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之举.近代以来,承载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西式文化的碰撞、冲突与整合塑造了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周恩来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伟人,以"复兴文化、振兴中华"为己任,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经济与文化建设并行,既奠定了民族文化之本,又夯实了民族文化之基.周恩来在推动实施文化建设的"双百"方针下,强调文化发展的群众性与民族性,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尹湛纳希是蒙古族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积极吸收儒家思想和近代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探索并重构蒙古族文化精神,通过他的理论著述与小说创作,推动了蒙汉文学以及文化关系的交流和发展。他批评蒙古地区的封建思想专制和释教蒙昧主义,提倡文化教育的普及,追求读书明理,形成了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提倡民族平等和民族进步的近代民族启蒙思想。本文从民族自识观、民族平等观和民族发展观三个方面分析了他的近代民族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     
在近代韩国历史中,"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的塑造与嬗变,总让人想起近代中国有关"黄帝"的追根溯源.通过对民族源头传说的叙述,凸显文化认同的象征,"寻根"常常是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常见现象,并不仅仅是在韩国与中国.在愈来愈"全球化"或"趋同化"的世界中,强化甚至神化族群始祖,叙述或想象古老而伟大的历史源流,总是建构自我文化认同乃至政治认同的惯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代日本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色转换,与其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性变迁密切相关。文章从文化心理的层面,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明治时期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撰写的《武士道》一书,以解析近代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演变过程,发掘日本近代发展的文化心理动力。提出:明治武士道是日本从古代意性文化向近代理性文化转换的分水岭。明治武士道以理性的审视,将武士道提升为一种民族精神,使其成为国民在理性文化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的自我意识。正是这种镶嵌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意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穷兵黩武的极端方式,引领近代日本走上了强盛之路,亦形成了阻碍日本近代走上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5.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由诸多民族精神构成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系统.民族精神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回溯近代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构过程中,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部分优秀西方文化都曾施加过影响和作用而沉淀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于整体重构时期.中国企业建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提升“仁”性文化精神,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少年"与国家形象发生联系,本质上不再是一个年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政治和文化概念,隐喻一个朝气蓬勃、革新进步的"少年中国".近代中国"少年论述"的兴起,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更源于近代中国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近代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翻译或创作,将"少年"与新民、新国、民族复兴等意象联系起来,参与近代中国"少年"的精神世界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7.
从异质文化间文学镜像角度来思考竹枝词的近代转型,就会发现清末民初竹枝词中出现了"假洋鬼子".它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西俗东移和西学东渐的产物,集中地反映了现代民族意识觉醒中社会群体认同的主体性.竹枝词中的"假洋鬼子"主要包括有"冶游弟子""留学生""洋奴""西崽"等四种类型,在竹枝词中经由书写者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审美认同等多重视角中建构出文学文本意义上的异化镜像,此类形象为知识阶层对文化危机、文化自觉、文化选择等社会转型心理诉求提供了路径.在维新变革的社会思潮中,可窥探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民族自觉的细微变化,同时也是中国"他者化"的文化隐喻,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萧一山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鲜明民族革命史观的爱国史家,他在研究晚清的历史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华民族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处在列强侵略危机下,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特性,探索救亡图强的道路,挽救民族命运的努力.他开拓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充分重视"近代中华民族的自觉"这一论题重大的思想价值和经世意义,认为晚清的维新运动、洋务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构成了清朝末年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他分析中国民族的特质,提出靠发扬"民族的自觉"来拔除病根,培植民族精神,推进民族复兴的论题,为抗日战争中的民众树立了坚定信心,起到了鼓舞民族士气的重要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变迁是民族学、人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西南少数民族近代文化变迁的一个特殊现象,是自18世纪末起,西方基督宗教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而导致的苗、佤、景颇、拉祜、傈僳、羌、彝、怒及独龙等民族部分支系的民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族群结构等方面的某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苏曼殊的<哀希腊>译本是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把异国文化内涵经过本国文化传统因素过滤所得的呕心沥血之作,译本在形式、内容、意象方面都受到了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精心的过滤,这也是近代翻译家们处理外国作品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使自己的译作更符合自己时代和民族的口味,译作的思想内容更易为国人所接受.这为人们重新审视晚清和近代翻译家们翻译的外国作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民族的融合始终伴随着文化的建构。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中,颇为重视对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关系的讨论。在民族与文化的构成上,强调中国民族与文化构成的复杂性,主张“文化不以种族而分”。在民族融合与文化建构上,肯定中原汉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同化力,强调民族融合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不因民族冲突和政权更迭而发生变异。同时十分重视以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些观点既是传统史学近代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新认知,同时也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曾经给世界以深远影响,法国大革命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时,中法两个民族的文化又在互相影响、相互促进。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启蒙思想家曾经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吸取了不少有用的东西,经过加工改造,作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近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又从法国大革命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这个事实体现了对外开放,善于吸取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既是近代以来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又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日亟,抗日救亡成为近代中国民众的中心主题.期间,香港发动了为时三天的"一碗饭运动".文章从阐明具体历史史实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一爱国举动一方面表现了近代民众对故国故土和传统文化的执着眷念,另一方面表现了近代民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民族的凝聚力和一致性,可以更好地诠释和理解这一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乌江下游少数民族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清朝后期、清末民初及国民政府时期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本地区近代教育虽然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极为缓慢,但也发挥了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5.
西域土著居民和畏吾儿人、蒙古人、契丹等多民族、多元文化,在经过数百年的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发展成为近代维吾尔民族的历史过程,是文化整合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构成成分复杂的政治文化思潮。它发轫于鸦片战争,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它不仅是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武器,而且是积极推动中国近代政治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作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本文拟对此问题阐述一些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民族主义”是在长期的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人们对本民族和异民族的一种情感、态度;是对本民族的一种体认、爱护阳对异民族的一种疏远,排斥;是一种把本民族的利益放在一个至上  相似文献   

17.
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盛行,留给福建的是开放的视野、海洋的精神、兼包并容的心态以及遍布世界的福建华工,这些因子成为福建文化嬗变的重要力量.当历史推进到某一特殊时刻,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福建勇敢地承担起历史重任,自觉成为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的撞击点.船政学堂是民族自救的一面旗帜,其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引领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铸就了福建近代中西文化的历史性撞击.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一生为中国文化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文化思想方面也是很有见地。他坚持民主平等和人本主义的建筑观念,积极投身于改善社会底层的居住状况、兴建各式近代公共文化设施、保护优秀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等事业。在中西建筑文化关系方面,他强调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念,主张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通过兼收并蓄,创造出中国的近代建筑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9.
日本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日本对西方先进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拒斥;2.低层次认同;3.全面认同;4.文化整合。历史表明,是西方的近代文化体系整合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文化体系与民族是两个不能混同的概念。“和魂洋才”是一种民族血统论,“中体西用”则是一种文化道统论,前者强调民族的优越性、正统性,后者强调的却是文化的优越性和正统牲。日本现代化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西方先进文化的态度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方文化传播对中国文化观念变异的影响入手,探寻文化传播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西方文化传播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乃至其后的现代化历程准备了思想观念层次的变革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