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丁汝昌统带北洋舰队十多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评价丁汝昌,主要看他在甲午战争时期的表现。我认为,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有功亦有过,功与过相比,过是主要的。 本着对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应做全面分析的精神,本文对丁汝昌在这次战争中的主要表现,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同志。  相似文献   

2.
从前某些学者一谈到黄海海战的失利,都笼统地归结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一谈到北洋舰队的覆灭就归结于李鸿章避战保舰。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究竟为北洋舰队制定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本文认为,甲午中日开战后的一个多月,李鸿章对比中日海军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船制敌"的作战方针。综观甲午中日海战的全过程,李鸿章在海战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未指示过北洋舰队通过"避战"而"避战"。恰恰相反,李鸿章一再命令北洋舰队主动"出击"、"截击"敌舰队。即使在威海被围,北洋舰队危急存亡之际,李鸿章还数次命令丁汝昌率领舰队和敌舰队"拼死一战"。因此,"避战保船"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北洋舰队的提督丁汝昌。  相似文献   

3.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07,(4):100-103
赫德认为丁汝昌是一位很出色的好老头,但是,他既不是个军人,也不是个海员.赫德处心积虑地要使英国人主持中国海军,因此,当丁汝昌访问英国时,他要金登干予以帮助,琅威理来华后他要他不要被丁利用,后因琅威理缺乏耐心,使赫德的目标落了空.  相似文献   

4.
1894年甲午海战后,丁汝昌关于这场战争的战报与实际战况存在很大差距。除了客观因素外,丁汝昌的主观谎报是最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丁汝昌的谎报是他为了保住职位的虚夸,而在本质上却反映了当时“轻日”思想和“保船制敌”路线的矛盾和北洋舰队高级将领集体对清政府的欺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丁汝昌提督北洋水师 ,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至自尽于提督任上这段时间的史料进行梳理 ,来重新探讨丁汝昌对旅顺、威海之失的责任问题 ,并对其“杀身”作出重新的价值评定。  相似文献   

6.
方伯谦在甲午黄海海战中途退离战场,并非“临阵退逃”,而是违犯《北洋海军章程》关于“临阵擅离部位”的军规。方氏被杀并非由于丁汝昌、刘步蟾之诿过诬陷,成为他们的替罪羊。是专制主义法制造成冤案,方氏成了专制主义法制和皇权至上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7.
论丁汝昌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生前,曾受到“卿贰科道连章纠劾”,抨击他“性情浮华,毫无韬略”,“畏葸无能,巧滑避敌”(《中日战争》刊第3册、第67、96页)。并受到革职留任处分。1895年他在威海卫兵败自杀殉国后,八十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异词。有人赞扬他“英名左邓同千古”(《旧廨吊忠》),也有人认为他不谙海事,指挥无能,是李鸿章妥协路线的忠实执行者;统率海军,任令腐化,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应负重大责任。直到最近有的论者还责难他在抗击日本侵略问题上“阳奉阴违”(《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如此可见,怎样评价丁汝昌,特别是如何评价他统率北洋舰队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功过,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正确评价丁汝昌,不仅关系他个人的荣辱,也牵涉北洋舰队广大将士的声誉。本文准备对丁汝昌作一粗浅评论,以就正于大雅。  相似文献   

