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云梦学刊》2011,32(1):20-23
当下人文领域的学术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朝着“去人化”的方向发展,而学术评价标准的“数据化”,则是其中最为直观的技术方法。其实,“数据化”背后有两个问题,一是学术评价机制的“西方化”是否可行或成功,二是对学术评价的“行政化”的质疑。更进一步说,“数据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行政化”的结果,即学术评价成为“方便管理”的手段——当下,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几个不同的人学基本范畴,它们是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问题时经常使用的。这些关于人的总体范畴有个人、实践、活动、生活以及存在等,其中存在范畴是与其它范畴的现实涵义相同的,是在同一语义上被马克思使用着的。例如,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也即人的活动,他说:“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存在”是从人的本体角度说的,“活动”则是从实践角度说的。又如存在也即生活,他说:“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是从人的生存过程角度说的。马克思的这些人学范畴对后来的西方思想史,——在更大范围内是对世界的社会运动——发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西方崇高、悲喜剧、荒诞等美学范畴,因为是建立在价值一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时代,在价值多元并立的今天,其美学力量已经削弱;而荒诞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国也难以得到认同。中国的“阴柔和阳刚”作为美学范畴由于受自然性的阴阳两分法这种类型化的限制,难以突出审美在当代的多元化和个体化问题;而“情和理”的统一作为审美符号,有群体性的情理统一与个体性的情理统一之分,自然就转化为“什么样的情理统一”这一当代性提问方式;此外,“意境”理论在揭示科学家、思想家等非艺术性审美活动时,亦已显得牵强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传统诚信注重天人关系的“诚”,轻人人关系的“信”,“诚”与“信”是不同层次上的范畴,“诚”高于“信”,为了“诚”可以毁弃“信”;实践中,传统社会之诚信则呈现狭隘性,囿于血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中,往往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孝”。传统诚信适应了传统社会的需要,形成了相应的社会诚信度。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上探讨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晋阳学刊》于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康文斌同志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一文,提出了这一重要问题,突出了社会改革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也想就社会改革问题,特别对它的含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表一些探索性的意见。一、社会改革的一般含义社会改革是贯彻于社会发展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社会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把社会改革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不为过分的。要揭示“社会改革”的一般含义,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加以考虑。“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形式,它属于社会发展范畴群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发展”是反映社会何以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更新的范畴,是由一系列的其他范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 ,吕振羽遵照党的指示 ,在重庆以笔为刀枪 ,一方面 ,“集中力量 ,抨击日寇对中国史问题的歪曲论断”。另方面 ,在“学术中国化”运动中 ,从理论上 ,深刻地阐述了怎样把历史科学带上“真正的科学道路” ,怎样批判地继承中外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实践上 ,完成了《简明中国通史》(上册 )这样一部“学术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思想中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非常复杂,存在着诸多矛盾,归结起来,可以相对划分为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一致性与多样性、现代化与传统、依附性与独立性等五个关系问题.要认识它们,把握它们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并寻求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的时期依据这些规律性和特点作出最佳的选择,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们进行思考和探索.一、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关系问题所谓社会导向,指的是高等学校的主旨在于为社会经济、政治需要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学术导向则强调高等学校应以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的学术研究为首务.这两种思想不仅对高等学校的业务方向、人才观念和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影响一个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大局.因此,是靠社会来引导还是靠学术来引导?这是高等教育在业务发展方向上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以及结构布局上看,社会导向和学术导向问题主要反映在“学”与“术”的关系上.从哲学上看,“学”是指学问、科学,是认识世界的范畴,它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术”则指技术、手段、方法,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它解决的是“如何去做”的问题.与此相近的另一对关系是学术性与  相似文献   

8.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06,27(3):5-16
实践之所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取决于它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所固有的开启性。在实践这一原初性范畴的展开中,一切可能的存在者“是其所是”,即显示并证成自身。按照“能指”与“所指”的划分,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是在“能指”意义上成立的。“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昭示的乃是非外在式地看待事物的本然的观察方法,亦即“回到事情本身”。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对于作为人的实践性存在的展现方式的历史的把握,是一种反身性的内在的“体认”。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建构的独特角度。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就在于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而使“改变世界”的要求获得了一个理论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自由”和“必然”是哲学领域里的一对重要范畴,揭示的是人的自觉活动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多哲学家对其作了研究,但大多只是感性的探讨,没有形成广被认可的理性认识,而恩格斯则在《反杜林论》里具体而深刻地论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了经典的指导。在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人的“自由”和“必然”之间矛盾凸显,使现代生活中的“人”成为“自由”和“必然”的统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自由”和“必然”也成为现代生活领域里的重要范畴。我们应该在科学技术以及道德和法律的问题上承认、认识并利用、突破“必然”,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自由”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肖映胜 《理论界》2007,2(8):23-24
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等概念不属于社会形态范畴,而属于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社会状态”范畴。当前,学者对社会状态研究涉猎不多,本文致力于社会状态的界定、特征、与社会形态的辨析以及理论意义研究,从理论上准确地定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态”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期理论。  相似文献   

11.
