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撒尔嗬”是土家族源远流长古老独特至今仍在流传盛行的丧葬祭祀歌舞仪式。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撒尔嗬”是汉语音译,又译“散忧儿嗬、“三友儿嗬”等,音意兼译为“跳撒尔嗬”,意译为“跳丧鼓、“打丧鼓”、“闹灵歌”等。形式上有坐丧(文丧)、跳丧(武丧)、绕棺(转丧)等。现在主要分布在湖北清江流域的长阳、巴东、五峰、鹤峰、建始、恩施等土家族聚居区,在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土家族聚居区也有程度和形式不等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鄂西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中,流传着一种独具特色、以欢乐的歌舞悼念死者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土家人俗称它为“跳丧儿嗬”。 一、跳丧儿嗬的基本形式 跳丧儿嗬广泛流传在古代巴人发祥之地的清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尤以鄂西的巴东、长阳境内最为古老原始,在这里的民间最为普及。  相似文献   

3.
巴入乐舞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跳丧鼓”,是有着巨大艺术魅力的民间舞蹈,那高亢的歌声,深沉的鼓点,粗犷的舞姿,能久久恼人不寐。考其源流,笔者认为跳丧鼓是一种原始社会巫歌巫舞的遗风,亦体现了巴楚文化的交融,是由古代巴人乐舞发展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4.
在湖北省巴东、建始、恩施、鹤峰、长阳和五峰等县的清江流域土家族聚居地区,有一种独特的丧俗:老人病故后,乡邻们在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他们称之为“跳丧”、“亡”、“闹丧”、“闹灵”、“闹夜”。  相似文献   

5.
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跳丧"又称"打丧鼓"、"跳撒尔嗬",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土家"跳丧"与巴楚文化、与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土家族先祖巴人威武强劲的军阵战舞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巴东野三关一带,可见土家族的“跳丧鼓”,这种民族民间的舞蹈魅力,使人仿佛置身于几千年前的古代,不仅当时为之激动,时至今日,其高亢的歌声,深沉的鼓点,粗犷的舞姿,还恼人不寐。 考其源流,笔者认为跳丧鼓是一种原始社会舞蹈的遗风,同时具有奴隶社会巫歌巫舞的色彩,亦体现了秦末汉初巴人和楚人文化的交融,是古代巴人舞蹈的余火在燃烧。  相似文献   

7.
一、椎牛——苗族祖先崇拜的核心符导苗族丧仪中的椎牛之俗,已有见于出土的汉代铜鼓。文字记载最早则见于南宋朱辅的《溪蛮丛笑》。历代史志记载更详:“八寨……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铜鼓,名曰闹尸”。“花苗在贵阳、大定、遵义所属,……丧,则屠牛召戚”。②“丧则  相似文献   

8.
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阳巴山舞是由土家族民间传统的“跳丧鼓”改造创新而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应。本文通过对巴山舞传承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长阳巴山舞的深层开发。  相似文献   

9.
恩施巴东跳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的一种隆重的葬礼仪式,它的独特之处就是在丧礼的过程中没有悲怆号哭的场景,却又在灵柩前动人歌舞向亡人歌唱出热烈的生命之情。这种对面对死亡发出生命礼赞的情感充分张扬了土家族显著的民族个性。通过对巴东地区跳丧鼓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入追索和研究,目的就是探究这个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在了解巴东跳丧鼓的演绎风格及艺术特征的同时,从中还要找到我们极为欣赏和感叹的人文精神,继而为之感叹这个民族豁达乐观的心胸,对生命的礼赞和颂歌,对曲折命运的倔强与坚强。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彭泽归隐原因之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在彭泽任上未等到“一稔之熟”,而敛裳宵逝的原因 ,陶氏本人言为“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萧统言为“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学术界各执一说。笔者认为 :这两者原因都有。陶氏奔丧在前 ,挂冠在后。程氏妹病逝 ,已使本来就“眷然有归与之情”的渊明再也无意恋战官场 ,但服丧期间 ,为他鄙视的督邮驾临 ,衙吏促其更衣束带 ,恼怒之下 ,道出 :“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其所以陶氏以妹丧为由 ,因为这里最站得住、最堂皇的理由。“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也可看出渊明自以家世高贵的门第观  相似文献   

