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化是影响一国贸易的重要因素.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与 日本两国文化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异.中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而日本文化则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独有文化.以探寻文化差异对中国和日本出口的影响为目的,基于中国和日本2002-2016年SITC三位数编码出口数据建立引力模型,采用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文化差异阻碍对外贸易的主流观点下,中国文化差异的阻碍作用小于日本文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倡导的民心相通之路,日本应积极响应以降低文化差异的出口阻碍效应;而中国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国文化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在过去一、二百年间,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出现了很多危机,因此引起中外人士对中华文化传统和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儒学,作出很多负面的批评。近一、二十年来,西方文明也出现了很多危机,而亚洲文明则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可观的成绩,因此又引起中外人士对中华文化和儒学,提出了不少正面的议论。这些负面的或正面的论议,每每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带有很多感情因素。面对二十一世纪前景,我们需要对中华文化传统和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的儒学,多做一些深入的客观研究和理性分析。这一说法,并不表示”价值观念”和“感情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17~18世纪,作为以强大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性强势文化,中华文化从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了西方"中国热"的出现。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基于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代中华文化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以史为鉴,立足于增强综合国力;又要开拓创新,着眼于古今中西的融合与会通,以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为国家和世界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缘上一衣带水,文化上交光互影,形成了一个历久不衰的东亚文化圈落。在悠远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都曾如饥似渴地咀嚼过、吸取过对方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民族的学养,改造自己的国家。研究古代史的学者多瞩目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为扶桑带去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大化革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则青眼相看西方文化通过日本传入中土,对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起过直接的催化作用。然而大千世界并非如此绝对化,譬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提出过效法日本明治维新的方案,但明治维新的启蒙思想家吉田松阴改造日本的初衷,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不少启示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日本民族性格的杂种性以及日本文化深受中西方影响的双重性格而在日本教育中产生划一化与个性化、等级性和平等性以及功利主义与永恒主义的教育观,以及教育荒废现象。本文从文化学和系统论的角度来阐述分析,指明矛盾的本质是以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为媒介和渠道,以教育与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制约作为交叉点,并最终以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塑造为落脚点,来进行看似断裂,但实际上逻辑性很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兼容,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这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属性,其本质特征、发展方式、动力寻求、发展宗旨、根本原则、目标设置等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源头和依凭,是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文化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发挥重大作用的鲜明体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心理支撑。道路自信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基于LexisNexis全球新闻在线数据库的样本计算分析,呈现近十年来“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规模倾向、议题框架、产业分布和全球共现。针对合作国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图景,结合“文化影响力”这一接轨国际的国家评价指标,从中发现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国际传播现状,进而探讨“一带一路”作为经济合作框架为激活文化地理扩散链路、发挥文化在地对话效力、担当文化市场参与驱动和拓宽全球文化共享空间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契机。因此,应主张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愿景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平台,接轨全球文化市场趋势,将文化影响力的切实提升与文化经济的细分开源通盘布局,在文化生产对话、文化扩散传播、文化贸易合作和文化消费共享等路径中生成、赋能、承载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语言学不是西方人类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西方人类语言学产生、发展过程的评述,归结出了其缘起逻辑、理论基座与理论核心并相较于中国文化语言学,剖析了二者的本质差异,认为中国文化语言学既不是西方人类语言学也不是对它的简单模仿,再次论证了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在批判继承古今中外语言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融汇贯通了20世纪以来人类文化研究对语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探索汉语汉字的文化真谛和中华文化的语言本质而构建起来的学术新范型。  相似文献   

9.
“文化中国”的范围与文化包容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合分与分合,是互涵递进的。合中有分,分久必合,这乃是中华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客观法则。如果从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这个广阔的视角看,“文化中国”的范围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文化中国”这一范畴既涵摄世界华人文化这一综合性概念在内,又包容了世界各国学者、作家和友好人士对中华文化的研究成果。就其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弘扬和认同而言,是一脉相通的,具有统一性;而就其各自对中华文化的取舍、丰富发展而言,则又各有成就,各具特色,展现为复杂性。由一趋多,多中显一,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在中国文化走向21世纪之际,我们应该以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文化包容意识来回顾过去,疏观现在,展望未来,以实现中华文化的自我振兴和中西文化的交融互补,为人类文化的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文化的传统精粹和在新时期的再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之为管理思想史一场新的“革命”的企业文化,一度风靡于各国经济社会,并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传播至我国。一时间,企业文化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的共同热门话题。而议题的中心,则集中在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上面。然而,无论是学术界或企业界,他们在探讨或引进企业文化理论和经验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企业文化理论中包容的“东方管理模式”的内涵因素。因为美国管理学家对企业文化所作的理论概括,正是根据调查、总结西方企业新的成功经验并研究日本的“东方管理模式”的结果。而日本的“东方管理模式”又恰恰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对于企业文化的探究,不能不从最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并在半个世纪以前便成功地进行类似企业文化建设的若干中国近代企业谈起。  相似文献   

