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早在国家政权建立以前,即“前国家”时代,其祖先就已与中原发生着以战争为主要形式的往来。战争催生着中国古代刑法起源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原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刑事政策及西南少数民族本身的刑事行为规范。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建立以前,很  相似文献   

2.
李凭 《学习与探索》2007,4(1):202-207
东汉末年以后,战乱频繁发生,致使魏晋南北朝时期陷入动乱割据状态,并不断发生移民运动。汉族移民倾向于从中原奔向周边地区,因此汉族文化也呈现从长安与洛阳向四周播散的状态;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地涌向中原或其他地区,并带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移民运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从而使汉族古老的传统文明具有了强劲的新鲜活力,随着安定统一局面的逐步形成而得到整体升华,成为代表广泛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正> 白山黑水一带是我国东北诸少数民族历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他们和关内的中央王朝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据史书载,各朝代和东北相对应的民族是:周朝—肃慎(息慎),汉朝—挹娄,六朝—勿吉,隋唐—靺鞨,五代—契丹、女真。而历史上的北京作为东北少数民族进关朝贡或文武来往的咽喉之地,其语言文化和民俗必然要受到东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特别在幽州(唐五代时的北京)于936年由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北京就成了辽金两代入主中原的战略基地。辽代契丹族把北京定为析津府,成为契丹王朝的南京都,距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形成和生长于中国境内的一个民族,回族是在中国各民族关系发展的特有条件下,特别是在与汉族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①回族形成于明代后期。在回族形成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内在联系和因素是伊斯兰教和汉语。一般认为,伊斯兰教是维系唐宋以来进入沿海和中原各地的大食、波斯人后裔,元代进入中原各地的回回人及其后裔,明代大量进入中原和甘陕各地的中亚人赖以生存、发展,并不断壮大,形成一个新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汉语是保证他们不能各自为族,最终统一成为一个民族的必要条件。回族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民族事物委员会最近在哈尔滨市召开《赫哲族简史》审稿讨论会。赫哲族是世代居住在我省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少数民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和汉族及其它民族一起,为开发、保卫祖国东北边疆,为创造和发展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前,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  相似文献   

6.
东北是少数民族的故乡,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改造自然与适应自然的生产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灿烂文化,从而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与进步,并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从国内其他各地移植来的客籍居民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与低估的。这种客籍居民是指以汉族人民为主体,同时又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人民而言。汉族人东来,为时甚早,而且越往后代越众。直到清末,竟然反客为主,不仅成为了客籍居民的主体,而且也成为整个东北民族之主体。这样,移植甚早而又人数众多的汉族人民,不能不对东北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东北开发史是东北各族人民的共同开发史,东北的各族人民,不论土著或是客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东北的开发,起过大小不等、程度各异的促进作用。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客籍居民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北流人,对东北的开发与保卫,自然也是不容忽视与低估的。  相似文献   

7.
刘永连 《唐都学刊》2002,18(1):74-76
突厥在自其兴起后的数百年中 ,与中原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长期的相互影响使突厥民族从中原地区吸收了大量先进的汉族文化。在此背景下 ,突厥丧葬风俗的汉化现象成为突厥文化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比较东西突厥可以看到突厥丧葬风俗在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下逐步演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同中原及北方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高句丽人充分利用居住地区“多大山深谷”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发展农业和渔猎经济,促进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句丽人的风俗和习惯。 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我们可以把高句丽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一大概的描述。 高句丽民俗大体上可分为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两大类。物质方面如衣食住行,主要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生产力水平的影响。而精神文化方…  相似文献   

