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以微博热搜话题中的文本语篇为语料,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分析网络语言暴力的语言表现形式,并探讨暴力语言转为语言暴力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网络语言暴力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主要表现为谐音、人称降级、语言混用、表情符号、骂詈语、负面修饰、污名化指称等。暴力语言演化为语言暴力的方式主要有负面身份标记、固化消极属性、群体身份关联,当有限的话语资源被进一步压缩后,暴力语言会向语言暴力演化。  相似文献   

2.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因其鲜明的独特性而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变体、言语社区及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文章指出,在由互联网构建的虚拟言语社区内,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然后分析了网络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及对网络语言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的文化渊源及语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人类社会信息传媒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渊源的追溯,揭示了网络语言随计算机网络传媒的出现而产生的必然性;之后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语言发生变异的主、客观社会语境因素,阐释了网络语言在虚拟、自由、开放的网络语境中所体现出的语体特征;最后针对网络语言给传统语言和现代社会文明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指出了对其进行规范和整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网络语言的定义、类型、特点、性质、定位与规范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认为网络语言是通用语言或全民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属于社会方言的性质.对网络语言要进行规范,规范网络语言的总原则是要符合全民语言发展的规律,要有利于交际,具体原则有七个:1、必要性原则;2、明确性原则;3、高效率原则;4、普遍性原则;5、符合汉语结构规律的原则;6、注重品位的原则;7、注意引导的原则.网络语言规范的具体内容,就是根据规范网络语言的总原则和具体原则,对各种类型的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鉴别,肯定并提倡既有利于交际又符合全民语言发展规律的网络语言,否定并淘汰那些不利于交际又不符合全民语言发展规律的网络语言,为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5.
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越来越受到了网络语言的影响,因此对网络语言的发展特点研究可以预测出人类语言的概念体系。从隐喻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我们认为其发展规律主要是语言符号的所指发生变化,从具体的实物转向抽象的感受;随着所指指向的变化,语言符号不断发生变更,从而预测的语言新生与沉寂。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的高度互动性为人们的远距离交流和传播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在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空间里,形成了具有独特形式和规则的网络语言.文章从社会语言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类型、特征,并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7.
语言暴力是借助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对受害者实施语言侵害的行为,是引发暴力行为的潜在威胁,它在都市类报纸文章中屡见不鲜。文章通过对2012年6月份《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上所载文章的考察,发现其使用语言暴力有以下表现形式与特点:过度渲染血腥场面和暴力细节;歧视女性,语言暧昧,描写色情化、格调低俗;用词不严肃,缺乏人文关怀;语言粗鄙、轻浮;炫耀财富、虚荣攀比;使用战争化语言,渲染杀气腾腾的暴力色彩;语言要素使用不规范。语言暴力不仅污染语言的生态环境,且损害媒体自身的形象,坚持做通俗而不失高品位的报纸才是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语码混用是当今网络语言不可或缺的一种表达形式, 是以一种语码为主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基于我国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与网络语言的性质, 着重分析了网络热词中汉英语码混用的类型特点与成因, 进而指出这种网络语言的新形式是时代特征的体现,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模因关系密切,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论揭示了语言产生和复制传播的规律,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以搜集到的网络语言为分析对象,从模因论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模因的传播类型以及复制、传播过程,探讨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动因和内在生成机制,从而揭示网络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伴随互联网在我国的应用与普及衍生的社会表达方式,网络语言从诞生至今已三十年。以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代际更迭为划分依据,可分为Web1.0、Web2.0、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不同阶段,网络语言也相应地从网络空间的新型语言演变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常用语。在传播技术系统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互动过程中,探索和梳理网络语言中体现的思维观念和知识类型象征性效力的变迁,总结我国接入互联网三十年来网络语言发展的特征与经验,应用技术—传播—社会三层联动的新研究范式重新审视网络语言,也是全球化语境下深入剖析语言资源在语言安全、文化安全等领域隐性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结合数据挖掘、主题建模、网络分析等多源融合的大数据分析法,针对网络空间治理政策及部门协同进行研究,对政策提升与机制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深度挖掘的网络空间政策文本,采用概率主题模型(LDA)从文本中发现并提取低维主题集合,分析主题分布;结合社会网络分析(SNA),对出台政策涉及联合发文的部门开展合作网络分析;提取六项分类主题为指标,评估治理政策的布局特征;从部门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和网络中心性两个维度,评估组织间协同合作效果,为政府政策优化和协同合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诞生与迅速成长,为真正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中国的网络空间亦已具备公共领域的雏形和基本功能。