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战”期间,中国政府应盟国要求,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援助英国对日作战.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历经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虽以撤退告结束,却予日军以沉重打击,勘踏出一条收复缅甸的胜利之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府出兵缅甸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它是日本南进的必然结果。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有力支持了国内抗战,提高了中国军队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同时,它支援盟国在亚太地区军事行动,为东南亚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做出贡献,并从侧翼牵制了太平洋地区,为盟军反攻日本创造条件。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建的,1942年2月16日应英方的请求而挥师入缅对日作战。至到同年8月,远征军虽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创造了中国军队扬威异国的记录.但由于中英战略目标的差异、指挥系统的紊乱、战地服务机构不健全、英缅军和远征军第6军作战不利、远征军对缅甸地理、气候缺乏了解以及远征军未能得到缅甸人民的支持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远征军初期作战在总体上的全面溃败。  相似文献   

4.
为期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从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敌后战场对日作战。其中敌后战场为抗战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同时,正面战场对抗战也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处于抗战主要地位。但是,除个别占役以外.几乎所有的会战和战役都归于失败,本文拟就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失利原因作了粗浅的探讨,认为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和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以及军事指导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的错误等主观原因,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失利。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其优势兵力迅速席卷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1941年12月中旬,日本为了切断援蒋路线,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便开始大举人侵缅甸。为了协助英国保卫缅甸,确保援华路线的畅通,蒋介石派遣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结果以中英联军的失败和缅甸的陷落而告结束。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本文试就中国远征军第一次人缅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作初步探讨。一、军队集结迟缓,路误战机战争开始时,从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看,当时国民党政府动员入缅的兵力为3个军(第5军、第6军、第66军),总兵力达10万余人。另外还有英国掌握的…  相似文献   

6.
欧阳 《新天地》2011,(7):48
时下,随着《铁血远征军》、《中国远征军》等影视作品的热播,《远征》、《远征.流在缅北的血》等小说的出版发行,尘封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远征军"那段悲壮的历史重新映入人们的视野,"中国远征军"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中国驻印军、远征军反攻缅北、滇西胜利的史实,从将士们的爱国热情、军队训练有素、战术灵活、装备火力精良强大、后勤能力改善、盟国支援、盟军协调一致、国内民众和华侨的支持等方面分析了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科举失利的原因很多,但直接导致其屡试不中的原因却缘自于考中秀才时清代大文学家施闰章的赏识,而正是这"赏识"导致了几十年的科举路上蒲松龄科举文章写作的"偏离"。  相似文献   

9.
以往论者较多关注侵华日军师团在中国战场上数量逐年增长幅度的大小,以及在各大战场上的分布比例,但在现代战争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军队的实际战斗力,把侵华日军量的增长同质的下降两者结合起来考查,更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抗战的贡献。在抗日战争的研究、宣传以及扩大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方面,中国的影视文化界同样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而且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粉碎了德日会师中东的战略企图,也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因素。因而,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西南边疆20多个民族奋起抗战,殊死搏斗,保卫家园,是滇西抗战最鲜明的重要特征;以往的大量研究极少实际接触多民族战事,在抗战中,云南各少数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很多中外学者都把它简单的归结到中国为了保障唯一一条外援线——滇缅公路的畅通。事实上,隐藏在这个直接原因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关系,特别是美国的态度和政策对中国是否出兵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美国无论从其先欧后亚的战略、提高中国大国地位的战略还是从保护其在亚太的利益出发,都选择了支持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立场。于是,在美国的影响和支持下,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最终成行。  相似文献   

13.
:1942年至 1945年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战略行动之一。本文全面阐述了缅甸防御战的战争背景和主要战役 ,客观分析了其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间势力的宪政思想涉及宪政与抗战的关系、党派平等、人权保障、民众化的宪政运动、多党制、国民大会、宪法等多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整体状况和发展水平,其中表现出的种种进步性有助于中国社会最终选择新民主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确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悲壮而辉煌的一章.其前奏曲究竟起于何时何地,是抗战文学研究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重要史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所有的新文学史家都认定抗战文学是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而一起发生的;到了80年代,又有一些新文学史著作认为"东北作家群"在"九·一八"以后的创作是抗战文学的先声.其实,这些结论都有违历史真实,因为在中国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才真正是抗战文学的初潮与先声.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贵阳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它改变了贵阳城市发展的传统轨迹,为贵阳城市发展创造了机遇并注入了活力。在当前贵阳城市史的研究中,部分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独立地以抗战时期的贵阳城市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有限,特别是抗日战争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以及战时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等问题,急切需要人们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的贵州是一个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的省区。这时的贵州灾荒具有年年有灾、灾害种类齐全、灾荒程度严重等方面的特点。究其成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社会条件因素。前者包括多峻山、梯田,少河流、平原,多草房木屋,多火灾、虫灾发生的有利环境等方面。后者指政治的不良、劣绅奸商的欺压盘剥以及农民本身素质的低下等因素。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促使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实的主因有二:一是财政危机;二是严重的粮食问题,尤其是后者,实为政府最终实施田赋征实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它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特殊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与其说是国民政府自身调整政策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战争逼迫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了中越之间的国际交通线,致使中国滞留南宁的大约9000吨抗战物资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制定了详细的疏运方案,由西南运输处负责执行,将积存物资一部分运回越南,另一部分运至桂西.1940年2月桂越新路通车后,西南运输处海防分处同登支处又将先前运回越南的物资通过该路运回中国境内,基本上达到了保护物资的目的.但是,由于战事进展迅速,瞬息万变,以及抢运工作本身的问题,还是造成了不少的物资损失.虽然因史料关系,该问题尚不十分详尽,但对弥补战时交通史研究的这一盲点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