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 吐谷浑自公元四世纪建国青海草原,屡仆屡兴。南北朝时期,西秦、北魏曾多次出兵吐谷浑,企图吞并之,均未能如愿。隋朝建立后,大业五年(609年)炀帝亲自率军攻灭吐谷浑,在吐谷浑地区设置西海四郡,隋末大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与西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创建的找国古代民族地方政权,崛兴于晋末十六国乱世,国祥一直延续至唐初,长达三个半世纪之久。这一政权初活动于河西、河源地区,后来渐向西域扩张势力,终于演变为地兼流沙东西的强大游牧奴隶制国家。本文旨在深入考察吐谷浑经略西域的历史过程,从而正确估价这一政权在西域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一、慕利延西破于间非吐谷浑拓境西域之始吐谷泽何时拓境西域?一种通行的说法是始于慕利延西征于问之役。我认为此说并不可信。吐谷浑的崛兴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此支慕容鲜卑始祖吐谷挥原本封地在辽西乌候秦河(今老哈…  相似文献   

3.
谭国伟 《南方论刊》2008,(7):102-102,104
一直以来,好些人对后进生另眼看待。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却认为后进生听课如听西班牙语,但他们却坚持在校艰苦学习,考试屡败屡考,说明后进生具有顽强毅力。老师对后进生批评挖苦,但第二天,还是笑对老师,体现了后进生的开阔胸怀。  相似文献   

4.
滕王阁,创建于唐朝.历代建而又毁,毁而复建达28次之多.名阁之所以屡废屡兴,无外乎文化、自然和社会三种原因,然而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原因.国有盛衰,世有治乱.千载古阁,兴废沧桑.国运若何,阁运系之.名阁的兴废,正是中国历朝盛衰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敦煌吐谷浑人是其中的一支。在战乱纷争的晚唐五代时期,吐谷浑人生生不息,作为吐谷浑王族的慕容氏,在敦煌莫高窟开窟造像,为中国西北边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吐谷浑立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的格局。论文对佛教在吐谷浑社会的传播,以及郭里木棺板画所见原始宗教和道教影响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吐谷浑宗教受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影响,呈现儒释道三教与原始宗教信仰并存的局面,吐谷浑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现在流行着一种观点,以为吐谷浑其人是吐谷浑部族的始祖,认为慕容鲜卑乃吐谷浑王族唯一族源,完全否认其同赀虏的血缘关系。如此传统观点很值得质疑。 一、关于吐谷浑“谓之阿柴 虏”问题 ——吐谷浑部是在赀虏与氐人融合体基础上新形成的一个共同体 十六国及南北朝时一般称吐谷浑部为吐谷浑国或河南国,《宋书·吐谷浑传》等又记“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敦煌及新疆所发现的古藏文写本、简续亦“吐浑”(tho—gon)、“阿柴”(Va—zhu)两名并用之。对此、史家作过各种解释,但都否认其同吐谷浑的血缘联系。丁谦《宋书夷貂传地理考证》说“其国至阿豺始强,故人称为阿柴虏”;王尧、陈践认为吐谷浑进入河湟地区,在这里四处吞并、抄掠,引起许多土著民族的愤恨,遂轻蔑的称吐谷浑为阿赀虏。①日本学者松田寿男则云,因吐谷浑得以称霸于阿赀虏中,以致阿赀虏成了吐谷浑的别称。②周伟洲认为“阿赀虏”或“阿柴虏”当是西北诸族对吐谷浑的贱称。③这些解释都较空泛,缺乏实据。 《南齐书·河南传》云“河南,匈奴种也。汉建  相似文献   

8.
正史“二十六史”中有12部为吐谷浑列了传记,即《晋书》卷97《四夷·西戎·吐谷浑传)、《魏书》卷101《吐谷浑传》《北史》卷96《吐谷浑传》、《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南齐书》卷59《河南传》、《梁书》卷54《诸夷·河南传》、《南史》卷79《夷貂·河南传》、《周书》卷50《异域·吐谷浑传》、《隋书》卷83《西域·吐谷浑传》、《旧唐书》卷198《西域·吐谷浑传》、《新唐书》卷221《西域·吐谷浑传》、《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吐谷浑传》等。这部分传记在整个正史中的边疆兄弟民族记载中,占…  相似文献   

