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吴宓与梁实秋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最显赫的两位传人。从吴宓到梁实秋,我们看到的是新人文主义理想如何自然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学理想的过程。在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中西融合的理想,这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扎根于中国现代文化、寻找到来自于中国文化内部支持的基本方式。但是,我们同样也有必要正视像吴宓、梁实秋这样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现实尴尬,这种尴尬既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  相似文献   

2.
<正>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化人中是个独特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梁实秋的研究成果丰赡斑斓,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对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人性论的阐释,对梁实秋散文艺术创作特色的论述,以及对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文人的文艺论战等评述,其中不乏相当极有价值之作,但是不能说对梁实秋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这其中还有相当空间可挖掘。譬如研究者对梁实秋人文主义的梳理多局限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而对给予梁实秋极大影响的中国儒、释、道思想,古希腊精神,以及斯多亚派哲学,或者谈及不多或者避之不谈,这显然是一种缺撼。对梁实秋人性论的阐释,研究者也以白璧德人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染实秋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其他作家 ,所以在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是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而这一批评观的来源则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思想和文明境界 ,为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梁实秋归结为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徐志摩后期美学思想也像梁实秋、闻一多一样,有着从浪漫主义转到“多少近于古典主义的立场”,这主要表现在《新月的态度》、《秋》、《猛虎集·序》等文章上,但学界对此尚未有过论析。其转变的原因是,自1926年起,徐志摩像闻一多一样受到梁实秋所宣扬的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其古典主义倾向着重在艺术的理性节制、标准的规范、常态的人性等,即总体上在艺术的“健康”与“尊严”的审美追求中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白璧德思想学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一度因学界的片面误读而渐趋消退、遮蔽、沉寂以致被边缘化而难觅其影响的踪迹,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事实上,从梁实秋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来重新探讨白璧德的文艺批评理论,从而把握白璧德与新月派批评家梁实秋等人内在偶合的思想内涵,一方面旨意于对白璧德这位大师的文艺理论批评思想在中国20世纪文学界的影响将隐含着赫然的价值意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系统地勾勒、揭示和凸显出梁实秋思想理论学说与白璧德学术理路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6.
受白璧德文学创作观的影响,梁实秋的文学创作从起初的浪漫主义转向后来的古典主义,而他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及批评框架,甚至某些批评方式基本也都源自白璧德,二者存在着一种理论联系。但白璧德对梁实秋的影响,并不是一套现存理论对一个空虚头脑的单向灌输,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契合。同样,新人文主义从美国移植到中国,也不是简单的时空变迁,而是一种"古今之争"的语境转换,其中蕴含着当时一批知识分子沟通中西进行文化选择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作家,林语堂、梁实秋虽就读过哈佛大学,听过白璧德的课,但他们不属于"学衡派"成员。作为基督徒的林语堂,无法接受白璧德的那种具有基督教神学色彩和崇尚文化古典主义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对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接受,到对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童心说的吸纳,进而在"公安派"那里找到推崇"性灵"的文心,最终达成他幽默的文学语言呈现。梁实秋是胡适的弟子、朋友,也是吴宓的弟子、朋友。因此他的双重身份十分明显: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以模仿、道德、理性、判断为关键词,建构了比较丰富系统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其理论资源直接来源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也取自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约翰逊等。他广泛汲取了西方古典主义思想,并注重与本土文化传统的衔接整合。其文学观有效地介入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欧文·白璧德构建的新人文主义文艺观,与孔子的文艺思想高度契合。他们都主张文艺有益于个体的自我完善,白璧德倡导美国现代大学应该将学习、研究优秀文学艺术特别是上乘的古典文学作为提高人性修养的重要途径,孔子认为优秀的诗歌、音乐可以促使人成为理想中的仁德君子;他们都推崇节制均衡之美,白璧德认为想象接受理性的制约才能促进文艺活动的均衡发展,孔子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阐发等文艺思想呈现出节制、均衡的特点。这种契合在丰富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文艺观、助益梁实秋文艺思想的建立、为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启示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闲暇”的解读可以发现,白璧德的闲暇观与其人文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在白璧德看来,闲暇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休息,沉思性的闲暇有助于人的完善.