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秋满鱼塘     
《阅江学刊》2013,(6):F0002-F0002
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刘明友,1969年3月生于四川。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进入西安美院攻读油画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至今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艺术硕士(油画方向)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2.
任济东 《阅江学刊》2012,4(5):2-F0002
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任济东,男。1960年元月生于河南省长垣县。2002年9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当时为建国以来最年轻的全国美协会员之一。2008年7月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当代青年乡土油画家。主要从事乡土油画创作及高等美术教育。作品曾入选第9、1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近年来在南京两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4):123-127
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书名的不同语言翻译比较,并以《丰乳肥臀》法文版章节为例进行的翻译分析,探讨了"神似"观在莫言外译作品中的表现,以及翻译中"忠实"与"接受"的问题。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翻译中如何兼顾"形似"与"神似",并适当把握"忠实"与"接受"的度,以最终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这是莫言作品外译给当前翻译留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静静的青河     
邢健健 《阅江学刊》2012,4(2):2-F0002
邢健健,男,1959年生,江苏南通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油画学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吴歌系列”、“青花系列”、“音乐系列”、“芭蕾舞系列”等。作品曾参加第八到十一届全国美展,第二、三届中国油画展及赴美、日、韩、新加坡等国家展览。并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俱乐部及私人收藏。  相似文献   

5.
王维卒年王说质疑——与王辉斌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卒于上元二年(675)七月,已属学界定谳。但王辉斌《王维生卒年陈说质疑》对其提出若干质疑。本文对其所持理由予以逐一反驳,认为王维卒年不误。并对高适刺蜀问题进行简要考辨。  相似文献   

6.
严加安 《阅江学刊》2012,4(1):2-F0002
作者简介及作品赏析 严加安,男,1941年生于扬州。概率学家,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随机分析和金融数学研究。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华罗庚数学奖。2010年当选为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IMS)Fellow。  相似文献   

7.
赵蓉  刘晓霞 《社科纵横》2004,19(1):76-78
本文针对作品的认定及与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比较 ,对几类特殊作品根据修正后的著作权法作了相应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助于对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12,(22):10-11
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蛰伏近4年的莫言推出长篇小说《蛙》,那时,就有人在新书宣传过程中问莫言:“听说您这部作品打算冲击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11,(5):F0004-F0004
为充分展示孤残儿童自立、自信、自强自油采,济南市儿童福利院首创全国孤残儿童音乐工作室与录音棚,并成立了“福娃艺术团“,所演节目全是原创作品。至今,原创小品、音乐剧、歌曲、舞蹈等作品多达40余部,参加各类演出活动800余场。由艺术团自己培养的童星——福黄获得2009年山东省青少年歌手大奖赛“特别荣誉奖”。  相似文献   

10.
胡佳恒 《东西南北》2012,(10):24-25
自1949年中南海丰泽园的毛泽东居所挂起《荷花图》(张大千所作)以来,数以百计的绘画作品陆续流入红墙之内,变形为大陆政治符号的组成基因——无论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场所,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还是领导人出访所携带的国礼名册中,恢弘的绘画作品,总是必不可少的装点要素。  相似文献   

11.
张国俊  雷电 《唐都学刊》2012,28(1):23-29
作为革命者的柳青,他是合格的,是值得人们尊敬的,但是作为艺术家的柳青,则是有严重之不足的。他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其结果是令自己成为了至诚的革命者;他长期地深入生活,其结果是令自己更坚定地为元产阶级政治服务;他遭遇“文革”的灾难,其结果是令自己固守“生活本位”的文学观念;他晚年对《创业史》进行了修改,其的结果是把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推向了概念化和虚假化。  相似文献   

12.
吴智勇 《唐都学刊》2011,27(4):119-121
史书对唐代北宗禅高僧普寂晚年居住地和籍贯,有不同记载。据李邕《大照禅师塔铭》和《资治通鉴》《旧唐书》《元和姓纂》等史料考证:(1)普寂晚年居住洛阳,并卒于此;(2)长乐信都是普寂俗家郡望,蒲州河东是其旧居地。在对普寂晚年驻锡之所的考证中,可以发现,唐代洛阳有兴唐寺。  相似文献   