8.
中日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清朝的陆海军中也出现了一些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为了防备帝国主义入侵,在战前就认真训练和积极主张加强建设北洋海军,战争爆发后,他率领北洋海军英勇杀敌,最后以身殉国,表现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9.
汉语新型"被××"结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原型理论,对"被××"语言现象与汉语传统"被"字句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结构和语义两方面的分析发现:结构上,"被××"与"被"字句结构范畴存在交叉属性,即"被"字句结构范畴的原型成分"被+及物动词";语义上,"被××"与"被"字句语义范畴相交于"被"字句语义范畴的原型成分——"消极意义"。因此,可以认定,"被××"是汉语"被"字句范畴的一个成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来的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对于这个问题,多年来,史学界大多持否定态度。近年来,有些论者发表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北洋海军是一支“为外国人所掌握而又训练懈怠、纪律败坏,缺乏战备的海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甲午战争抗敌问题上“阳奉阴违”,右翼总兵刘步蟾是“贪生怕死的民族败类”,从而对北洋海军及其主要领导人作了全面的否定。笔者认为这些评价值得商榷。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本文试从北洋海军与外国人的关系,北洋海军的训练和纪律等方面,对北洋海军的评价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交际特别是网络中,新被字句(如"被自杀"、"被代表"等)屡见不鲜,俨然成为一种很受欢迎的固定表达。在新被字句中,"被-"是一种标记,但未必是被动标记。新被字句从传统被字句中剥离出来,"被"的意义经历了语义浓缩,被"专化";其后又作为一种原型义参与到其他词汇的组合中,构成"被XX"词族,且被赋予新的语义,这是"类化"的过程;最后,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被-"在保留基本语义的基础上,失去了某些语义特征,这就是"泛化"。在此过程中,"被-"标记逐渐完成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汉语动词被动化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汉语"被"字句中的其他典型结构可以解释为,以初级收敛为前提,由动词进行功能"再造"后而产生的VP重新参与被动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在形式上对"被××"结构与传统被动句进行了比较分析;其次在构式语法的角度下,探讨了"被××"构式的核心意义、语义成分以及该构式与其内部的词汇成分之间的语义互动,从而将其与传统被动句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从语用结构的角度研究了传统被动句与"被××"构式之间的异同。通过研究,可以得出"被××"结构与传统被动句在形式、语义及语用结构上形成三重背反。具体来说,结构上,相比于传统被动,"被××"结构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被"字后的成分远不局限于及物动词,可以为多种其他词性。语义上,传统被动句的"被"作为被动标记,凸显"被动性"或者"被处置性";而"被××"构式则凸显"被迫性"或者"非自愿性"。相比传统被动,"被××"结构的语用结构更为复杂、多变,确切解读"被XX"结构则更需要借助语境。  相似文献   

14.
被字句在金文就已经出现了,近代汉语被动句主要指的是被字句.所谓被字句指的是那些意义上表被动而形式上有"被"标记的一类句子.被字句的"被"来源于"蒙受"、"遭受"意,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未期,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开始出现,到唐代越来越多,成为被字句的主流了,宋代以后被字句丰富多采并出现了分化.  相似文献   

15.
"被"字句是人类从被使者视角观察致使情景形成的,表达的是反向致使.根据致使结果的显现与隐含,分为显出"被"字句和隐性"被"字句.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被"字句的句式特征(1)致使者的强施力性和被使者的强受力性;(2)"被"字句的语义重心是被使者及其变化;(3)"被"字句具有静态叙述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量的城郊农民"被市民化"。分析了城郊地区农民"被市民化"的整体情况及就业现状,通过与市民化的对比分析发现,农民"被市民化"后不仅物质生活水平低于原城市居民,而且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的边缘人。通过研究发现被征收土地是农民"被市民化"的主要原因,而户籍制度在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在反思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民的可持续生计资本,降低不确定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兴起的"被××"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另类结构。在结构形式上,"被"可以与不及物动词甚至形容词、名词搭配,"被"与"××"之间的结合很紧密。在语用功能上,另类"被××"可以表达"被迫"、"否定"、"嘲讽"等意义。  相似文献   

18.
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期间,山东巡抚李秉衡的幕僚姚锡光,曾往来辽、碣、登、莱等地观察军情,就其所见所闻,并参以中外记载,编撰成《东方兵事纪略》一书.书中所记中日战争的情况,比较全面详细,是我们研究中日战争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后世学者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其中仍不免有讹误之处,如记旅顺之役中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光绪二十年十月上旬,日军攻占大连湾,"中旬以后,旅顺日益危迫,汝昌知旅顺堕则北洋门户失,大局震惊,罪且不测,自赴天津请以海军全力援旅顺,决死战,鸿章詈之,谓:'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虚词"被".基本想法是,"被"主要表示被动;不过,"被"仍须分析为介词."被"的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受到英语被动语态表示方法的影响.尽管"被"主要表示被动,但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并不是凡表被动都要用"被".  相似文献   

20.
网络流行语"被XX"是伴随"被XX"现象出现的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构词形式。由于以往很少有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简析"被XX"的结构特点以说明其有悖常规语法规则之处后,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被XX"的四种主要意义进行了剖析。以教育界为契机,行教化之功,或许是遏制其泛滥趋势,对抗"被"时代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