9.
<正> (一)吐谷浑后裔考察: 吐谷浑为吐番所并后,吐谷浑国虽然被灭亡了,但它的部族和人民,却仍在吐番广大地区中存在。如西部鄯善的太子达延芒结波和原吐谷浑大臣素和贵等仍都拥有重兵,而此后在唐与吐番的战争中,常随吐番出征,兵力号称巨万,如代宗广德元年(七六三)破长安之役,史称“吐番以吐谷浑、党项兵二十万东略武功。”距吐谷浑亡国已一百年,而其兵仍大量存在,只不过为吐番所役使而已。在吐番境内这样众多的吐谷浑族,自不可能完全为吐番所同化融合,这就给我们以考察其遗族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正> 吐谷浑原是徒何鲜卑慕容部一个分支的部落首领名字,后来才成为一个古代民族的名称。他们在青藏高原北部一带活动三百五十余年,在我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史学界关于吐谷浑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社会性质进行了讨论,意见还不尽一致。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吐谷浑的社会经济 吐谷浑和突厥、柔然等的经济类型一样,始终都是以游牧业为主。他们“逐水草,庐帐居,以肉酪为粮。” (《宋书·鲜卑吐谷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吐谷浑谓"阿柴虏"的考证,认为吐谷浑迁至西北被称"阿柴虏"是西北土著羌人对其的一种蔑称,这与吐谷浑吃狗肉的习俗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仍,地方割据政权不断更迭。在这种形势下,偏居于甘、青、川交界的吐谷浑政权却能长治久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吐谷浑政权在诸多短命政权混战的时代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晋永嘉末,公元312—313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吐谷浑与周邻的关系问题。关于吐谷浑与周邻的一般关系,有的论著已有所论及。本文特别就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的周邻关系与其游牧畜牧经济的特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土族族源研究中围绕“吐”与“土”而论证土族为吐谷浑后裔的观点提出了不同见解 ,从 9个方面阐述了土族 (蒙古尔、察罕蒙古 )族源为蒙古而绝非吐谷浑。  相似文献   

14.
腐败与罗马帝国的衰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中外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忠勇爱国、节俭朴实成就了罗马帝国的辉煌,而崇尚奢华、腐败堕落则是促使其走向灭亡的催化剂。罗马帝国兴亡盛衰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后人郑重记取。  相似文献   

15.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流传了一千多年,高原古国吐谷浑也灭国一千多年了.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哲学界,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屡衰屡兴,思想演变十分复杂。似与西方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相符,各种哲学思潮的更迭也展示出一种“加速度”现象。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结构主义思潮跃居主导地位。它很快取代了存在主义,风行于欧美西方各国。结构、系统、关系、主体移心化成了哲学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们谈论的热门话题。然而曾几何时,这一思潮  相似文献   

17.
项羽兵败身死,除学界已多有探讨的社会背景、决策得失、谋略高下及其性格气质等表层原因外,深层次原因是“潜伏”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信”观念与“无颜见江东父老”意识、乡土意识与衣锦还乡观念和极端的复仇意识等。正因如此,才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广泛讨论,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关项羽兵败身死原因的论争,并最终使其兵败身死有了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凝聚和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漫长经历的积淀和升华,它渗透到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民族的全部历史长河中。吐谷浑部族从东北辽河流域西迁至甘青地区,建立了政权,并将其统治延续了近四个世纪,体现出吐谷浑民族勤劳勇敢、不畏艰险、披荆斩棘、广纳博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5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柔然、吐谷浑、高车、(口厌)哒等游牧势力先后深入塔里木盆地,并在此展开激烈角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柔然势力波及塔里木盆地;柔然在塔里木盆地势力的暂时削弱与吐谷浑势力的一度进入;柔然独霸塔里木盆地,高车、柔然、(口厌)哒、吐谷浑势力在塔里木盆地的激烈角逐.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状况随游牧势力的角逐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在此角逐的各势力的强弱密切相关,也是游牧势力在塔里木盆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生存在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之所以会有盛衰兴败,皆是因为他们在市场经济中遵循着一条基本竞争规律:优胜劣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竞争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手段,并日益引起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