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阅读别集、史乘,发现戏曲剧目十一种,为《清代杂剧全目》、《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曲目钩沉录》、《曲目拾遗》等多种专书专文所未收,现抄录如次,并略作考证,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 牟世金同志在其《〈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二期)一文中说,《文心雕龙》的总论,提出了“两个最基本的主张:‘原道’、‘宗经’。”以前有人曾指出:“《文心雕龙》基本观点是‘宗经”。或者说:“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我觉得,这后一种提法,是比较确切的。牟世金同志的“两个最基本的主张”的看法,和他对“原道“、“宗经”的不正确理解有关。  相似文献   

3.
凌廷堪是清代乾嘉学派礼学和乐学大家,他在戏曲理论和戏曲乐律学研究方面也成就卓著,而其戏曲思想和戏曲研究又深受其礼学和乐学思想的影响。凌廷堪的戏曲思想和戏曲理论集中体现在《论曲绝句三十二首》、乐律学著作《燕乐考原》和词集《梅边吹笛谱》中。他的戏曲观与他的学术观、文学观有着同构性,均表现出来崇古、崇雅、崇“礼”和重视格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清代徽州文人曲家凌廷堪,其《论曲绝句三十二首》等戏曲论著着重讨论了戏曲渊源、作家作品、戏曲创作、戏曲语言、戏曲格律等诸多问题,全面展开戏曲理论的研究,反映出独特的戏曲文体思想,如推崇北曲杂剧的戏曲史观,坚持醇雅的正统标准,指出戏曲创作效仿的特殊性等,构架起较为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值得古典戏曲理论研究者予以重视和重审。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7,(12)
清代有一派创作文言小说追求晋唐风度,被称之为"拟晋唐小说"派。其中有一部代表作品为《阅微草堂笔记》,其中保留了大量与戏曲相关的内容,作者是纪晓岚是乾嘉时期的文化名人。他对于戏曲的观点和认识散见于著作中,其中《阅微草堂笔记》集中记载了戏曲创作、情节创作、戏曲表演等观点,既是对当时戏曲环境的反映,也集中体现了主流的审美标准,目前还鲜有人论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代戏曲审美风格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戏曲理论是对晚明时期已初显端倪的种种戏曲见解、倾向的发展。清代初期的戏曲风格理论,有苏州派作家以素朴为美,自浅见深的自觉的审美主张与创作追求;有李渔在理论上对文词与本色兼擅、素朴与华丽并美的系统论述;有洪、孔尚任走的与汤显祖比较接近的侧重华丽又兼有素朴的思路。清代中期,昆腔衰落,花部繁兴。这一时期少数有真知灼见的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如徐大椿、黄图等对戏曲风格理论提出了许多十分深刻而准确的见解。尤其是焦循,其戏曲审美风格论直逼中国戏曲本色素朴之美的本质,在中国审美文化传统资源中,最终确立了以自然素朴为美的文艺样式———戏曲———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清代围绕《西厢记》结构艺术展开的批评,集中呈现和充分展示了清代戏曲结构关学的构成要素与理论成就。其中既包含了从性格逻辑和情理逻辑角度追求情节设计内在必然性的要求,又有通过对立言之体和剪裁之美的揭示和分析,凸显和强化结构美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的意识,是了解和研究清代戏曲结构艺术及其批评标准的典型窗口。  相似文献   

8.
"聊斋戏"的改编对《聊斋志异》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聊斋志异》之所以被屡次改编为戏曲,是因为其本身的戏剧性或戏曲意趣。以聊斋戏曲改编在清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康熙阶段独唱,乾隆时期渐有和者,清末形成改编热。聊斋戏的改编为《聊斋志异》提供了很好的改编方式和演述形态。改编者们非常注重普通民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口味,为适合乡村表演,他们不惜牺牲文采性,而强化其通俗性。在这种平民意识的影响下,《聊斋志异》戏曲改编也呈现出平民化特色和市井趣味。  相似文献   

