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表面看来是在论述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实则在这种论述中表达了马克思本人对哲学的一种理解,这是通过自我意识、反思、原子的运动、感性等范畴表现出来的,本文主要厘清了哲学上的反思性思维与科学上的对象性思维的差异,并从中廓清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的核心反思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提出的"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这一重要命题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哲学研究的对象、着力点、思维方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这一命题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哲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正如从古希腊哲学中可以找到原来西方一切思想发展的萌芽和胚胎一样,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找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1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说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 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这并非过誉之词。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对古希腊原子论所进行的研究就是一例。他在大学毕业时撰写的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在科学、哲学上所具有的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古希腊原子论创始人是留基伯,德谟克利特继承了他的学说,作了相当完整的阐述。此后,伊壁鸠鲁又推进了德谟克利特的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不少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伊壁鸠鲁采取了一种粗暴的态度。他们将他看成是德谟克利特的剽窃者和败坏者。在中世纪教会和神父那里,伊壁鸠鲁更成了无神论的同义语,绝  相似文献   

5.
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中,马克思在比照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二人时间观异同的过程中建构了“感性时间”理论体系。对于被本质世界排斥的“时间”范畴,德谟克利特将时间归置到与世界不相关的主体自我意识领域;伊壁鸠鲁将时间拉回到现象领域,强调时间是现象的绝对形式。马克思则将时间引向现实人的感性实践领域,强调时间和人的感性都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反映,时间概念同时具备真实的现实基础和逻辑形式,这不仅克服了德谟克利特把感性时间看作主观假象而导致的怀疑主义,同时也避免了伊壁鸠鲁轻视实证知识而产生的空虚道德主义。感性时间观关涉人的感性生活和人的现实自由,这也折射出马克思哲学相对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能忽略人的解放这一根本性的维度。人的解放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题,而且也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第一次集中地表达了其深刻的哲学思维及其潜在的思想倾向,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赞扬了伊壁鸠鲁哲学对自我意识原则的贯彻和对宗教的批判,并暗含了马克思本人对自然界客观性的考察,而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命题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了哲学的实践性。从这四个层面进行考察,人的解放维度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对比来阐发自我意识哲学,在阐述过程中,马克思表达了对待“自我意识”哲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对自我意识哲学所包含的激进主义、理想主义高度赞赏,另一方面对其不能抓住现实表示不满,这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阐明自己的自由观即自由是自己规定自己,这主要是通过自由与自我意识、原子的偏斜运动、定在、矛盾等的关系中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借助对于伊壁鸠鲁哲学的分析,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哲学视野,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自我意识概念中。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赋予自我意识概念以不同于黑格尔以及布鲁诺.鲍威尔的双重内涵,进而展示出其独特的意义论内蕴:由绝对否定性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自身的显现方式,由赋形意义上的形式所规定的自我意识决定了作为定在和质料的存在的显现,而现象界或自然的显现方式则决定于作为现象界的绝对形式的时间所规定的感性的自我意识,最后,自我意识间的关系是自由的显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1837年夏,在柏林大学求学的马克思投身于黑格尔哲学的怀抱,参加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博士俱乐部。从那时起,他结合进步思想界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博士俱乐部内部对现实问题的讨论,系统地研究并精通了黑格尔哲学。1841年3月,他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青年黑格尔派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博士论文》的马克思,就世界观而言,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一个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我们研究《博土论文》,就是要如实地了解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状况,他对青年黑格尔派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这些贡献对他以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以英雄主义的姿态站在黑格尔的肩膀之上,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剥掉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形而上学的外衣,向世界宣告了他的伦理激情,彰显了其对自由的渴望,并提出了实现自由哲学的道路,即"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虽然此时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还存在重大缺陷,但这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萌芽、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13.
1831年3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自然哲学的差别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同年4月15日,耶拿大学在他缺席的情况下授予他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第一部完整的、公开出版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所持的观点虽然还是黑格尔主义的,但所强调的重点却影响着马克思后来哲学观点的发展。马克思这篇著作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对哲学本质的看法,他特别地研究了哲学同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精神的发展是在既与世界对立、又与世界同一的情况下实现的。在原初的状态中,精神是与世界协调一致的,但是,由于精神本身的收缩和扩展,由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博士论文通过研究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指出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的必然性及其界限,并为以后的哲学开辟道路.哲学的出路就在于扬弃自我意识哲学,依据时代精神提供的本质,通过理论批判推动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因此马克思本初的体系原则,既不是黑格尔哲学的原则,也不是黑格尔派哲学的自我意识哲学,而是以自我意识哲学为主导、扬弃吸收上述思想的新的启蒙主义哲学原则.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则是自我意识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臧否,开展了哲学征服宗教的政治自由诉求之研究.马克思高度肯定伊壁鸠鲁之异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偏斜说,以原子偏斜来暗喻具有自由意志与自我意识的政治人.原子偏斜运动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偏离封建专制统治秩序而自由的必然性规定,这种偏斜是因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而以偶然性形式生发而来.原子偏斜的后果就是原子的碰撞与排斥运动,由此带来一个公正的、代表契约和友谊的、全新的自由秩序.原子偏斜的政治自由意蕴探析,是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种重要解读进路.  相似文献   

16.
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从本体论视角判明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两人在认识论上的分野,目的在于澄明感性与理性并非决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的,二者统一于人之思维结构中。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原子论中原子自我意识的解构逻辑和存在方式,马克思以自然现象来反观人的认识能力和生存样态,并借此阐释历久弥新的哲学课题:认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中所内蕴的启迪对于当下人们认识事物、认识自我、处理此在矛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在褪却浪漫主义的光芒之后,实现了其哲学的现实转向,这为马克思政治理论作为一种实践中的反讽哲学提供了思想基础。本文从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寻找现实支撑点以及其博士论文与笔记中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研究两方面出发,论述了马克思如何为浪漫主义的形式反讽应用于实践找到了可行的理由与现实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与对马克思其他经典著作的研究相比,有关他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当前学术界围绕博士论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期的思想倾向;第二,有关博士论文对伊壁鸠鲁哲学和德谟克利特哲学的探讨;第三,博士论文中体现的自我意识哲学;第四,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学思想;第五,关于宗教批判;第六,博士论文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第七,博士论文初现的辩证法思想;第八,本体论解读。这些学术成果丰富了有关马克思思想的认知,填补了部分学术空白,但也存在着偏重微观研究、宏观考察欠缺等不足。  相似文献   

19.
学界普遍认为,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停留在自我意识哲学的唯心主义立场。重温开启哲学道路的著作《博士论文》,马克思展开对“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内在矛盾的本质规定性的讨论,不仅克服了一切必然性和神性超验原则的“奴役”,更实际地表现出与旧哲学驻足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把以往囿于种种“存在者”探寻本原的本体论哲学回归“作为存在的存在”本身,同时,在对人与世界辩证关系的阐释中,展现出与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思维方式相一致的对象性活动原理。基于此,可以判断《博士论文》正是马克思发动“新唯物主义”哲学变革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20.
传统哲学认为,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这既不符合逻辑又不符合事实。古希腊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伊壁鸠鲁能动的唯物主义哲学才是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批判旧思想家、创立新理论最有力的武器。理解《博士论文》将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获得革命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