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晚清女诗人刁素云的诗歌创作,存在较为明显地遵循"妇德"与"母德"意识的现象,在描写自身生活和日常情境的文字中,表现出作者对传统道德的接受及所受之影响。这一特点在她的诗集《红薇阁诗草》中有着具体而深刻的体现。题材内容方面,刁素云的诗作主要围绕平常的家庭生活展开笔触,思夫与教子主题占据一定的比重;同时,其作品呈现出温柔敦厚、含蓄的艺术风格。与柳如是、吴藻等女性作家所着力表现的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不尽相同的是,刁素云及其《红薇阁诗草》具有浓重的德性色彩,展示出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真实而丰富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提出了"德音"说。这类被称为"德音"的诙谐文学作品,虽然幽默滑稽,但合德中礼、有节有度,有亲和之力,而无诋毁之意,并且旨在对社会有所匡正,对时用有所裨益。刘勰的"德音"说,源于??《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且是在其基础上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3.
《女诫》被视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女性教育要籍。班昭创作《女诫》不是偶然的,《女诫》的问世有其复杂的背景,主要表现为:东汉时儒学女性观已基本形成,朝廷政治斗争异常残酷,社会习俗对女性要求相对宽松,儒学世家良好家风影响深刻,马皇后和邓皇后“德冠后宫”的成功经验等。这些因素促使了班昭对女性生存策略和女性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文化批评,对《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进行平行研究,分析中外两位刻画"畸人"的女作家在女畸人创作寓意和创作手法上的异同。通过象征主义手法,张爱玲对丑陋身体的刻画揭示了女性活着的困境和无奈,批判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奥康纳对身体丑陋的意象书写更像是宗教启示录,揭示的是丑陋的人性本身,借以探索现代社会人性迷失的疗救之途。  相似文献   

5.
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玉娇梨》、《平山冷燕》为其代表作。由于《玉娇梨》、《平山冷燕》与《红楼梦》创作的时间相距不远,因而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有相似的创作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他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代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反拨。天花藏主人以纯净的才子佳人小说引领了一批纯情小说的出现,其对"才女"的表现,颠覆了传统写作中对女性形象并不完全真实的界定和表达,对才美女性以正面积极的姿态进入文学视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曹雪芹以《红楼梦》彰显了自身爱情观念的变化以及更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在创作目的与创作心理上,二者均表现了其所置身的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错位,曹雪芹则以《红楼梦》的悲剧结尾凸显了社会历史文化之真实与人生际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极具文学色彩,其性格表现与历史功过,无不体现司马迁以人物承载历史的史书创作的人文情怀。项羽、韩信、刘邦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演绎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瓦尔登湖》中显示出的东方文化色彩主要表现为梭罗对庄子思想的体悟、认同与阐发,具体表现为:《瓦尔登湖》与《庄子》在创作风格的形、神之似,在"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下对生存本质、人性解放的执着追问与追求,以及二人在精神追求、理想追求、人格追求诸境界的高度一致,使得他们在其著作中达成的心灵追求、人格魅力以至世界影响的相同相近。  相似文献   

8.
《五行》、《六德》是思孟学派在充分认识人类自我的前提下建构的和谐人类内外秩序的两大制度创新。《五行》依《尚书》洪范九畴之"五行"旧瓶装思孟学派重塑人类内在精神秩序之新酒,《六德》以《周易》之六位反观人类社会君臣、父子、夫妇之六职,设六德,教六艺,以生德于中。实现儒家所愿望的秩序原则、和谐原则的统一。其理论创制的勇气和思路在复兴中华文化的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框架中,救国、立国似乎是被不断边缘化的命题,"立人"才是其思想建构的逻辑基点。曹禺早期戏剧创作尤其是《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戏剧中的"立人"思想一直占据创作主导地位,这与他建国后的戏剧创作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对当今戏剧站在文化启蒙立场反思女性观,重新审视女性主义思潮,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顷读龙再宇同志著《边城诗草》,掩卷沉思,深感旧体诗词这种老树般的艺术形式,完全可以在新的思想感触之下催放出鲜活的绿叶和艳丽的红花。《边城诗草》收录了诗词136首,是作者四十多年来幸勤笔耕的撷英选粹。  相似文献   