9.
从北齐的歌舞戏,唐代的参军戏、傀儡戏,到元、宋杂剧,明传奇,古典戏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元代的钟嗣成的《录鬼簿》开始为元杂剧家立传,讲求剧作的关目、词章、音律、提倡新奇,为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他之后,相继出现了许多戏曲方面的著作,明徐渭的《南词叙录》批判了从《香囊记》以来“以时文为南曲”的倾向,要求戏曲能“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臧懋循在《元曲选后序》中推崇“随所妆演,无不拟摹曲尽”的“行家”,认为“出入乐府,文采焕然”的“名家”不足贵。王骥德的《曲律》不仅在音律、作家作品等方面提出宝贵论点,而且较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的各个方面,如“本色当行论”;同时李贽的“化工说”、汤显祖的“言情说”也多结合作品、人物、关目、曲白。清代关于戏曲理论的著作也很多,然而多集中在韵律、词藻、本事考证等方面。真正对戏曲进行全新改革的是我国古典戏曲理论和戏曲美学的集大成者李渔,他禀承公安、竞陵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遗风,好为率真之言,以“不佞半世操触,不攘他人一字”的独立性格而自负,将倚声填词的小道,一变而为市民社会心爱之物,成为明末清初剧坛领袖,他的《闲情偶寄》称得上是戏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曲专著,特别是他的结构论,已考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学、文学诸方面多有建树的傅山 ,亦擅戏曲创作 ,因不见著录而未受人们的注意。其实傅山的戏曲创作自有特色 ,其《红罗镜》 ,借儿女之情抒发对清代官场的愤激之情 ,其艺术构思与《桃花扇》如出一辙 ,表现出傅山在明清变革之际可贵的民族气节。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的《龙舟会》杂剧,是光照艺林的杰作。而由于王夫之大儒的身份使这部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学术化品格,具体表现在情感的主体化和抒情化、戏曲文辞的诗化和雅化、人物和剧情的个性化、戏曲形式的复古化和格律化等方面,这种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戏曲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5,(11)
《诗序》尊废之争是清代《诗序》研究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在《诗序》的作者与时代问题上,清代学者表现出淡化作者而突出时代、忽略"所作"而强调"所传"的倾向。在《诗序》的性质与内容问题上,清代学者围绕"作诗之意"与"编诗之意"两个概念对《诗序》的性质进行了考察,对它到底是不是一部解释经典、体现圣人之意的著作作出了解答;围绕"著其世"与"白其意"两个方面对《诗序》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将之划分为历史阐释与价值阐释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指向对历史之"真"的探寻与对价值之"善"的追求。这就极大程度地肯定了《诗序》的解经价值,对整个清代《诗序》研究的基调与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就清代《诗序》研究的性质而言,与其说它是《诗序》尊废之争的简单延续,毋宁说是对《诗序》尊废之争的深刻检讨。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更为显明,不少传奇、杂剧的题材都来源于小说,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相较而言,戏曲改编《红楼梦》小说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文学价值。但戏曲和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裁,《红楼梦》小说的戏曲改编者若不能恰当地取舍或化用原著的情节内容,其改编效果必会大受影响。清代很多《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对刘姥姥问题的失重处理,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丈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正> 刘勰《文心雕龙》所阐发的文章(不单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头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之中。其实,这三篇只是谈的一个问题:圣人原于天地“自然之道”而为“文”,这种“文”就是后世所谓“经”;后人撰“文”,必须遵从这些“经”的教义,追踪这些“经”的体制。他这种文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在“宗经”一义中,刘勰虽然也混合着谈了一些文章形式问题,但是主要的还是着眼在政治内容上。  相似文献   

16.
观剧诗是以诗、词、曲的形式题写观剧感触的诗作,观剧诗的产生几乎与戏曲的产生同步。观剧诗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到了清代,臻于大盛。清代文人学者观剧诗词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对观剧情景和演剧场面的描述,有对戏曲艺人演出技艺的赞美,有对观剧动机的叙述,有对戏曲思想和人物的评论,也有观剧后对人生和自我的体验与感悟等。观剧诗是清代戏曲理论和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记录了一部分清代重要的戏曲史料,反映了清代戏曲演出的演变和风尚,是清代戏曲史、清代戏曲理论批评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经》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经︾研究观的嬗变与毛诗学派的︽诗经︾研究周元彪梁启超对清代的学术思想,曾一言蔽之:“以复古为解放”。(《清代学术概论·二》)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他又把清代学术思想具体概括为:“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以汉学复兴为标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戏剧改编以戏曲改编为主,话剧、舞剧改编为辅。由于戏曲在中国古代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这为《红楼梦》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条件。而红楼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又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表演特点,并逐渐表现出写实化倾向。不过,戏剧改编传播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无法在舞台上完全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家庭科技》2009,(10):29-29
古人的养生观,强调一个“和”字。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和,概括了心理与生理相交相融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很多人对《正纬》重视不够,而其实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论证了纬书之伪,对当时的社会文化风尚的拨乱反正、对文学的正本清源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是肯定纬书中包含丰富奇特的故事和各种文化资料、丰腴的文采,可给为文之用心提供参考;再次,该文体现了刘勰重要的文学思想:宗经的原则性与博取众长的灵活性,文质结合、情采结合的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