但现实的网络空间仍处于自然状态,存在诸多不足,受网民素质、行政监管、经济利益等因素的掣肘,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共领域。在避免治疗比疾病本身更糟的原则下,多措并举,网络的革命性功能将得到放大,从而有助于打造一个和谐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维护正义及公益性本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对"人肉搜索"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因此对其加以理性的法律约束与道德考量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法律的控制手段规约"人肉搜索",可以避免其可能产生的隐患,发挥其积极效应,促进其健康发展。"人肉搜索"的出路一方面在于提高网民自治,另一方面有赖于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加以解释,提高现有法律对"人肉搜索"的适应能力,完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是以网络文化安全作为治理的对象。西方国家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战略建立在“规则取向”的国际战略文化理念基础之上,同时国家至上原则在网络空间治理中表现为积极倡导“网络主权”。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过程应透明、民主,治理目标应致力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发展,以此回应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自由”理念,强化国家主权在网络时代的国际地位。我国要想在全球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领域成为积极而有影响力的行为体,既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国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网络游戏的发展是伴随着网络文化和文化产业共同的发展而进行的。本文通过对国内网络游戏发展环境的介绍,分析了网络游戏的文化产业化,其中包括了网络游戏作为文化传播载体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文章最后指出了网络游戏的文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伴随互联网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甚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银行、电信网络、政府部门等关键基础设施、大型商业网站、云服务、工业控制系统均日益成为网络攻击重点;基础网络、重要信息系统、通用软硬件的漏洞攻击风险、大型网站数据和个人信息泄露现象严重,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信息披露诉求应运而生.网络安全事件信息披露机制可有效防控恶意软件、漏洞风险、数据泄漏等网络信息安全风险和威胁.为此,为进一步明确网络空间各主体有效管理和规制网络安全风险和威胁的责任,建构系统化的网络安全事件信息披露机制具有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交互性 ,其与传统传媒由点及面 ,主动权掌握在传媒手中 ,受众被动接受不同 ,它使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双方互动、平衡互换的理想型态 ,使信息资源为全社会所共享。这种传播使人们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都大大扩大和增加了。但是 ,这种新型的传播型态 ,在为人类描绘了美好前景的同时 ,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为 :人们迎接和适应变化的心理加快 ;扩展了人们心理的时空范围 ;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特殊形式 ;促进了人们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其负面影响表现为 :使人们对网络产生过度的依赖和迷恋 ,形成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 ;容易产生虚伪的人格品性 ;容易助长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引起道德的心理丧失。对此 ,必须从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维度采取消除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存在于国家安全、社会进步、文化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方面。外语教育中伴随着语言认知中出现的文化认知的单一性,不利于实现外语教育的社会职能。优化外语教育政策、开展语言文化活动、设计文化主题讨论、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可以规范、指导、帮助外语教育实践多元文化认知,使外语教育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并为外语教育自身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的伦理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因其强大的渗透功能及影响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学术界的热议。从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互联网上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的利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肯定"人肉搜索"的亚合理性,认为"人肉搜索"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民众伦理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平等意识的追崇,体现了道德他律的新形式。同时,对"人肉搜索"的局限性与弊端进行了揭示,认为"人肉搜索"在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导致动机与效果相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人肉搜索"的基本原则:客观原则、无伤原则、适度原则、对等原则,并认为解决"人肉搜索"这一暴力难题应始于道德,依据于法律,终于伦理。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深圳等特大城市社区的调查,重点探究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和基层政府解决城市社区冲突的主要途径与举措,前者包括对话和解、调解、仲裁、信访、诉讼及诉诸暴力等,后者主要涉及社区冲突化解、冲突调解、冲突管控、冲突处置和暴力强制等。一个共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与复杂化,大多数社会或社区冲突必须通过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或合作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