法律的发展历了“神本”(即“以神为本”)、“物本”(即“以物为本”)和“社本”(即“以社会为本”)三个阶段,“人本”(即“以人为本”)是法律的发展方向。人格、人性、人权是“人本”法律观的基本范畴。人及人组成的社会是法律展开的场域,人是法律的主体,人的幸福是法律的目的。公民意识的塑造,权利本位的立法,职业共同体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实现“人本”法律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社会规律?在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内容中和发生作用机制的链条上,是否包含主观因素?本文试图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视角考察这些问题。我认为,社会规律不是“人活动背后”的力量,而是人活动的规律;客观性范畴和物质性范畴有别,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不排斥人的能动性和观念成份;在社会规律作用机制的链条上,除物质因素外,主观因素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为了突破人类中心论对人的固恋 ,扩展道德义务的范围 ,认为人以外的一切存在物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和“权利”。本文认为 ,“价值”和“权利”是一个历史范畴和社会范畴 ,任意地扩展“价值”和“权利”的范围 ,只能使这两个概念暧昧化和庸俗化 ,既偏离了问题的所在 ,也没什么实际意义。撇开这一点 ,两种对立的环境伦理观则可以并行不悖 ,在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和保护环境的事业中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国炎同志的论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这本论著的诞生,焕发出国炎同志对学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这在论著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充分体现。论著以三个新论为主线展开,即:“文化新论”、“现代化新论”和“传统文化现代化新论”,这三个新论就是这部论著与其他同类论著的不同之处、闪光之处、创新之处。一、“文化新论”:“人化”与“化人”对“文化”概念进行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却又是文化现代化理论研究者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综观学术领域,文化的定义已经千奇百出,而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世界观,是一门科学,科学总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在阶级社会里,它和政治又不能没有关系,又不能不是政治问题的反映。政治和学术,是一些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政治问题,是属于不同阶级的利害问题;学术问题是属于理论上的是非问题。虽说政治也有是非问题,学术问题也同利害攸关,但这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的。然而,在我国,有一段时间,政治慢慢地侵吞了学术,利害渐渐地代替了学术是非,政治可以冲击一切,一切都必须服从政治。尤其是在林彪、“四人帮”的那个“理论权威”鼓吹学术“要直接为当前的政治斗争服务”之后,学术领域里的是非之心淡薄了,利害之争则占了上风。“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不分,便失去了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也就泯灭了智慧。以强权代替公理,理随权变,因此,许多愚蠢、野蛮、荒谬的事情,公然横行。在学术上任意颠倒是非,反对科学,势必造成社会上一片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16.
由易中天解读中国古典名著、于丹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已说明了一个问题:学术和思想是可以以现代的方式在大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的,但是,在学术面向大众这个问题上,成功决不是轰动就可以说明的。作者认为面向大众的学术,培养大众作为现代中国人的理论和思想素质,比普及大众的古典文化修养,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和任务。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借用媒体向大众传播古典文化是学术面向大众的“常态”,这种“常态”当然也是学术,但却不是学术面向大众的较高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有思想与理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学者,在重大的观念和理论上,能够对传统经典和思想常识有所改造而给人启示,同时又能以生动的方式吸引大众,才是今天学术面向大众的“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17.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8.
人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有一段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全集》卷3—5页)即是说,人性主要不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而主要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道德则是对人的某种规范,它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即是说,道德主要不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主要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法国发生学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布尔迪厄从发生学原理说明社会结构的变化,奠定了流动权力结构学的基础.他也是在对马克思的批评中获得了理论建树和学术声誉.布尔迪厄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创立了“习性”范畴,重新注解了“实践”和“资本”的概念,并在权力问题研究上拓展了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但在习性生成上,布尔迪厄观照了马克思;在实践的逻辑上,迁移了马克思;在资本的场域上,类比了马克思.布尔迪厄对于马克思的复写,既反映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历史性,也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理论突破的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具有很强学术潜力的概念,“内卷化”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分析乡村社会的框架。而乡村社会内卷化的生成是由三层结构组成的,即上层压力型体制的过分彰显,中层乡级政府的自利性亢奋和底层农民无组织的弱势地位。研究乡村社会内卷化生成结构对于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和管理政策,对于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