11.
从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宏观层面来看,土家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之间并没有太大区别,都是既往之人肉身毁灭的告别之礼。但就丧葬仪式文化功能的具体情况而言,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跳丧”、“打撒吨嗬”、“闹大夜”等具体歌舞环节,则是土家族独树于世界人文之林的鲜明旗帜。对土家族丧葬仪式流程及其文化功能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专门解析,可以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体性》疑义辨析举隅张灯一、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符”字,各本都不注,但非常明显的是训解译释实分两途。如车本.后句译作”表里应该是一致的”,赵本译为“内容和形式是相一致的”;龙译亦意同:”‘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现的语言文章是打I符合...  相似文献   

13.
秧歌舞蹈是中国北方汉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区的主体,以北方旱作文化为代表,属于黄河流域文化中心的农耕文化类型。秧歌亦是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中数量最大,样式最多,流传最广的一个种类。踢鼓秧歌是广泛流传于山西晋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秧歌舞蹈,是山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元宵灯会,村村县县都要闹踢鼓秧歌,白天多在街头、广场表演,有的结合春节拜年和慰问,到门口、院落表演,晚上有的跟焰火活动(先表演,后放焰火),有的找有旺火的场地活动。男女老幼,围观雀跃,通宵达旦。一、踢鼓秧歌的表演特征踢鼓秧歌是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等艺术特点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从它的名称来看,“踢”是指舞者的腿部动作,“鼓”是指舞者所使用的道具,因舞蹈主要以脚踢鼓而舞,故而得名。但由于民间舞蹈的流传发展,为了舞蹈的方便,演变至今,身不背鼓,手不抓鼓,踢不见鼓,鼓与舞已经逐渐发生了分离,如今的踢鼓已经无鼓可踢,成为锣鼓点的伴奏。踢鼓秧歌的表演角色有:净—落毛,生—鼓子、疯公子,旦—拉花,末—大脚婆、货郎、先生,丑—和尚、赖老婆。其中,“落毛”、“疯公子”、“大脚婆”、“先生”、“货郎”、“和尚”、“赖老...  相似文献   

14.
著名画家张大于曾言:“画无中西之分.初学如是,至最高境界,亦是如是.”徐悲鸿为中国画学颓败找原因时认为根源在于“田守旧,日惟失其学之独立地位.”从二位大师精辟高论之中可见,艺无疆界.一味强调民族性、独立性,无疑是盲目的夜郎自大的表现.艺术的民族性是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表现为产生一发展一相互影响一消褪.世界化趋势在所难免,是不依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的.当然,艺术的创造者都属于一定的民族,而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必然表现在特定的艺术形式上.这些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不仅仅表现为艺术的个人喜好与气质,时代的前…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12,(30):F0003-F0003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鼓前舞.生来横行又霸道,嘴里常把泡沫吐。“打一动物。是什么? 恩.对.是螃蟹!又到中秋时节,精雕细琢地品着大闸蟹赏月是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16.
“打挤钹”是土家族民间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合奏形式 ,也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 ,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之一。“打挤钹”从曲式、曲牌的音乐风格等方面 ,具有土家族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丧葬源于灵魂与灵魂不死”、“灵魂观念伴存丧葬习俗”、“厚葬是人类对来生看好的表现”和“薄葬:智者的选择”等四个方面.有机地论述了原始信仰中的灵魂与灵魂不死观念在丧葬习俗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使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厚葬久丧只是原始人信仰中的期待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的是给人们走出重丧而伤生的误区.自觉实行厚养薄葬短丧,重视现世生活质量而不是将大量的金钱化费在无意义的厚葬上,提供理论思维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吕氏春秋·察今篇》有这么一句话:“见人方引嬰儿而欲投之江中。”其中,“引嬰儿”之“引”是怎样一种动作?旧注本原无解释。中华书局出版的王范之《吕氏春秋选注》释此“引”为“牵”,而中学语文课本选入此文时,亦把此“引”字注为“牵引”。此实不妥。许慎《说文解字》:“牵,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的“儿化”,“儿尾”可以归并为五种不同的发音类型,其语法作用也不尽相同。作为词层形式单位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更复杂的语言形式单位简化到词的过程。根据“儿化”、“儿尾”的不同发音特点,可以列出其不同的地理分布情况。这种现象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三年之丧”的古礼在晋唐之间曾发生过重大变迁。在皇家服丧方面,晋唐间,“三年之丧”从“心丧三年”发展成了“以日易月”,但这里的“以日易月”与汉魏时期的已经有着重大差别。在社会上,“三年之丧”逐渐受到各阶层认可,并被朝廷以立法形式予以支持。以上变迁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