13.
朱德军  吴亮 《唐都学刊》2012,28(5):63-68
吴佩孚作为北洋军阀的直系首领,在激烈动荡的年代,曾纵横捭阖,翻云覆雨;或排斥异己,挑起战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长期以来,被视作"反动军阀"与"人民公敌",然而,这并非其人生的全部。"五四"时期以"爱国将军"声名鹊起;北伐之后,落魄下野,即使处境艰难,仍以家国为念,面对日伪的威逼利诱,依然洁身自好,自全名节,浓厚的民族意识渗透其一生的方方面面,晚年演绎了一段失败英雄的悲壮传奇。  相似文献   

14.
佐虓 《学术交流》2006,(6):142-144
陶渊明的诗文与高洁的人格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称赞,这与他儒道杂糅的思想和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文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他的人生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后代作家更是从他那里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力量。可以说,陶渊明为中国传统隐逸风气的形成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5.
叶碧云 《唐都学刊》2007,23(4):12-16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为人和创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一生屡遭困厄,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政治仕途,都遭遇了许多不幸与痛苦,而佛教的信仰为他找到了解脱的方式。对王维的痛苦内容及解脱方式的探讨,可得知其受到后人膜拜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陈云辉 《唐都学刊》2005,21(5):81-85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很快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关注的焦点。从获奖后的1995年到2004年上半年,10年间全国共发表各类研究论文87篇。这些论文探讨了有关大江健三郎及其创作的方方面面,诸如大江小说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意识,大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江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文体特点以及大江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7.
李克用是时势造就的一位"英雄",他在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猛烈冲击了唐朝封建统治基础的历史背景下得以登上历史舞台,表演了重要的"功臣"角色。但是,沙陀族的出身以及功高名盛又使他备受朝廷的猜疑、掣肘甚至军事打击,使其势力发展受阻,甚至被削弱,使其在汴、晋相争中日趋转向劣势和被动。后世史家对于李克用的评论多少带有"大汉族主义"成分,因而常常有失偏颇、公允。实事求是地说,李克用对于维护唐朝封建统治还是贡献很大的。  相似文献   

18.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9.
倪思然  常瀚文 《创新》2012,6(6):108-110,128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不仅是伟大的诗圣,而且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显赫的艺术成就。通过剖析普希金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可以从其作品所体现的善恶观、爱情婚姻观和幸福观三方面洞察作家追求个性自由独立,彰显崇高人性理想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历来的赵树理研究,均未能从一个时代文艺模式的兴起与衰落上,来说明赵树理的创作生涯。赵树理的作品和他本人的经历,对于社会政治学模式来说,其实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赵树理本与民间文艺有深厚的联系,有长期运用民间形式写作的经历。赵树理的小说确实可以看作是雅俗交汇的产物。赵树理是当时新文艺方向的代表。当他上升为整个文艺界学习的榜样时,并且要求他的创作符合于某种文艺理论的全面要求时,赵树理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对他的要求了。一方面赵树理确应提高一步,提高其作品的概括性,但另一方面社会政治学模式所要求的典型形象中有着一种观念化的设定,这同赵树理向着实际的、易于吸纳事物复杂性的眼光,又难以协调。还有一个矛盾,即提高艺术水平的问题。赵树理主要是在一种民间大众文艺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他所熟悉的是如何适合群众的阅读欣赏习惯来写作的。赵树理遇到此种历史的尴尬,就其实质而言,反映了大众化文艺运动在走向全国后所面临的发展困难。社会政治学模式的观念设定,连像赵树理这样曾在为政治作宣传上获得一片喝彩的作家都难以适应了。与农民自在的文艺有着血缘联系的赵树理,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他应在思想的深刻性及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丰富性上,有一个重大的发展,并愈益具有世界性的艺术眼光才行。赵树理虽集雅俗于一身,却是俗多于雅,因而他应向着雅的方向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他的创作存在三个缺点:一是"重事轻人",二是"旧的多新的少",即"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但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三是"在一个作品中按常规应出现的人和事,本该是应有尽有",但因求速效,而将作品中应该有脑子里却没有的人和事省略了,"结果成了有多少写多少"。对这三个缺点的认识,表明赵树理对于他50年代初强调的"赶任务"写作的主张有了理性上的否定。赵树理的颓势是显然的:一是他的写实作风难以适应社会政治学模式,二是他的艺术上的危机也日益严重。赵树理经历了从社会政治学模式确立到衰亡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