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个世界可分为两大系统 ,即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 ,双方互动、嬗变 ,各自受着对方的扰动 ,不断产生熵值又不断形成负熵 ,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如何从系统整体角度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然的作用 ,必须要避免三种思维方式 :单向思维、强势思维和短期思维 ;要树立两种科学思维方式 :整体开放思维方式和逆向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方式即“整体———部分”的思维方式 ,强调为了整体功能要抑制人类系统中某些个体功能的发挥 ,促使人类从根深蒂固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 ,提升到在与整个世界全面协调中生存与发展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人本生态观的视野中,人类是在与自然、社会、精神这三大生存环境的相互联系、和谐统一中得以生息发展的。然而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精神的严重疏离却使人类一步步滑向生存的边缘。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对自己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生存理念和所奉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慎重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论节约、消费和浪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正确认识节约、消费、浪费及其相互关系.节约是人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消费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与外部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实现生存、享受、发展的过程.浪费是指人们脱离自身的实际需要、对稀缺性资源效用的滥用或废弃.节约有利于增加和扩大消费,浪费则必然影响消费,因此,人类必须永远节约.  相似文献   

4.
需要与合理性问题作为价值哲学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当今学界争论较为激烈的课题.今天,它们已成为进一步深化价值论研究所不可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与合理性问题的共同症结在于人们对需要的实质及合理性之理性理解的分歧.从实践观念的思维方式看,需要实质上是人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具体而言即一定的主体为自身生存发展而与一定客体处于矛盾对立关系中的能动统一趋向.合理性之理性作为人们现实生活指导,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有认知、实践、评价等方面的内含.综合考察二者,我们便发现价值哲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合理需要问题的凸现.  相似文献   

5.
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观点分歧很大,可谓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生存论的根基,就在于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结.而这种内在联结的始源不是别的,正在于"自然界和人的通过自身的存在".人"通过自身的存在",是指人是在实践中自我筹划、自我生成的;自然界的"通过自身的存在",是指实践中生成的感性自然.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部活动即实践基础上的关系,亦即对象性关系,人对自然的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等,都只能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6.
信仰与工程     
信仰与工程都是人之为人的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前者是人观念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和生存态度;后者则是人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现实地表达着人的认知理性、实践能力、生存需要、审美情趣等人文精神。由于任何工程都是合目的性的主体尺度与合规律性的客体尺度的统一,所以,信仰作为人的精神、社会文化维度直接构成工程文化的重要内容,影响、关涉现实的工程运行,从具体的工程目的到方案设计,从功能到审美,从内容到形式,工程的实现总是或多或少地表达着人们的信仰成分。没有人类对改变自在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的属人自然之能力的信仰所形成的工程意志,也就没有表达、确证和提升着人的类本性的工程。甚至可以说,工程是表达着信仰的工程,信仰更多地是对人的自为本性———类本性所决定的工程能力与价值取向的信仰。这不仅体现在作为满足信仰的工程、中国建筑工程中的风水观上,而且反映在西方上帝创世的信仰所表达的作为“天命”的工程中。  相似文献   

7.
一、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述生态哲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生态伦理是生态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延伸和拓展,试图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上研究和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把道德这一调整人与人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延伸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以全新的生态哲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和实践活动。使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即既要重视人…  相似文献   

