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包括社会主体和谐、社会生活和谐、社会环境和谐三个方面。其中,社会主体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社会生活包括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明代小说中寄生词曲为明代社会生活之镜像。寄生词曲中最为常见而又特色突出的社会生活描写主要在服饰生活、饮食生活、居住生活、娱乐生活等方面,以此可以窥明代社会生活之全貌。探讨明代小说中寄生词曲与社会生活之关系,有助于深化明代词曲和明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社会生活需要依靠道德准则和规范来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纪律.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处处反映出与道德伦理的密切关系以及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生活风格的定位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俗生活风格曾对古中国的社会文明和超稳态有过积极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的跳跃式发展要求重构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活风格模式。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核心是法治和社会责任,强调社会管理的大众参与和公民以文明、健康准则选择行为。公民社会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各种功能,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建构应从将传统臣民改造成现代公民开始  相似文献   

5.
教育生活简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和领域内,不断展示生命力量,体验生命价值,满足生命需要,实现自我及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教育生活可根本地划分为摄取性专业教育生活、展示性专业教育生活、工具性专业教育生活和非专业教育生活等几个基本类型。教育生活是连接社会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只有不断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教育生活,人类才能把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转化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教育的生活目的和价值,实现教育社会实体环境和内容的生活化,不断开发和满足学习者的教育需要,人们才能不断参与、创造和再现教育-社会生活并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尼采生活战争观是尼采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尼采的生活战争观,把社会生活战争化,在社会生活中倡导战争,鼓动好战狂热,为重估一切价值的理论和“超人”理论确定一个最佳的实现方式。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尼采生活战争观的错误根源,在于他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正确把握好处理问题上的“度”,崇尚极端个人主义,片面坚持非理性的主张等方面。尼采生活战争观并未真正认识社会生活和个人。  相似文献   

7.
仝瑞 《南都学坛》2007,27(5):117-119
一、“学校即社会”———学校改造方法论的基本内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基于“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要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又合乎社会需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  相似文献   

8.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社会生活条件和需要的反映。社会生活不仅产生各种问题即法律需求,还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资源。因此,每个国家的法律发展都是一种本土化的创造性活动。法之理也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思考、发现、检验和证明法之理,是促进法律发展和法学进步的方法。在社会调查中思考法之理,北京理工大学法学理论硕士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人们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 ,是我们认识社会的开端。对社会的了解 ,一些社会知识 ,都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任何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 ,他的活动不能不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无论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 ,还是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要依靠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才能得到满足。青少年在社会中生活和生长 ,各种思想、心理、情感、行为等都要受到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教育孩子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10.
秩序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 ,是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深刻根据。它与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有着深刻的关系 ,构成一般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核心主题。社会秩序成为社会哲学的主题 ,是由社会哲学的功能性质和秩序问题的总体性质所决定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哲学的核心问题 ,并受制于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是社会生活中判然有别的两大权利系统。对社会生活不同的反映角度,表现出它们在权利本源、性质和存在状态上的差异,对社会生活的调节范围和调节手段上的差异,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上的差异。明确二者的界限,有利于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各司其职,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定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定义从教育、艺术到日常社会生活的重心转移,揭示文化是意义和意识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义和意识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过程,它不光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不光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何去何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生活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生活方式指标体系 ,加强对社会生活的监测和引导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行为指标三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4.
选取积极心理学视角,以农民工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探究社会支持、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相关。(2)自我认知在社会支持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中起中介作用,即社会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影响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二是通过自我认知间接影响其生活满意度。但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是主要路径,通过结果分析从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变化取决于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观念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反思人类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有利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用生态文明推动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行低碳生活是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中晚唐社会的城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色。唐代社会城市生活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无疑为其文化的多样性和世俗化趋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长土壤。“词”这一文学样式的起源、发展直至定型的演变历程,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城市生活的最佳诠释方式之一。晚唐词尤其是温庭筠的词则可说是晚唐社会城市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是人们对社会变化的评价性范畴 ,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依据。生活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实现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根据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性 ,可以将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全面生活质量提高和人自身全面发展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胡振民 《社区》2001,(7):18-19
社区建设是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群众管理杜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管理形式,融国家行政权力、社会参与和城市基层群众主体能力为一体。没有国家行政,社区建设不可能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因此而无力实现促进社区变迁、推动社会进步的总目标;没有社会参与、居民当家,则难以走出社会生活国家化的老路子,难以实现“社会事社会办”,“大家事大家办”的城市社会发展目标。民政部是职能部门,其他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制度化宗教。民间信仰不仅反映了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也和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对大理地区民间信仰的世俗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大理地区普通民众对待信仰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现实生活曲发来考察、把握和对待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种社会生活还原法.它要求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和终极关怀的角度和层面,客观地把握教育回归和超越现实社会生活,关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内容和根本价值与功能.健全的现实社会生活具有丰富多样性、生存发展性、全员主体性、雅俗两面性和继承创新性等特征.它根本地制约和决定着健全教育的生活目标、主体、内容、条件和方式.只有全面回归和不断超越这种现实社会生活,教育才能够真正成为健全的现实生活教育,才能够培养出自主而充分的参与、创造和享有现实社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