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质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发展道路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论表达。这就决定了随着社会,即人类生存方式的不断嬗变和转型,哲学也要不断改变其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由非市场经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对于哲学视域的转变,西方哲学由古代无个体、自我的“本体视域”转变为近代的“个体或自我视域”,在现代又走向了“公共领域”。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或具体的哲学视域应是既包含有“公共性”且又不丧失“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2.
晚期谢林哲学在批评黑格尔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概念思维还只是单纯“否定的哲学”,没有回到实事本身,没有达到“实定的东西”(Positive)基础上,提出了哲学要不被边缘化,就要回到实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成为“实定的哲学”之口号。但哲学如何回到“实事”本身与“实定的东西”呢?实际上就是回到原初的生活本身。这种生活既是“自然的”也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超自然的)。“神话哲学”(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以“多神论”(Polytheismus)揭示了人类这一“原初生活”的本相,而“天启哲学”(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的“一神论”(Monotheismus)作为神话哲学的结果,将人类原初的生活从本原的“存在结构”中直观为人格的、历史的活动,因而“是历史哲学的最高凯旋”。“天启哲学”于是既是人类生活之原初的存在论,这种“存在论”以人神共有的“面向未来”的“我将是我将要是的”为其生存路向,从“将是什么”(was sein wird)出发把“自为的东西自在地存在着”的“完善的精神”把握为纯粹的存在本身,绝对的本原,先于一切可能性的绝对现实性,一切存在着的绝对在先的“潜在势力”(Potentialitt)。于是从中可以区分出作为“第一潜在”(erste Potenz)的能在(sein Knnen);作为第二潜在的“必在”(sein Müssendes)和作为第三潜在的“应在”(sein Sollendes)。这样的“存在结构”将能揭示出实存进程中一切可能的存在关系,于是也就构成了神的“三位一体”之结构。自为自在的“能在”(自由)存在论也就成为天启神学之“神”所“启示”出来的“完善精神”的生命历程。对此“神”的信仰的确实性与存在本身的“实事”之开启,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实定性”,进入了人类生活本真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人类诗意地居住在这地球上……” 这是海德格尔援引的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为一个20世纪首屈一指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一生所思考的问题是:存在。他从对存在的追问走向诗化哲学,从而昭示了人类生存的道路指向:人如何诗意地栖居!人在异化、沉沦的非本真生活中如何争取过一种本真的、自由的、有意义的生活!同时也启迪诗人用诗去言说世界性的生存,敞明存在的真理,寻找精神生活的家园。 (一) 海德格尔的全部哲学都是围绕“存在”问题而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中,潜藏着一股“世界主义”思潮,既有打破“国家中心论”的较低层次的世界主义,有打破“区域中心论”的较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也有打破“人类中心论”的最高层次的世界主义。世界主义的各种形态,齐备于中国哲学家的头脑中,这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值得认真发掘。从原有的哲学格局看,西方哲学的视野主体上还是“地球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上还是以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为主。但中国哲学的“世界主义”视野提供给人类一种伟大的智慧:要解决人类的问题,就不能以人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类之外;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就不能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中心,就必须置身人与人的关系之外;要解决地球的问题,就必须突破“地球中心论”,必须置身地球之外。换言之,不突破“地球中心论”,不突破“人类中心论”,恐怕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不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恐怕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中的“世界主义”视野,是打破各种“中心论”的一把利剑;它使中国哲学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痛苦中心论”、“生命中心论”,更不可能产生西方式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5.
论老子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道为核心的老子哲学是生存哲学。老子苦苦追求人类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生存途径,并力图以“自然无为”论予以解决,足以表明他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但是老子以否定人的主体性迎合所谓客观“自然”的生存规律,本质上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是一种非人化的主张。这也正是老子哲学的悲剧所在。产生老子哲学目的与手段的背离现象的思想根源在于他对产生人性的社会原因不甚理解,但是老子相当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目的性活动与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直至今日,仍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自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日每刻都要同现实世界打交道。人类在不断地改造着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着世界。人类从对世界的直观的浑沌的认识发展到对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的认识,并逐步使这些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于是就产生了哲学。哲学产生以后,经过一代一代哲学家的努力,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一过程也就构成了一部哲学史,而哲学史也就是人类全部的认识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①卫.哲学和哲学史的一致,恩格斯曾作过深刻…  相似文献   