8.
人不仅因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从而使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而且就人的自然本性来说,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和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的。人的生命结构的非专门化,造成了人的生命功能的欠缺──本能的缺乏。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这一弱点,使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了最低点,这就决定了人这种特殊物种要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超越生物的(生命的)生存方式,在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生存与进化。这种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即实践的方式、生产劳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历了由自然生存到技术生存两个阶段.自然生存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自然能力,技术生存主要依靠技术和技术物.现代技术生存蕴含技术物与自然物、技术物与人两大矛盾,引发了生态危机和人性危机,解决之道在于走新技术生存之路.新技术生存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技术的"新",二是技术观念的"新",三是生存方式的"新".它是技术生存因素与自然生存因素的优化和平衡.在具体实践中应遵循真理与价值有机统一原则、生态协调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0.
教育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新世纪教育具有四个总体特点 ,即新世纪教育是大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创造教育。它突破了陈旧的教育观念 ,在空间上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 ;在时间上扩展至人的一生 ,注重个性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这种全新的教育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 ,培养人们良好的生存能力 ,形成对自然、社会、人自身及相互关系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开创出和谐、有序的生存环境 ,从而造就出一个全新的人类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从自然的概念、研究自然的方法、自然的发展机制等几个方面对黑格尔自然哲学进行分析.黑格尔自然概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自然是自我异化(物化)着的精神;自然是以必然性(和偶然)表现的自由;自然是以因果作用而表现出的合目的之物(有机体).黑格尔把握自然的方法是“发展的方法”.它不是建立在主客二分前提下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也不是直观的方法,而是一种让理念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创造对立的规定,并在这些规定中确立自身的方法,即理念自身显现的方法.自然的发展表现为由外在关系到内在关系、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机制;文章最后指出,智慧具有形而上学、自然或宇宙蓝图和具体学科等三个层次,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只有在这三个层次上多角度评价,才能真实地确定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前所未有,经济果实无比丰厚。然而,人们在享受自己创造的充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并没有感觉到生活得日渐美好和幸福。比如,竞争的残酷、工作的压力、精神的迷惘等等。是什么让我们在充分享用物质财富所带来的愉悦时,却倍感生存的艰辛和浮躁?根源不在别处,就在于人自身,在于人自身的修养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具体说就是人们的道德水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责任意识等人文素养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大庆这块热土上,在实现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上,要提升市民的人文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科学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文化概念的含义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在英文中是“。。ulture”,原意是耕作,通过耕种土地获得更多的食物,即对自然存在物施以作用,改变其原有的存在方式,同时形成自己特有的生存方式,这是文化的最初含义,也是文化含义最本质的方面。在文化最初的含义中包含着人类主动作用于自然界和自身脱离自然的存在状态这两个方面。人类对自然存在物施加作用的深度、广度、强度越大,就有越来越多的自然存在物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变成人类的生产、生活资料,人类也就越远离自然的生存方式,逐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世界——文…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即进行经济活动.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经历了严重的挫折与教训之后,逐渐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为当代人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的人类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的价值。本文即探讨教育的这种人类学价值。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生存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延续的自然基础。在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为了生存都要适应环境,发展那些有助于他们利用对其有利环境的行为方式——寻得食物和供养、避免危险;同时,为使他们的种群生存下去,自身还要繁衍。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的亿万年中,这  相似文献   

16.
王茜 《学术论坛》2015,(2):96-101
“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对人的生存世界的描绘,它既是先验本体论层面上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存在结构,又同时指向实存维度中具体的历史文化世界。文学作为生活世界的显现,开启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层面的现实世界相平行的时空。文学中描绘的自然事物隶属于作品所展现的生活世界,与现实中的自然事物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指涉关系,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中作为文化反思建构整体的“自然”也有不同的意涵。生态批评的任务就在于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生活世界,进而理解自然事物在不同生活世界中的不同存在方式,从而超越物理学和生物学意义上的现代自然观,探寻人与自然发生存在关联的多重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家所推崇的自然法,到近代霍布斯、洛克等人演绎的自然权利,再到当代环境伦理学家所推崇的自然的权利,人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古代、近代,人们借"自然"之名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现代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赋予自然以权利,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人权的扩展.尽管各个时期没有哪一种有关权利的理论能够得到严密的科学论证,但这不但不影响它们的实际价值,而且还体现人类观念的革新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关于理论及其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什么是理论?理论不仅是解释对象的概念系统,而且是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概念系统。具体地说,理论在观念上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样想和不怎样想,即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理论又在实践上规范着人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样做和不怎样做,即规范着人们的实践内容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理论是理性的人类的存在方式,理论的发展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夏涛  吕银枫 《兰州学刊》2003,(4):65-66,88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哲学主张天人合一,提出自然无为的总原则,并按此原则提供了具体的要求,对于现代人类正确认识自己、化解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及对于当今的生态伦理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是实践转向.长期以来,人们对实践的通常解释往往侧重于强调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忽视其在科技领域中的表现;对从实践观的高度反思当代科学及其哲学意义充满信心,对从科学实践角度厘清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关注不够.马克思科学观对实践性的贯彻,具体展现为自然哲学上的"实践的人化自然现",科学观上的实践生存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科学实践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科学的社会与文化研究方面.在路径上,马克思主义对科学领域有着持久的影响;在学科上,相关学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在目的上,尽管二者的切入点存在差异,但试图揭示科学的或明或隐的"社会结构"意向具有同一性;在贯穿辩证法方面,当代科学实践哲学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贴近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