9.
安迎春 《社科纵横》2006,21(8):34-35
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就其范围来说,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成员所实施的教育。教育政策中通常是把“民族教育”作为一个体系确定的,民族农村教育政策具特殊性。新中国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迁徙遵循着南下西进这一规律 ,其中南下是主要的。其南下西进的原因主要是 :畜牧经济的脆弱性 ;人口繁衍增多 ;政治斗争失利者求安全 ;中原物质精神文明的吸引 ;中原皇朝的招迁和强迁 ;大一统思想的推动。古代东北民族的南下西进是向心力和中华一体的表现 ,这一规律性运动加速了古代东北民族自身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民族交往,主要是指汉政权与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权间的交往,也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与四邻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往来;而民族交往的结果,则是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汉匈和战,导致了匈奴的衰落和分裂,促进了南匈奴的内附和逐渐汉化;汉通西域,将西域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汉与西羌的交往,促进了西羌的内迁和民族融合;汉与东北各族的交往,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东北各族的汉化;汉"和集百越"与设郡统治,促进了百越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越人汉化;汉开发西南夷与设郡统治,则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西南夷因仰慕汉德而内附和归化的愿望。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神话与中国东北诸族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古民族先后发生于长白山区域的神话 ,分别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这些神话揭示了他们以中原为原初地和文化取向 ,并不断主动地融入于中原文化的心理历程和发展脉络 ,从而在文化归属上阐明了东北古族中华化的历史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3.
“西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高原河谷、雪岭平原、大河湖泊、沙漠绿洲、戈壁草原共存,穷山恶水和沃土牧场相依。古代就有塞族、月氏、乌孙、羌、匈奴、汉族、车师、柔然、突厥等民族生存繁衍,就有吐火罗文化、乌孙文化、柔然文化、鹿石文化和中原文化萌芽、发展和繁荣。西北的远古文化原本就带有多元色彩。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当前中国民族教育不平等在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但在控制户籍身份后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少数民族内部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城乡差异远大于汉族内部;与具有农村户口的汉族相比,具有城市户口的少数民族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具有优势,且与具有城市户口的汉族没有差异,而具有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低.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国家以民族身份作为划分标准的高等教育倾斜政策应予以调整,需要更精准地对农村少数民族进行教育扶贫.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9,(6):86-89
王朝/民族国家运用典范历史叙述建立认同的过程中,典范历史书写影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在心理边界,使得包括德昂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王朝国家的典范历史叙述做出回应.德昂族通过在神话/传说确立德昂族先民与汉族的血缘关系,自下而上地构建德昂族与中国主体民族的汉族"天赋的联结",从而实现华夏化的整体认同。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中原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是很多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一是陆路,二是海路。这些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走向有所变化。一、大陆地区传播路线中原文化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主要通过陆路,早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的文化传播活动。尤其是在公元前3世纪80年代初,秦开率军击溃东胡,开辟了进入东北的通道,燕国直接控制了东北的南部地区。随着郡县的设置,长城的修筑,商业的活动,文化的传播,使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燕国不仅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移植到东北南部,而且以此为基…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黑龙江省的三千二百万人口中,包括有汉、满、蒙、回、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吉尔吉斯等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其他都是少数民族。汉族何时到龙江,这在汉族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中是不可缺少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洪岩璧 《社会》2010,30(2):45-73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族群(民族)分层的文献,认为有必要把“民族”纳入到中国的市场转型和社会分层理论框架之中,并从教育获得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获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城乡地域区隔、职业结构(阶层)、文化差异和国家政治进程(政策变迁)。基于对2004年中国西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作者发现:(1)基础教育阶段入学的族群差异主要由城乡差别和阶层不平等造成,族群不平等已不显著;(2)少数民族子女高中升学概率依然显著低于汉族,其原因部分在于城乡、地域和阶层因素,部分在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如语言环境)等因素;(3)与汉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递模式不同,少数民族教育不平等的代际传承以资源转化模式为主,从而影响了不同族群在教育扩展中的获益程度。总体而言,虽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教育获得仍显著落后于汉族,但其教育不平等更多地来自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如何看待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国家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与汉族中原王朝的战争是不是外国与中国的侵略反侵略战争?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些不仅是学术界还在讨论的问题,也是社会上深切关注的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饶燕文  钟俊 《社科纵横》2004,19(6):37-38
北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朝法制建设成果颇丰 ,为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西夏、金、元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对内地汉族传统法律制度的学习效仿 ,创建了自己的法制 ;又结合民族的特点和习惯 ,丰富了民族法制的内容。清朝是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封建政权 ,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