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难,翻译诗歌更难。凡是有过一定翻译实践经验的人,差不多都会有同感。这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比其它体裁的作品,要求艺术概括力更高,语言更精练,意境更含蓄,此外还要求节奏,音韵的优美和谐等等。所以,连鲁迅先生早在三十年代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然而,尽管译诗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是,总还得有人去做。事实上也的确如  相似文献   

2.
殷夫译诗《格言》在全世界华语区广为传诵。笔者针对这一译文,从译诗的形式、意美的宏观层面和译诗用词的微观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索成功诗歌译文的要素:诗歌译文采用适合诗歌表现的形式;译文能复现原文的意美;再者,如创作艺术品般地对译文字词进行精雕细琢,是诗歌翻译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谈译诗     
文学翻译难 ,译诗是难中之难 ,因为诗歌翻译除了要再现原诗的思想内容 ,还应该解决如何运用和原诗同样精练的语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原诗的形式。本文初步探讨了译诗中应该把握的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4.
诗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绝妙好词".翻译诗歌也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三美.文章根据这个译诗原则对唐诗《行宫》的七种英译进行对比评述.  相似文献   

5.
诗歌意境在翻译中的成功再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首诗翻译的成功与否.本文基于许渊冲教授的"三美"理论和阎德胜教授的逻辑翻译理论探讨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再现.诗歌翻译中只有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再现原诗的意境.而要想在译入语中实现这三美,又需要遵循译入语的审美逻辑.二者缺一不可,逻辑是前提,三美是内容.  相似文献   

6.
诗的形式与诗歌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所谓诗的形式指的是诗的外部形态,诗的表现手法,也即构诗法。毫无疑问,世界上各民族的构诗法是千差万别的。一个独具匠心的诗人往往不光努力追求美丽而奇特的诗歌意境,而且还努力追求独创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新的构诗法。中外文学史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把诗歌当作一种艺术来看的话,那么,诗歌的艺术之美无外乎两个方面:即诗歌的意蕴之美和形式之美。如果诗歌翻译是对艺术的再现,它听追求的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由于诗歌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艺术工程,又由于没有一种现存的诗歌形式来代替(完全等同于)原诗中的那个形式,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诗的形式与整个一首诗的翻译便发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无法回避的。诗的形式在诗歌翻译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它是否是至高无上的?抑或是可随意改变的?下面就诗的形式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中,中国古诗是比较难译的。如何能够将古诗译得准确优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不仅要弄清诗歌的表意、深层结构,而且还要把握作者的意思,写作时的背景,以及古诗的神韵等等。本文在诗的可译性、理解与曲解的界限、达旨问题、意象与情趣等方面作了粗浅的论述,对古诗翻译作了简单的剖析,以此使译者借鉴前人的经验,摒弃不当的翻译,将古诗译得更好、更美。  相似文献   

8.
译诗的原则     
我因为喜欢读诗,所以喜欢写诗,也喜欢译诗。读了不少译界前辈的译诗理论,确实受益匪浅。然也终有疑惑。因翻译界前辈各自成一家之说,诗当如何如何译,诗当又如何如何译,众说纷纭。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想,诗歌翻译有一条大家都可遵循的原则吗?本来,作诗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如行云流水,无迹可寻。因此,作诗法之类的东西想来是不应有的。但作为诗歌翻译,却是一门科学,应是有迹可寻的。于是我想,译诗原则之类的东西应该是有的。  相似文献   

9.
杨宪益的诗歌翻译思虑严谨,注重语言的美感,具有自己的特色,“诗体译诗”还是“散体译诗”并不偏执于一端,而是一种彰显了中国传统中庸哲学的调适性选择。杨宪益的翻译实践对20世纪80年代成长的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杨宪益诗歌翻译思想的中庸之道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翻译理念追求真、美、善的统一;翻译原则遵循允中的信达观。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精美的心理产物 ,同时又蕴藏着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 ,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不可缺少的素材。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次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 ,诗又是可译性最小的文学形式。译诗难 ,这已是译诗者的共识。本文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学等角度探讨英汉诗歌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 ,并根据一些中外诗歌译者的理论与实践 ,归纳并总结出若干有关文化因素转化和变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常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使得古典诗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同时,也加大了英译的难度,本文以<江雪>的三首译诗为例,分析了诗歌中模糊的翻译,并指出成功的译诗是能够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模糊美,为此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践、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域、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困境董洪川一诗不可译,译就是毁灭。这似乎已是老生常谈。但我们却又面临这样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诗歌翻译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因而现在的问题恐怕就不是去讨论可不可译,而是讨论如何译。关于如何译诗的文章也已刊发了不少,大致都属于下面几种情...  相似文献   

15.
译诗与诗艺     
诗歌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通过大量的译例,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说明,译诗要“文质相称”,翻译时要做必要熔裁而又要忠实于原作。要想提高译诗水平,译者就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对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适与朱湘作为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诗歌翻译目的、译诗题材选择以及译诗语言与诗体采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他们通过译诗分别为中国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之一,但其英译研究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从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翻译关学角度研究《楚辞》英译是可行且有意义的。翻译美学涉及神似和形似这对美学命题,具体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格律及风格等诸多方面。从卓振英译的《大中华文库·楚辞》中看出,“以诗译诗”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为了全值再现原诗所蕴含的美,译者应该采取诗化译法。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用韵与否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对于《诗经》而言 ,行文达到同样水准的译诗中 ,韵体可为上品。这是因为《诗经》有其特殊性 :音韵合谐 ,节奏齐整 ,加之迭章手法 ,使诗歌首首有韵 ;其体裁与音乐相配 ,因而诗歌可以配乐吟唱。而且 ,其中的诗歌起初是靠口头传诵而得以流传。通过对《小雅·采薇》的 3种非韵体译文和 4种韵体译文管窥《诗经》翻译的韵脚处理得失 ,阐述了音韵美在《诗经》翻译中造就音乐美和赋予生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一国语言的精华,是一种文化的结晶。诗歌翻译是不同民族间深层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即意象,译诗即译意象。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通过移植和改写两种方式来对诗歌意象成功传译的例子进行剖析,意在说明怎样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文化意象,最大限度地减少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走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