传》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所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里讲了三层问题:1.《离骚》创作于怀王时期,屈原被疏之时。2.屈原被疏是由于小人嫉妒谗言所致。3.屈原被疏后忧愁幽思,委屈难解而作《离骚》以发其怨情。郭沫若先生不赞成司马迁的说法,他把  相似文献   

16.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17.
<正>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论述“有、其、言、于”等字时,措辞十分肯定:“‘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所举的例子有: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9.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通解]女媭:王逸《章句》注说:“女媭(X(?))、屈原姊也.”许慎《说文》:“媭,女字也.贾侍中(逵)说,楚人谓姊为媭.”可从.按《诗经正义》引《周易》郑玄注:“屈原之妹名女媭.”周拱辰《离骚拾细》说:“媭,乃女巫之称.”汪瑗《楚辞集解》说:“媭者,贱妾之称.”陈远新《屈子说志》说:媭,侍女也.”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译女媭为“女伴.”以上诸说皆可参考,而可疑.首先应肯定《离骚》是  相似文献   

20.
屈原《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这女媭是谁?汉代以来,一般以为女媭是屈原之姊。清代汪瑗始立异说,以为“媭者贱妾之称”,其后许多研究者相继否定王逸旧说。但我们比较研究的结果,深感王逸之说难以否定,女媭确是屈原之姊。王逸说:“女媭,屈原姊也。”①宋洪兴祖说:“《说文》云:‘媭,女字也,音贾侍中说:楚人谓女曰媭。’②……《水经》引袁崧云.‘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须,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县北有原故宅,宅之东北有女媭庙,(?)衣石犹存。’秭与姊同。”③朱熹亦以为“女媭,屈原姊也。”④可见以女媭为屈原姊,自汉以来无异说。唯郑玄注《周易》。说屈原之妹名女须。⑤但近人朱季海先生考订:“郑氏《易注》亦当作姊,今《诗疏》引《易注》及《郑志》并作妹者,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