7.
同为社会生活的反映·政治要驾驭生活.哲学解释生活,伦理规范生活·文学则要表达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这才是其深层本质。人在现实中·总会产生许多生活感受·常常骨骾于喉.不吐不快,文艺正是人类为倾吐生活感受而创造的形式:作家在作品中总要回答“我觉得我笔下的这种生活怎么样”。通过生活感受的表达.人既满足了“不满足”的心理·获得了心理平衡,又“补充”了生活中所缺少的美。审美感受是人在一定理想(意)的指导下,认识生活(知).从而产生了一定情感(情)的综合结果,因而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三元结构。作家在表达审美感受的过程中.即使笔下生活的美丑昭然若揭,又融进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因而更具感染力。这才是“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也才是文学比生活“高”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乳汁和胎盘是女性之为女性的两个重要特质,同时它们也构成了对哲学中“主体”这一概念的挑战。哲学中的“主体”是独立自主、至高无上的,并不依赖于他人和外在客观世界而存在。梅洛·庞蒂和依希德蕊的女权主义现象学的分析却为我们指明了胎盘:和乳汁是相互依赖、“共享式器官”形式的存在。在我看来,这种分析类似于对“共享式存在”这一命题做哲学上和心理学上的双重分析,例如一个人与自己母亲通过乳汁和胎盘两种形式的相互依赖。除此之外,这种双重分析也要求有一个更大的、能维持母体与子孙生存的环境。因为塑料和杀虫剂中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造成的环境恶化会影响母体内发育的胎儿,这是从人类自身内部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新兴的不可见的金属一化学技术对于21世纪的人类造成了新的危险和伦理上的挑战。“胎盘伦理”就是关于人类关涉动态自然界时的伦理规范;它要求我们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如果我们再不改变对待21世纪新技术的态度,那么在女性身体中将会有越来越多我们的后代逐渐地消失。  相似文献   

