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伦理成立的三要素:企业所有制形式;企业财富分配公正;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和关注企业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形式是企业伦理的前提条件。财富分配公正,是企业伦理的底线要求,其实质在于,企业管理者能否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利益关系问题,这至少遵循四个原则:贡献原则、德才原则、需要原则,平等原则。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对社会必须和应该有的贡献,它是企业伦理的实质内涵,是市场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保障,企业在面临一项重大决策时,必须通过伦理核查,审视企业行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会失信问题,构建了监督机构、企业和消费者群体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以4次调查"黄浦江浮猪"事件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危机事件风险变化影响了监督机构、企业、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从而导致短期内社会信任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正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公共危机决策则是政府危机管理的起点和基本手段。危机决策影响面大,一旦决策失误,就会引发更大的危机。各级政府领导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是公共危机决策的主体力量,但由于公共危机决策属于非程序性决策,危机决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政府领导者,更受社会和公众有序参与的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对社会和公众的要求给予及时有效的回应。因此,研究领导危机决策的回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心理援助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已成为政府与全社会的共识,它所起到的调节情绪、有效缓解危机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并已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些领导者由于处在社会公共管理的前沿阵地,参与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全过程,目睹了危机的混乱惨烈场面,加上对当事人及其创伤的同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精神困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崩溃.因此,有必要对参加救援的领导者适时地进行心理援助. 一、领导者本人的自我援助 领导者要学习心理援助的专业知识,理解并接纳心理援助,树立自我援助的理念汶川地震后的社会调查表明,一些最需要心理援助的基层领导干部由于不了解心理援助,出现了严重抵制甚至否定危机干预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灾区来自政府的社会心理支持收效甚微,极个别基层领导干部出现抑郁甚至自杀的情形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事人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不理解和对心理援助的不接纳.理解和接纳自身的心理问题是改变的开始,理解和接纳心理援助是进行危机干预的基础和前提.这样会把心理援助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一旦自己遭遇心理危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我援助并愿意接受专业的危机干预,树立关爱自己身心健康、自助他助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非传统安全危机日益凸显、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常态管理更加注重应急管理,并分级、分类地研究和制订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此回应频发的公共安全问题。但是,以公共政策为主的政府行为同样是造成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表明我国转型期的公共安  相似文献   

6.
在金融危机的宏观环境下,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危机频发时期,如何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综合应对能力,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文章分析了当前农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前馈控制体系预防农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及时启动危机传播策略去化解农村群体性突发公共事件,化危机为转机,树立起政府的威信和声誉。  相似文献   

7.
企业伦理的本质是调整企业的利益关系,企业的社会经济关系最终决定企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企业伦理经营与绩效之间存在一致的关系,不道德的经营行为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对于企业伦理经营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伦理特性包括伦理观、组织伦理氛围、伦理行为。文化对企业伦理特性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即文化特征通过其价值体系影响个体层面的伦理观,个体伦理观又对企业伦理思维的形成和伦理行为产生影响;企业伦理决策者通过行为有效影响员工对伦理的感知,影响整个企业伦理。而道德实力就是企业伦理产生的效能。道德实力通过股东、顾客、员工、合作关系、社会评价反馈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活动中,则进一步强化了文化对企业伦理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危机决策是在突发情况下应对危机事件所做的决策,危机决策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所受的各种约束条件而对决策者的能力有较高要求。通过对比常规决策和危机决策的不同特点和对决策者的能力要求,凸显危机决策对隐性知识的高要求性。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永远存在,重大事件是随机发生的。与此同时,中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经常发生。对公共危机的处置是一种不确定性决策,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性和非程序化对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置公共危机、促进社会和谐是对领导者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2.
危机是指能给利益主体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本文为了深入探讨危机与企业声誉的关系,按遭遇危机的主体不同把危机区分为社会公共危机和企业公关危机。一、社会公共危机是企业声誉提升的一个契机社会公共危机是指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的某一区域,由于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旱灾、社会动乱、战争、严重的传染病疫情等不可抗力)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损失,人民生活极其困难,政府面临抗灾救灾巨大压力的非常状态。在公共危机时,救灾物资严重短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乘机捞一把、发国难财,还是尽己所能,协助政府化解困难、安抚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公共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和控制,对社会和国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真对公共危机和管理的定义以及我国实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讲解。  相似文献   

14.
李倩 《管理科学文摘》2011,(35):150-150
近两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中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互联网日益成为民众表达利益,宣泄情感,碰撞思想的舆论主渠道的时代,这些事件一方面表明了网络舆论的传播力量必须得到正视和重视,另一方面,则表明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必须采取积极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机制,并对可能的发展作出评价,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的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结合当前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到,当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需要强化风险防范能力、预判决策能力、执行保障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引导学习能力,以妥善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具体而言,应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建立应急责任机制;积极运用技术手段,提升风险处置水平;完善应急管理培训,锻造危机应对能力;强化应急素质测评,夯实能力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方向。作为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处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评估是对不同部门、地区和人员在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处理中的行为与成绩进行评估。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绩效评估存在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偏差、激励  相似文献   

17.
我国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的时期,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的发布和管理是处置危机的重要一环,而随着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发生了根本改变,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信息发布和管理的方式也应及时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8.
薄颖 《经营管理者》2013,(3):312-313
企业行为是否合乎伦理,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道德状况,更取决于企业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雇员的伦理意识与道德水平。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决定企业伦理道德状况,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关注企业伦理问题的研究,为使企业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能够支持合乎伦理的行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对企业价值观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着眼于建设新型的企业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9.
周祖城 《管理学报》2022,19(2):235-244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是何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跳出仅仅从概念视角分析文献中实际采用的定义的局限,提出“3+2”的分析框架,即从三个视角(基本概念、学科领域和社会运动)、两个层面(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的关系。分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与企业伦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与企业伦理领域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企业伦理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概念之间、领域之间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现实层面的关系和理论层面的关系也有差异;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既非互不相干,亦非完全等同,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包含另一个的关系,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具有海量、分散、多样和复杂等特性。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和管理功能可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效率和决策水平。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基于数据挖掘和智能知识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研究情况及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共事件信息管理框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事件信息收集、处理、知识获取、事件评估、决策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