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 由诸丞亮、刘淑贤、田淑娟编著的《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已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关于本书的宗旨,作者在《代序》中说:“《现代汉语词典》从1959年底完成初稿,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反映这一社会变革的新概念已经并正在大量涌现,因而表达这些概念的新词、新语和新义,也必然随之而在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规模的限制,《现代汉语词典》还漏收漏立了一些词目和义项.我们编写这部《现代汉  相似文献   

2.
黄华新  刘星 《浙江社会科学》2015,(4):110-114,159
混杂隐喻是备受争议的语言现象。本文基于现代汉语包含"人生"隐喻的语料,考察了混杂隐喻在现代汉语隐喻语言中存在的普遍性,并在接入语义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喻体词汇概念所接入的认知模式在始源域层面和目标域层面的语义冲突和统一,阐释了混杂隐喻"混而不杂"的语义连贯机制,指出混杂隐喻的语义"混杂"仅表现在基本认知模式层面,次级认知模式间的统一是混杂隐喻获得语义连贯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3.
迫击炮是近代以来输入我国的兵器,其词源及命名理据国人往往不甚了了。论其来源,几种常见的外来词词典如《汉语外来词词典》、《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等都没有说明;论其命名理据,大体有三种说法:《辞海》(第六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均称其早期均为迫击发火,故称迫击炮;民国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  相似文献   

4.
李昌文 《东岳论丛》2011,32(10):96-100
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空间模式表现出强大的阐释力,它不但可以解释常规隐喻,而且为分析新义、新词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易传》提供的语料,尝试从概念整合理论视野分析新词、新义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上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新义,形成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语词。以《齐民要术》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新词新义进行考察,可见到这一时期产生的新词新义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探讨这些双音节词在汉语史中的承传情况。  相似文献   

6.
运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语言学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第4版和第5版中单音节动词的义项变化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对涉及义项的增加、义项的删除和义项的分合变化情况做了具体分析。其中,义项的增加在单音节动词的义项变化中所占比重最大,而外部客观事物的变化、人类自身的认知变化以及语言学内部词典学理论的指导是推动义项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文静 《理论界》2012,(2):131-133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中"前"和"后"的义项及其所附词条为考察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隐喻的理论,对"前"、"后"的空间隐喻线索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尝试给予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语言中大量的时间隐喻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好证明。汉语和英语孕育在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下,但相似的时间概念隐喻反映出人类相同的认知方式。通过对张培基的英译本《匆匆》与汉语原作进行对比研究,得知汉语和英语使用者在思维方面存在跨文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互训和义界在现代汉语释词中的应用,以二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皆简称《现汉》)中的使用情况为例,具体说明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基于义训的互训和义界在现代的发展应用情况,以期能够对汉语释词的方法向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采访近世之事”的著作,《搜神记》(二十卷本)中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晋代当时很多的常用语汇,为后世研究魏晋词汇面貌提供了材料;书中大量的新词新义,既可补充现有辞书的不足,又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真实面貌。这些都说明《搜神记》在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具有很大的语料价值,我们在研究汉语词汇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时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流行短语的隐喻性语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最常见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通过隐喻将人类某一领域的经验挪用来表现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创造一个新的概念。当代汉语中的许多流行短语都是通过隐喻构词而产生的,隐喻化是产生新词新义的有效机制。隐喻具有矛盾性、模糊性和程度性等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和流行短语的语义泛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应用概念隐喻解释认知、了解世界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英语和汉语两方面对"成功"这一概念进行了认知语言学分析,揭示其普遍性的特征,对了解我国文化,发现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行业语的转化和新词的认知理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业语的转化究竟包含哪些关键问题?行业语作为新词的认知理据又该如何解读?本文通过探讨汉语旧词新义能否算新词、新词的词义架构、行业语的转化轨迹、行业语转化的动因等问题,指出:认知理论的“转喻”与“典型范畴”理论,对行业语转化的认识大有帮助;肯定行业语转化是构成新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汉译佛经在近年来颇受汉语词汇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佛经文献中出现的新词,它们对同时期中土文献的词汇系统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汉语史以及辞书的编纂都具有重大意义。《汉语大词典》是目前中国最权威的大型辞书,但它对东汉时期的佛经语料关注较少。以支谶佛经为中心,探讨《汉语大词典》(下文简称《大词典》)中未收录的新词,以期进一步完善东汉时期的词汇系统。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研究从单纯的修辞学层面提升到概念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但当前多数隐喻研究仅限于语言隐喻,其他模态,如手势、表情、图画、音乐等非语言隐喻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研究理论为指导,以《易经的奥秘》为例,尝试探讨了电视学术讲坛类节目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多模态编码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汉语动植物名词指人现象是"人是动物"和"人是植物"两个概念隐喻在汉语中的反映。至于什么样的动植物名词能够用来指人,明显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汉语指人的动植物名词的意义主要通过提取式、融合式和限制式三种语义突显方式来体现。  相似文献   

17.
杨振兰 《文史哲》2007,(4):141-146
新时期汉语新词新义项的形成出现了由既有词派生和新词派生两种并存的情形,并进而形成了旧词多义和新词多义两种多义现象。新义衍生的主要模式引申和比喻在两种多义词中呈现出不平衡性,显示出新时期新义产生的某种特点和规律。有必要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对该种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的原因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8.
刁生虎 《兰州学刊》2012,(2):134-138
庄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隐喻学家,由其主创的《庄子》一书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隐喻现象。借鉴现代修辞学理论,根据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效果、结构以及认知特性等标准,可以把《庄子》中的隐喻现象初步划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发现相似性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语词型隐喻与篇章型隐喻等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同仇乱忾"解释为,"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P1366在"敌忾"条中将"敌忾"解释为"抵抗所愤恨的敌人","敌"释为"抵抗",举例是"同仇敌忾"(P292).  相似文献   

20.
明宏 《理论界》2008,(10):138-139
传统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没有联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关于隐喻的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词义拓展现象,提出多义现象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是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