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宣翻译是外宣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外宣翻译将有助于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文章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外宣翻译策略,根据模因传播的特点,提出外宣翻译应遵循Chesterman提出的明晰、真实、信任和可理解性等翻译伦理标准,以归化翻译为主要策略,异化策略的使用需适度.  相似文献   

2.
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据此Chesterman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理论认为,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影响。由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得出:归化翻译通过在本国文化中寻找相似的模因有助于读者理解异域模因,而忠实复制源语文化综合体的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与趋势。。  相似文献   

3.
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的提出,为商务翻译教材编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模因论对于商务翻译教材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同时"翻译模因论"的核心思想也为商务翻译教材编写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诠释。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是近年来语用学领域新兴的一门理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诠释文化传播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模因论可以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点,比如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外语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模因是一种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并作为其载体进行传播。标志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也是语言模因,其英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章首先对翻译模因论进行阐释,然后介绍了汉语标志语语用功能及语言特征,最后从翻译模因论角度来探讨汉语标志语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模因论探讨的是基因现象在思想和文化传播中的适用性,模因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再到新的宿主,不断传播的结果是使得新出现的模因最终成为强势模因,在语言当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辨认性。模因论视角下应用翻译可以从译语的词汇、句型、结构和信息四大强势模因入手,使译文实现实用目的,提高读者接受度。  相似文献   

7.
品牌名称的翻译过程是异域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土消费者传播的过程。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品牌名称的翻译活动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模因论为语言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可以借助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套用,进而提高其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已经不合时宜,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应成为改革方向。模因论作为文化进化理论,对大学英语交互式翻译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模因论与交互式理念是一致的,模因论在大学英语交互式翻译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电影片名的翻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模因论的视角对不同类型的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分析,重新解释了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希望能为今后的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模因是广告语言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翻译模因论,广告的英汉翻译是一个对源语模因理解、吸收、解码、重新编码和传播的过程。具体而言,有两种广告英汉翻译策略:隐性复制翻译和显性近似翻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对外宣传语英译过程中语用失效的现象,提出语用等效是对外宣传翻译工作者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并同时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具体的语用策略:增添或浓缩语用预设信息、遵循译语礼貌原则、语用功能“仿拟”、语用“整合”、交际背景与表达的适度性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相关翻译理论,特别是从现代信息论原理入手,从释义角度分析了对外宣传翻译中词汇的解读问题,探讨了其分类及特征,并以新词为例,总结了外宣词汇英译的原则与几种方法,并结合具体词汇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以福建宁德市“09年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本为个案,提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翻译策略,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在对外宣传翻译过程中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关照,实现译文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达到对外宣传的语用等效翻译,真正实现翻译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翻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然而目前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行为(翻译决策)及其相应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尚嫌不足。以《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中译本为例,以语篇分析为基础,从原文分析、翻译策略的制定、译文分析三个方面,运用翻译规范理论,深入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及受制机制,以期探讨该研究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记文学研究是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而要实现对于外国传记文学的研究或中外传记文学比较研究,翻译这一介质通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中外传记文学的相互译介是传记文学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由于传记文学具有历史性和文学性特征决定了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关注译作的历史性,又要重视传记文学的文学性。在译者陈述原作历史和文学艺术过程中,还会由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审美价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等对原文本进行“创造性”加工,所以译者在翻译传记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角色,讲究译作的“纪实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文章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对传记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责任等方面展开论述,明确译者在传记文学翻译中的角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梳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阐述它与翻译的紧密关联.本文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源语、译语、异质文化及译者身份的杂合过程,"杂合"、"第三空间"的概念能够瓦解原文中心与译文中心、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并化的二元对立,从而开拓我们对翻译过程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是鲁迅实践其文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鲁迅的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与方法、译作读者分类、翻译评价等方面,始终贯穿了"窃得洋火照人间"、为大众读者服务的翻译价值取向。其翻译价值观、"他者"文化价值观、译者责任观蕴含了颇为深刻的翻译伦理思想,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中西方传统译学都将“忠实”或“对等”视为翻译的绝对标准。基于目的论对“忠实”的论述,以《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故事情节描写及文化内容两方面探讨泰勒和罗幕士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由于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不同,两位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大相径庭,导致两译本对原文存在不同的“忠实”度,从而在实践上证明了“忠实”确实存在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江西地方文化对外英译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方文化对外英译,牵涉到社会对外的各个方面,不同的语域要用不同的理论作指导。对外宣传演讲英译必须按照外国人的信息需求、思维方式处理;古诗英译必须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旅游导游词的英译必须采取交际翻译法,必须满足游客的信息需要。  相似文献   

20.
英语和汉语在句际衔接手段的运用上有所不同,因此在英汉翻译中有时应作相应的变通.对于英语语篇中用于照应的代词,在有些情况下要译出其表示的实际意义;对于共指链,必要时要作调整;对于隐含的句际联系,有时应该使其显露;对于省略甸,省略的内容和方式应依据汉语习惯作变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