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出农民工作为中国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向涉及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布局,对城乡资源分配格局的谋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不同的研究视角中,对外出群体不恰当的统计方式会误导对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和劳动力流出地发展方向的判断。文章从现有外出农民工统计方式的历史发展出发,讨论其中存在的逻辑惯性,指出这一惯性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利用CLDS2016年数据识别出被忽视的“在家异地就业”群体。据此,文章将外出农民工话题分为“从流入地看外出的流动性”和“从流出地看外出的非农性”两种视角。文章建议,在关注流动性时,以离家为样本筛选的逻辑起点,以县域作为外出的空间边界;在关注非农性时,可以忽略其是否离家,而考虑以镇(乡)域作为外出的空间边界。  相似文献   

2.
有关我国流动人口问题的理论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彭希哲 《南方人口》2001,16(1):10-15
本文对我国人口流动问题的成因、变动趋势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探讨,论证了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对人口流动的作用,提出了我国流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论文认为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和研究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义务轻权益、重城市而轻农村的现象。应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计划和发展规律,将人口流动作为一种有效地推动社会转变的工具而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成荣  袁艳  郭静 《西北人口》2013,(6):1-7,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普遍化趋势增强,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的流动原因,“中长期”流动不断增加.跨省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三大区域流动人口比重发生不同变化,年龄构成仍显成年化,性别构成均衡化受到挑战,女性流动人口自主化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明显,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限。  相似文献   

4.
对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月新 《南方人口》2003,18(2):19-23
本文就流动人口就业中的男女平等问题,通过对669名居住上海四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和45名在上海三家医院妇产科生产和看病流动妇女的访谈,以及企业和各层次外来劳力管理人员的访谈和调查资料的分析,从促进流动人口就业中男女平等出发,探寻有益于流动妇女发展和流入城市发展双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群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普遍化趋势增强,经济因素仍然是主要的流动原因,"中长期"流动不断增加,跨省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三大区域流动人口比重发生不同变化,年龄构成仍显成年化,性别构成均衡化受到挑战,女性流动人口自主化增强,流动人口家庭化特征明显,平均受教育程度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限。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口》2006,23(3):9-12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事关我国低生育水平的稳定。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农民工,是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点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已达1.18亿。84.5%以上为16.40岁的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口。近年来农民工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比例逐年上升,已接近30%。  相似文献   

7.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渤海地区(13%)。对珠、长三角的选择由距离决定:邻近省选择高度集中,等距或长距时则分散到两个区域。以上分布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人口的强烈吸引力,也反映出区域发展多极化后发达区域间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曹正民  苏云 《西北人口》2007,28(5):100-105,110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加,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口群体将长期存在。流动人口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樊篱,为就业增加了竞争力,为城市增加了活力,为现代化增添了动力,也有力地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服务方式转变。然而,绝大部分流动的劳动力没有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等基本的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并没有完全覆盖每年近2亿的流动人口。由于一些流动人口缺乏基本的就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可能会引发一些治安问题和不安定因素。所以,建立有效的流动人口保障机制,是"以人为本"精神和社会公正的最好体现,也是实现社会安定团结局面的一个治本之策。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流动人口基本态势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流动人口是一种广义迁移人口,利用四普资料抽样数据和 1995年全国 1%抽样调查资料,本文研究了我国流动人口分类和原因,流入、流出地的分布、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婚姻状态、文化、职业分布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有七成来自民族自治地方,3/4以上来自农村,半数流入广东、广西等五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八成为劳动年龄人口,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有近半数因经济性原因流动。他们在受教育程度、劳动合同签订率、三险参加比率和收入等方面都要低于相应的全国流动人口水平,其权益保障需要继续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1.
昆山市流动人口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6月对昆山市1197名流动人口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了解流动人口工作、子女教育、社会生活、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现状,探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航空  李双全 《南方人口》2010,25(6):40-45,53
家庭流动会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和区域差异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存在区域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是通过在流入地生育孩子组成。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客观地看待。  相似文献   

13.
郑梓桢  宋健 《南方人口》2011,26(4):57-6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也在不断加快,而现行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山市率先在全国进行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改革,通过积分寻找一套新的标准作为流动人口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户的根据,为解构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务实的探索。本文正是基于积分制申请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对申请人员访谈的基础上,对积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客观总结,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与分析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本文根据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结构、分布、经济状况和居住状况等特征。研究发现,北京市流动人口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其家庭化的趋势明显;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原因;流动人口在京滞留时间较长,很多人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北京人”;流动人口的流动渠道和实现就业的渠道具有“非正规”的特性;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但在进城后流动劳动力继续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另外,本文也探讨了在京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居住条件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利用“厦门市流动人口婚姻家庭抽样调查”的数据,描述流动人口择偶模式的主要特征,对流入厦门的流动人口的择偶意愿、目的、时间、标准以及途径等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流动人口择偶模式的对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在对择偶模式的选择和实践上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需要和体验;在各种假想的影响因素中,教育、性别和年龄的作用最大,流出的时间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却相对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16.
高春燕 《南方人口》2007,22(1):30-36
本文基于五城市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首先通过对五城市流动人口聚居社区流动人口与社区城市户籍居民的对比分析,考察城市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状况;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相关公共政策和社区服务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对当前生育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大潮形成了社会变革与城乡变迁中最令人瞩目的人口现象,但是在生育率研究方面,人口流动的影响到底如何仍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样本数据,对流动人口进行了识别,并通过计算和比较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生育率水平与孩次和年龄模式方面以及户籍性质方面的差别,表明人口流动极为显著地降低了农业户籍人口的生育水平,并进而在全国层面产生了降低生育率的显著影响。因此,流动人口不仅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贡献,而且还在降低生育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破除流动人口就是超生游击队的陈旧观念,并认识到人口流动实际上是生育率降低的有力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皓 《南方人口》2001,16(2):43-47
本文分析了我国几个大城市流动儿童少年的就学状况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政策演变过程 ,并提出了对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几点思考与意见。  相似文献   

19.
李若建 《南方人口》2003,18(4):6-12
论文根据外来人口的基本特征,提出这一人口群体在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及这些问题对计划生育工作可能的影响,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对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足够的准备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航空 《南方人口》2012,27(2):44-50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人口中既存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悖离的一面又有一致的一面,在4个维度上均有所表现,在时间、间隔和性别上二者更多的表现为悖离,在数量上更多的表现为一致。研究还发现,年龄、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角色、已有孩子的性别结构等对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悖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