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灵"在道、佛、玄哲学思想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具有部分的一致性,它作为感性生命的直觉体悟,不仅是主体虚静心境的外在显现,更是主体对隐逸自由的精神诉求。"空灵"既是一种艺术形态,又是一种审美境界。它在生成之时,便凝结着中国古人继往开来的审美趣味和生命意识,是主体在审美观照中所获得的一种超时空的审美体验,进而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诗歌乃是审美感知力最为灵敏的一种。这不单是因为每一个民族都赋予了诗歌以最优先地表达他们民族心声的权力,而且更由于诗歌作为最古老和最年轻的艺术形式本身天然地具有着强烈的变革性因素。它总是能够以极为迅速的应变能力去适应不断调整变化的民族心理,每当人类的思维与审美感知方式发生着某种深刻变革的时候,它总是成为一种最为鲜明的外在标志,并率先引导整个艺术形式的革命。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次文体的显在革命不是以诗歌为先导的,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3.
1 审美场是指一种靠审美密码链将审美主、客体联结起来,实行审美信息、审美能量、审美动量交换,使主客体发生审美的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审美功效的特定“功能圈”。审美场的产生依赖于两大客观基础,一是二象构建的实践基础,(即人化自然基础)一是生命第三基本欲求基础。所谓二象构建的实践基础是指人类在物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双重式、二象性人化基础。一方面,在客体,即外在自然方面,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不断地征服大自然,使自然直接成了人的劳动产品和认识对象,人的劳动对象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美学正面临着一次历史抉择。 现代世界,按照通常的看法,正处在人类文明的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由是,人们不能不密切关注着社会科学尤其是现代美学的历史命运。确实,从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人类美学的历史,似乎只是人类美学的史前史。它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的激烈对峙与冲突的历史,又是审美个体不断扬弃审美群体,最终导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导致“人  相似文献   

5.
<马帮城>是海男建构自己精神王国的杰出作品,是海男对西部马帮的存在与生命形式所作的一次诗意化书写,她在对赶马人历史的叙述中最大限度地开启了人类存在和生命的空间,完成了她个人精神世界中对"马帮历史"的诗意传达.  相似文献   

6.
人类自诞生以来,在不断探索认识自然(外在自然)的同时,也在苦苦地探求和设定自身(内在自然)的发展与完善的道路,相对于前者,形成了关于自然世界的各种科学;相对于后者,则形成了关于人类自身的人生研究的学问。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多急功近利地追求对外在自然的认知和把握,忽视了对人类自身,特别是生命个体过程的研究,从而越来越导致了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矛盾,特别是,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冲突,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自身的完善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同步性。这样一来,使原本变化莫测的人生又增添了一些波折、坎坷和沉重,人类不得不在依附技术的同时,更珍视对自我生命过程的体认,因此,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中,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世界文学语境的角度,论证了各文化区域文学审美特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人类尽管在语言、文化与文学传统存在着差异,但是人类在情感上存在着相通性,这种相通性奠定了不同文学表述融合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不断延伸又在于文学审美的独特性。这一关系是一种横向互动的和互补的关系。由于文学是人的审美创造,是人在审美意义上对于自身和世界的再现,所以,世界文学的基本模式就绝不是一体化的单一构成,而是以人的审美活动方式个体化为基础的、由无数样式为基本方式的文学形式。这种基础和样式并非是个体审美活动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人类突破时空界限所构成的新的精神生存和发展模式。人在更高形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将不断获得更高意义上的精神解放。由此,人的审美能力、审美选择和审美情趣等审美个性将得到空前的尊重和实现。换言之世界文学提供了结构性的一体化,但在审美方式上则是极具个性化的时代。而具有世界眼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握审美特质对于文学研究而言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规律是以生命为目的组织起来的自然规律,而生物却不自觉地服从这一规律。世界历史规律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有价值的人的生命活动所形成的规律。因此,无论是人类的实践行为所构成的世界历史,还是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解释,都包含着人类自身的价值追求。因而,世界历史的规律是包含着价值选择的自由规律。自由规律之所以区别于自然规律,是因为自由规律是以“价值先导”为基础的客观规律,因而是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形成于古代的味象审美,其于当今社会存在着不断泛化的趋势。味象源于食物,体现强烈的生命意象,具有很强的平民化倾向,很容易从精神层面的审美领域重新回归大众。因为味象本于生命,这就具有了美善混成的特性,也使它能够进行美善的社会性评价。生命本源于地母,而味象直接策应着地母崇拜的生命意象,并且还切合现实的生命和谐运动,因而地母作为深层原因深刻地影响着味象审美评价的泛化。  相似文献   

10.
世界是万物一体的存在,其真象由万物一体关系所形成的显现与隐蔽、有限与无限构成的无穷景域所呈现。因此,世界的本质不能被科学求证的方式所证实,也不能被黑格尔式的概念所定义,人类不能只是立足于事物本身,进而将事物还原为事物而与世界割裂,而只能从人与世界一体相通的关系中予以呈现。艺术审美超越经验形态和认识形态,具有无限自由和不断升华的特殊的精神形态,是人类精神的"灵明"与世界的无限性融汇相通的产物,是人展示世界、体悟世界真象的重要方式。艺术审美用"物"的方式敞亮着世界和启示着人对世界真象的体悟。  相似文献   