11.
《玉台新咏序》表现了徐陵追求"新变"的审美理念,其理论内涵是"缘情"、"清文"。在这种创作理念的指导下,序言本身从内容上和形式上显现出了创新性。这种文学理念的产生有其社会与文学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的原因。《玉台新咏序》所表现出的这种"新变"的理念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和张爱玲两位不同民族、时代的女性作家分别在《傲慢与偏见》和《倾城之恋》两部作品中从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表现了丰富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特征。两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创作主题:爱情与婚姻,并都体现了作者对同时代女性生存地位的冷静思考与深切关怀。尽管伊丽莎白和白流苏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其不彻底性,但她们与男权中心的世俗观念的抗争体现了女性争取话语权的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13.
卞之琳三十年代前期的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是卞之琳新诗创作的旺盛期。除《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与何其芳、李广田合集)、《慰劳信集》(1940)外,1942年出版的《十年诗草》,他自称是他三十年代的“诗总集”了,收诗仅75首,可见其选诗之谨严。他的三十年代诗,以全面抗战开始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本文只就卞之琳三十年代前期(1930——1937)的新诗创作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4.
针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刻画上所表现出的自相矛盾现象,解读汤亭亭作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策略和作为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困境。重点分析学界对《女勇士》中女性形象自相矛盾的误读,指出汤亭亭的创作由于受到自身特殊身份和处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限制,其创作思想未能摆脱西方二元对立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色、才、德是古代文学作品对女性审视的三个维度,刘向《列女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以女性为主角的文艺作品,该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美的认识态度无疑具有强大的审美影响力。在《列女传》女性塑造中,表现出对“色”的理念颠覆与淡化,以及对“才”的关注和全面认识,而对“德”的高度礼赞是《列女传》女性审美的最强音。色、才、德三者的重要性依次逐步增强。《列女传》女性美学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现实环境的理想性状态,从而为传统女性审美注入了新的因素。但对“女色”的抵制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人间词话》的"境界"说是王国维"忧生诗学"的核心内容,王国维以"境界"为基点,对其建立在"忧生"与"解脱"基础上的"忧生诗学"之理论内涵、结构肌理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察析。境界有文学作品之境界、创作主体之境界及读者之境界三层含义,其中遥寄了王国维通过提升主体之境界而提升读者之境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周易》中的乾坤男女如自然之天地,处之不同,特质各异。坤卦是最纯粹的"阴",其体"虚而有容",其质"柔而顺承"。坤阴展现的女德内容丰厚广博,至今极具价值。虽历经岁月,坤阴女德的阴柔、谦逊、中孚、贞固、静守、厚广、温文等简能之德仍昭显其至则不变的恒定特性。这些不易女德内容的设定,恰好地传达了阴阳乾坤有体、合和的理念,体现古人对永恒人伦与自然万物规律性的认知与把握。这些丰盈不变的至则女德,是中国女性道德思想修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被前人称为"空前绝后之作",把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在近五百篇故事中,蒲松龄一反传统,颠覆了前人对女性描写的传统模式,写出了一个个有悖于常情的奇女子,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艺术世界。虽然《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是从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权视角来塑造的,没有完全脱离封建思想、封建道德之局限,但毕竟对时代有所超越,赋予女性形象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作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刘伶言行明显表现出受《庄子》影响的痕迹,其散文《酒德颂》在用词、人物形象和构思方面也都与《庄子》有密切的联系。刘伶在思想上却没有真正领悟庄子思想的精髓,得其形而不具其实,对《庄子》的继承存在着严重的偏离。刘伶《酒德颂》中的"大人"形象无论在"大"之境界、对待"名"之态度、"有为"与"无为""有己"与"无己"等方面都与《庄子》之"大人"形象迥异。刘伶《酒德颂》中虽也有《庄子·达生》篇"醉者神全"的影子,但刘伶对酒之"德"的认识却与庄子"全于酒"有实质的不同。在《庄子》接受史上,刘伶是个"学庄而背庄"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张问陶《船山诗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点校本收录了《船山诗草》二十卷和《补遗》六卷,在出版说明中,编者云:"张问陶《船山诗草》以外的作品,我们未及广泛搜集。"的确,《船山诗草》并未囊括张问陶的所有作品,我在浏览文献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