11.
情系中华文化 泽被士林学子──田家炳先生捐资助学记略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一个书香世家,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商旅生涯中,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把儒家的道德精华与西方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相结合,以"诚"、...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本质上就是“培根”“铸魂”。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更关注在西方文化挑战下整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大问题,他以“社会文化问题”为自己的问题意识,旨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套理论上自洽、现实中可行的方案。唐君毅认为,中国文化的返本开新,必须在承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各有长短的前提下,灵根自植,自作主宰,首先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而立足于文化的道德理性基础,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综合融通,将西方文化的“方以智”精神与中国文化的“圆而神”精神相互涵摄,纳方入圆,由圆化方,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唐君毅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探索,源于其深厚的家国情怀。其问题意识、理论探索和家国情怀都具有独特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风俗传统和文化是邝丽莎小说中的亮点。她的长篇小说《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包涵对中国文化的各种改写、创造和挪用。这些小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同时,由于作者的文化身份,邝丽莎对中国文化的展现实际上是以西方价值尺度为标准,对中华文化传统资源的挪用和改编。对于中国一些遗风陋俗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客观上也迎合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他者形象”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日本自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所注目,也引起了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研究兴趣。而研究日本哲学是我们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一个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既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又善于保留自身传统的民族。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进行探索与创造,以此推进日本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哲学作为日本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日本民族的这一特性。古代(以明治维新为界)日本主要吸取中国文化,如果说它也有哲学的话,则主要指传入日本的佛教、儒教、道教中的哲学思想;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把眼界从东方扩展到西方,以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主,西方近现代哲学也随之被介绍到日本,从而开拓了具有独立学科意义的日本近代哲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赵丽媛 《北方论丛》2018,(2):111-114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绵延不断。至18世纪英国完成产业革命前,中华文化及文明盛行于西方长久不衰。然而,于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文化渐次形成一定的痼疾,如文化上的故步自封,精神上的不思进取,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导致中华文化渐渐落后于西方文化进程,这些致命缺陷终于使古老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落败,文化自信遭遇动摇。历经器物、制度变革国家依旧寻不到复兴道路,于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精英将国家复兴的出路锁定在对中华文化的重新构建上,由此形成众多迥异的中西学观。然而,种种文化争论皆有缺陷,文人政客对中华文化的矫枉过正成为动摇中华自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先进的经济科技优势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上的压力,对我国形成强大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主流,是对中华上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周易》文化的发展,代表了秦汉以来中华文化的特征。到社会主义时期,古老的中华优秀文化与西方的先进思想相结合,产生了新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日伦理价值取向比较──以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为中心刘金才北京大学一般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影响最深的国度。或许是这种缘故,有些西方人把日本称作“儒教之国”,甚至有“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①的说法。我国在最近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一直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甚至连日本人也承认:"追溯源流,说中国是古代日本文化的良父......这种说法并不过分"①。而中国人也以自己的文明历史自居,称日本为"蕞尔小国"、"东夷"。但是,进人近代以来,中国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加之日本此时亦遭到美、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人大为震惊,他们开始转向西方国家学习。之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且国势日盛。这期间,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对日本有了新的认识,黄遵宪于1887年写成的…  相似文献   

19.
杂种文化与日本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种文化与日本近代化何兰任何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日本文化,是具有融合性和创造性两大特点的杂种文化①。正是得益于这种传统文化,使得日本能够在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武力或政治经济干涉等方式改变亚洲国家命运的危难时刻,广泛吸收西方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日本摄取近代欧洲文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两国对欧洲文化的摄取,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中日两国在摄取欧洲近代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几乎同步,而且起着互为桥梁的作用。中国通过日本传来的欧洲近代科学文化,这为大家所熟知;而中国在日本摄取欧洲近代文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似乎在两国史学研究中有所忽视,这很有必要加以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摄取外来文化的历史;外来文化影响着日本历史演进中的重大变革。十六世纪以来日本开始直接吸收欧洲文化,由传统的东方模式的东亚岛国逐渐变成西方类型的国家。因此,日本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摄取,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大的转折点”。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