11.
熊十力哲学与《周易》哲学都认为世界统一于"生生之理",宇宙生命和人类生命是互相贯通且融为一体的。但《周易》所体现的是一种直接的、外在的生命。而熊十力哲学所体现的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内在的生命。从二者的宇宙论、本体论、人生论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揭示出这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人类生命并非静止的存在,而是伴随着技术展现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古代自然技术内蕴着人类生命的“涌现”,是顺应自然、获取自由的“去蔽”过程,赋予生命存在丰富的意蕴。然而在现代人类生命具体经验的世界中,大数据技术成为提取生命活动轨迹的一种新程式,人们对于技术人工物的态度从最初的“被动、附和式”转向“积极、迎合式”,“生命挖掘”的重点从生命“身体行为”转向对“精神行为”的深度挖掘,这可以看作是“生命挖掘”的否定性向度。如何摆脱技术展现出的人类“历史命运”,探寻“生命挖掘”的“肯定性”向度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教育     
<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的礼赞,不知激励了多少年轻人开启生命奋斗之路。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如何进行生命教育?自人类历史产生以来,就一直作为一个文化母题影响和关照着人类的前行。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众多的诗人和众多的诗歌正在被现世所淡漠和遗忘。然而,透过诗歌创作的复杂景观,我们仍然看到坚守阵地的诗人们在失重的语境中自觉而清醒的人文定位。他们近于本能地高举着守望者的火把,在精神的暗夜点燃起闪烁的灯盏,以报警者的姿态,在对自我精神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挖掘中,坚持照引生命的托钵远游。他们敏锐的心理感应力对于内心及人类生存的关注,经由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构成了一种更加开阔舒展的创作态势,成熟着诗歌,也成熟着诗人生命的厚果  相似文献   

15.
我能够期待什么——论审美价值的本体论承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价值的本体论内涵是一种期待,它一方面不同于知识所承诺的真理, 另一方面也不同于伦理学所承诺的信仰, 同时它还不同于现代主义美学所承诺的拯救。从符号角度讲, 它既不是指向客观世界的工具性文化符号, 同时也不是指向主体结构的人文性伦理形式。对于审美价值的本体分析来说, 它的前提是首先清理掉上述三种历史的承诺方式。生命最高的审美原则就是存在本身, 而既非作为人类内在性的道德主体结构, 也非与此相对而生的外在的人的对象化力量。它本质上是一种由消解主体结构之后而得到的松驰与平静, 是康德所指出的无功利的自由,是存在本身的美。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自由与理性的尖锐对立和斗争,二者的冲突把人类带入一次又一次的异化绝境,并使人类力图冲破这绝境开始一轮又一轮新的探索和追求.自由和理性的每一次异化绝境和重新开启带来的矛盾冲突与分裂斗争的烈度、强度,都比上一次更高、更大、更深刻,直到最后把人类历史和整个人类世界彻底带入异化的死境.自由和理性彻底走向自己的反面,彻底否定自己,也才彻底地实现了自己,达到全真、完善、完美的程度,使人类和神性得到完全的展现.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在现代生活的剧烈冲突中经历自己的更新,从而开启生命的崭新航程.  相似文献   

17.
西美尔立足于生命哲学的视野区分了宗教和宗教性:宗教指称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教义和机构,是后天建构的结果;宗教性则指称一种内在的生命特征,是先天的灵魂品性。宗教性是宗教的核心,宗教是宗教性外化的结果,也是建构世界图景和规整生命内容的另一种整体性方式。在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存在着深刻的宗教性,它使社会的各个片段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结构。宗教是社会关系的绝对形式,超验世界是社会关系形式不断凝聚和脱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日每刻都要同现实世界打交道。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着世界。人类从对世界的直观的浑沌的认识发展到对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的认识,并逐步使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于是就产生了哲学。哲学产生以后,经过一代一代哲学家的努力,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一部哲学史,而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全部的认识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①卫.哲学和哲学史的一致,恩格斯曾作过深刻…  相似文献   

19.
在本文看来,神话作为人的想象力的产物,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对于现存社会和人的命运的焦虑。神话“对生命的不可毁灭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念与强烈的感情”(卡西尔:《人论》)在想象力的旗帜下得到了高蹈激扬。神话作为人类精神创造力的标志,作为人类不同文化与历史、不同现实与未来合一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孕育了人类的精神生命。它用富于想象力的象征仪式演绎着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己。虽然各个民族的神话都极为典型地表达着各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哲学,但东西方不同的神话内容却有着共同的历史发展胎记。神话诞生之日,就昭示了人类生命力的充盈和丰沛。而想象力这一支撑神话全部艺术空间的思维支点,在精神价值的意义上,正是神话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潮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巨大的变革:一次是自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经《荀子》、《吕氏春秋》、《淮南鸿烈》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一次是自魏晋玄学经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理学家们整合成为理学。而魏晋南北朝正好处于两次巨大变革的交替之时。即处于由字宙观向人的本体论,由世俗世界向精神世界,由外在的行为规范——“礼”向内在的伦理道德——“理”的重大转折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唯独的一次权威心想的崩溃与重建的交替时期,由此便决定了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特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