白璧德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闲暇观对于现代学者的自我认识及其学术生涯和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璧德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人文主义思想家,一生致力于对其所生活的年代(1865—1933)的美国社会甚至整个西方的批判,倡导一种具有中庸品德的人文主义精神。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深受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影响,基于这一方面展开白璧德与中国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从而返观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人文主义在产生背景、倡导主张等方面与五四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中国推介新人文主义难度很大.以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和梁实秋,在推介新人文主义时因采取不同的策略,推介结果也有很大不同.学衡派基于"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目的采取了直接推介的方式,加剧了学衡派与新文化知识分子们的对立,导致白璧德及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形象被"妖魔化".梁实秋吸取了学衡派推介失败的教训,巧妙地采取了间接推介的策略,虽然未能使新人文主义在中国引起广泛影响,但取得了比学衡派更好的推介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人文主义思潮包括直接继承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学衡派和梁实秋的文化运作,以及未受白璧德影响但在精神上与之契合的观念运作,主要出白干新人文主义先驱者辜鸿铭和各个世代的新儒家.这一思潮偏向于对文学资源的片面开发,思潮的运作者对新人文主义的服膺与契合意向往往侧重于文学写作、文学批评或文学研究文本.新儒学家们在尊崇传统文化和揭示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的意义上言说中国文学史现象,其文字属于文学的学术本体的写作结果,辜鸿铭以及学衡派文人通过文学视角进行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文明批评,其新之于文学领域的基本建树主要体现在批评本体意义上.  相似文献   

14.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非常契合,这种契合引起了学衡派群体的共鸣。新人文主义思想促使学衡派用世界视阈进一步体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也使得学衡派具有了新文化阵营所缺乏的经典意识。学衡派与新文化阵营间的对抗与参差对话,是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念的中国阐释和范式转换,也是一种“跨语际实践”。他们经由白璧德所架起的与西方古典文化沟通的桥梁,在维护自身文化、文学理念的同时,对西方古典主义的文化资产进行了较为全面性的引进与探索。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的诸多散文显示出他对禅宗思想的兴趣。本文从分析梁实秋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型文人的文化构成以及自由主义文人的立场入手,探讨了中国禅宗籍以影响梁实秋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禅宗思想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18年,吴宓在梅光迪的介绍下,师从白璧德先生并终身服膺其"新人文主义"的思想,绝非一种历史的偶然。考论吴宓早年对文学的极大兴趣,与报业的渊源及其办报的初步实践,在"新关学"的影响下形成的道德自律,以及清华7年对西方人文传统的倾向性接受等,初步构成了他的知识框架,呈现出好德内省、新旧兼蓄、中西会通的思想取向。这些不仅是吴宓游美期间(1917—1921)接受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种子因",而且也为此后吴宓及其同仁创办《学衡》杂志埋下了伏笔。从这个意义上看,吴宓游美之前的知识结构可视为"学衡派"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是欧文·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白璧德针对"人性"做了系统的阐述,他基于"一"与"多"的关系哲学提出了"适度平衡"的完美人性标准,并提出通过"内在制约"与"道德想象"两条途径来引导人们不断地向古典道德典范学习,实现自我完善,成为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并提出"人性善恶二元说"与"人天生好学"的思想分别作为两条途径得以实现的基础。白璧德的"人性论"也有诸多不足,但其仍有当代人借鉴和学习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衡派延续到新月派,1922~1933年中国文坛存在着一股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作为学衡派中坚人物的吴宓,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其文化立场,提出文学是人生的表现的本质定性,坚持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判断,以及确立创作的摹仿说、幻境说和格律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规律、标准、理性等原则,构建了一套独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合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吴宓笃信孔儒道统,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维护儒学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二、关中儒学传统的影响;三、白璧德等人“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中国史学走上了“科学化”的行程,但从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学衡》派对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以及40年代《思想与时代》杂志对新人文主义的传播,在中、西人文主义思潮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史学界力图矫正“科学化”之弊端,从“科学”与“人文”兼重的史学观,到逐渐萌生出“科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提倡义理与考据并重、科学“实证”与人文“虚会”方法结合、主体与客体交融互渗、知识追求与价值意义兼顾的治史新趋向,使中国史学走上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新史学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