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南方民俗的影响,外国商标谐音译法逐步成为一种“时髦”。该翻译方法的合理性在于,它不仅具备一般音译法之运用普遍和选字随义等性质,更符合商品广告须迎合大众审美心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洪堡特语词内部形式的语言学理论可解释音译外来词现象及其理据成因.音译外来词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体现语言的内在智力因素和译者的精神特质,音译外来词的译介活动是建立在体验之上的,是译者的认知与现实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音译词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语言的最基本方法,音译词中渗透着诸多的文化因素。汉语音译外来词,需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角度去进行分析,取字用词需考虑到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传统。要正确音译外来词,译者须深谙汉语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否则就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偏误。本文通过对音译词进行文化透视,分析了汉语音译词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实例从六个方面对中国英语对外传播中的音译进行阐述。分析了译者音译时应全面权衡的各种语言文化因素、原文语义内容、译文文体风格、语用情景上下文、语用效果和译语读者接受等。旨在说明音译作为“原汁原味”的简练的词化形式在突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争取中国英语的话语权利、丰富英语语言、满足译语读者的求异心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出在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音译对译者而言已不再是零散孤立的、被动消极无奈的机械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一种有系统、有目的、积极主动有效的创造性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5.
国名通常都采用音译的办法,这是因为在语言中,地名的符号性很强,名称与事物之间的理据性较弱,而名称的语言指称作用较大。外国国名汉译时多采用音译,或半音译半意译,全意译的国名为数不多。但音译国名无法反映出国名本身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还有海峡两岸译法不同或所译名称不准、不雅等问题。研究国名的内涵及其翻译方法,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外国人名、地名音译使用汉语多音字带来的阅读和称说障碍为例,说明以文字为媒介进行音译不仅要考虑两种语言单位转换的准确性,还要顾及翻译结果进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后在应用层面上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音译中克服多音字参与造成的障碍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大量外来词汇在汉语中"登堂入室",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多姿多彩.为了尽量保持这些外来词的原貌,我们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我们拟从语用的视角讨论外来词的音译特点及发展趋势直接使用、音译与意译逐渐融合、以及音译词翻译逐渐"人性化"等.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英译借词的音译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自给自足”。借词的产生是语言交流的结果 ,借词引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代汉语的借词却存在着一种排斥音译转写 ,而乐于接受部分音译或全意译的倾向。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同时 ,音译转写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做名词的fan有两个:fan①,扇子、风扇、扇状物;fan③,对某事物之狂热者,迷。"粉丝"是fan③复数形式的音译词,最早来源于台湾的媒体。主要做名词,也可做动词。"粉丝"是个统称,某个人或某类事物"粉丝"的命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音译,包括"X粉、X丝、X饭"等;(2)意译,如"X迷";(3)谐音,如栗子(刘力扬的粉丝);(1)、(2)也常常使用谐音,如盒(何)饭、玉米(宇迷)。最近出现的"扇子"一词,也是一个统称,来自英文的fan①,复数形式也可音译为"粉丝",有"粉丝"做纽带,进一步获得了"迷"的意义。重形式轻内容,重谐音轻语义,是目前"粉丝"命名最突出的特点,这也是网络语言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商标词翻译中,音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特别是商家的青睐.文章分析了音译产生的原因,指出由于语言、文化及社会性差异,直接意译有时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英语人名翻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人名的翻译在遵从名从主人、标准汉音及约定俗成三个原则外 ,在许多场合还应作一些变通处理 ,如采纳音译法、音译加注法、释义法等 ,使人名的真实内涵得到体现 ,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阅读原文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 ,指出音译法有其内在的规定性 ,汉语词汇音译应有一定的限度和标准 ,既要体现源语的民族性 ,又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和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3.
略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在各个民族语言中都有 ,汉语自然也不例外。但是 ,大量存在于汉语中的外来词 ,我们已经觉察不出它们是外来词 ,这主要是汉语对外来词汉化作用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外来词的传入方式 :纯音译、意译、音义兼译 ,以及汉语对其从语音上、表意上、构词法上、语法上的汉化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语对外来词的汉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相似文献   

15.
直译作为中国翻译界一个特有的名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但是却很少有人对其涵义进行深究。中国人所说的直译和西方人所谓的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是一回事,把直译简单地等同于literal translation无异于以辞害意,既不利于对直译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利于中国译论的对外传播。有人将其等同于字字对译而彻底加以否定;有人将其奉为至高的原则,并与意译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水火不能相容。这些观点往往只集中于直译的某个侧面,见木不见林,未免失之偏颇。直译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应与意译交相为用,方能产生好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佛教经典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先后采用过格义、拟配及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其中音译方法出现较早,同时持续时间也较长。本文以玄奘的译作为例,重新解读玄奘提出的“五不翻”理论并分析其时代背景,验证玄奘在译作中是如何遵循或违背“五不翻”理论,以及探讨“五不翻”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文人名及其他专名在外译时 ,由于主客语拼音系统上的差异 ,常会产生音译方面的矛盾。又由于汉语本身因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拼音系统 ,而产生表音系统方面的矛盾 ,更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怎么处理这些矛盾 ?如何为汉语拼音正音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欠额翻译和某些译法众说纷纭的现象提出音译的必要性。通过音译词的语义涵盖量、国外词典、因特网信息、历史溯源和翻译的现代理据证明音译的可行性,同时剖析了译者少用音译的原因。最后文章界定音译范畴,并提出音译的操作技巧:拼音规范、优化选词、借词发挥、以及音意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