9.
猪要喝酒     
美国一位新闻学家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套用这句话的格式,我想这样说:“人要喝酒不是新闻,猪要喝酒才是新闻。”有人或许会问,猪是世界上智商低下的动物,君不闻“蠢猪”的说法吗?既然是蠢猪,怎么会像人那样要饮酒、要品酒、要过“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呢?这是不是天方夜谭?是不是笔者在耸人听闻?不。这荒诞不经的奇事就发生在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高老汉家里,并刊登在很有影响的《今晚报》上。这群猪,过去一直靠一家酒店的泔水为生,泔水中琼浆玉液,使它们过着“酒中仙”的生活,可是令它们想不到的是…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类哲学”对人的价值认识、评价的新要求,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阐释和以类思维为中心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基于类哲学的人的类价值的结构及其实现路径。分析认为:“类哲学”是揭示当代人类生存意义所依据的新价值坐标;人的价值结构中包括类价值,它由类内自我价值、对类整体的价值构成;其实现路径分别是,实现人的自为生活需要和人的潜能,维护、发展人的类利益并实现人的现代化,还必须以人的类意识、类主体自觉和超越性能力为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这篇论文里,我要为我们许多人所持的一种看法提供某些证明和论据。这一看法是,价值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生存诸条件之中;因此,正是依靠有关这些条件,亦即有关“人类处境”的知识,我们才得以建起具有客观有效性的种种价值:显然,这种客观有效性仅当与人的生存相关时才会存在;在人之外则决无所谓价值。人与人类生存条件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类生存独有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根源于这些条件的种种需要又是什么呢?人很早便从与自然界的原始统一性中脱离出来,正是这种原始的统一构成了动物生存的特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 ,通常被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 ,但就其本质看 ,或许可将其概括为实践人类哲学。因为它以“社会化了的人类”这种“社会存在”为对象 ,并以人类的合理生存与自由解放为目标 ,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把这一理论建立在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理解 ,才有可能把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事业统一起来 ,才有可能摸到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 ,并与当代的时代问题与时代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明使人类成功摆脱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进入了相对的“自由生存”阶段。但人类迅速滑入另一个极端——“疯狂生存”,欲望得不到满足感到痛苦,得到满足又感到空虚,人类的心灵始终躁动不安,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现代人应如何“自由生存”?如何走出“疯狂生活”的困境?与作家福克纳希冀用传统美德来拯救现代人的思路不同,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鞭挞了以“假模假式”为核心的疯狂生存方式,向我们勾画了一种“自为自在”的生存方式,启示了另一种自由生活情调的重要性。塞林格比福克纳看得更远,他从东西哲学的交融中获得灵感,向现代人展示通向自由、美好、幸福生活图景应当遵循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罗蒂哲学的基本立场并不是一味地“消解”、“破坏”,而是在“消解”的同时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消解系统哲学是为了建设教化哲学、后哲学文化;消解强理性是为了倡扬弱理性;消解非历史的真理是为了坚持彻底的历史主义立场;消解大写的人是为了呼唤出小写的人,让现实的人的生活具有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从罗蒂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理论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意义的,相反,它对于消解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虚假死根、对于开辟哲学和其它文化发展的新空间、对于现实世界的文化交往和人类积极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哲学发展史的进程表明:自然科学为哲学提供“原料”和“能源”。当哲学充分尊重与运用自然科学成果的时候,它就本固枝荣,根深叶茂,结出丰硕之果;反之,当哲学鄙视与遗弃自然科学的时候,它就变得苍白无力,停滞不前,甚至成为自然科学的桎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了一个真理:自然科学推动着哲学的不断发展。(一) 哲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人类一旦同自然界区别开来,“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自然辩证法》第20页)以后,也就开始了对自然界的认识。随着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入,人们从事物的具体表现中抓住本质的本领也就愈来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把实用主义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精神因素,誉称为“美国精神”,这就叫人不由得要想到这二者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如果有,它们是否又具有普遍的意义?从理论上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实用主义,以及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就实用主义哲学中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几个基本观点作简单的剖析。一、满足个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立足点人是什么?人是为个体的生存需要,而从事具体有效的、不停的活动的、活生生的人。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活动,人的全部活动包括精神活动和智力活动在内,就…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明以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突出标志,现代人的生活以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为主导方向,这使得人类的存在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局限也恰好就蕴藏其中。没有物质的文明化过渡,固然就没有文明和人生的健全,但是只有物质过程的文明化,没有精神世界的文明化,也不能充分证明人类的尊严与崇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明的健全与完善。应该说,精神世界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旨趣,才是文明至达完善境界的特有标志,所以,人的素质问题、民族素质高低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  相似文献   

18.
《白牙》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中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以动物生活为题材的著名篇章。作品描写具有四分之三血统的狼“白牙”在荒野之中抗争、生长的苦难,以及后来在主人的爱的召唤下由狼变成狗的曲折经历,展示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对“文明”的呼唤。文章通过动物生活折射人类生活,表达适者生存引起的种种冲突,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但作家的“文明”理想及其实现方式具有过多的梦想成份  相似文献   

19.
以现代定义观,王维是个纯粹的自然中心主义者。王维淡泊生活、适意自然的人生追求,反映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存智慧,这使他在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理念与和乐内容:而这种生态观所生成的生态智慧,使王维最佳状态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优层次,深入到造化的核心,体感到自然山水的真谛神理,也使他成为最具“同享其他生命幸福的能力”的幸福的人。王维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其诗以物各自然的生态呈现,展示出极为深邃清远的优美意境,表现了无限自由的天地精神,无论从哲学还是审美的角度,都达到了澄明空灵的一派天道自然的生态形质,堪称中国文学中生态文学的范型。  相似文献   

20.
胜敌之术     
大千世界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真正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动物为了求生,必须有战胜其他动物或逃避捕食者的招数,有的是“一剑封喉”,有的是“以柔克刚”,更有“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或“混水摸鱼”……如果你了解了动物,你就会懂得,人类也可以从动物身上学习成功的经验或汲取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