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吴庆艳 《阅江学刊》2010,(4):34-40,134
金融危机给中日经济交流提出新的挑战和内容。在"战略互惠"框架下推进两国企业的合作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节能环保"凸显合作新重点,可持续发展是中日两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小企业是中日两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成为扩大合作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虽然日本政坛更迭频繁,但是,无论是曾长期执政的日本自民党,还是新上台的日本民主党都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给予高度重视,并根据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进行不断地调整.本文在考察日本东亚合作战略的调整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日本东亚合作战略调整对中日双边经贸关系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日双边互动的发展有着定向、评价和控制的阶段性特征.中日相互依存与双边互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中日关系可能显现"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和而不同"等情境.理性调控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是双边互动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机制之一,CDM项目合作是实现市场化运作的环保国际合作模式,也是一种平等共赢的伙伴关系模式。中日在CDM项目方面的合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对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项目程序的复杂性、可适用方法少以及认知力度不够等也是CDM项目合作的制约瓶颈。  相似文献   

5.
中日经贸关系的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中的最核心要素,也是规制两国关系变迁的基础保障。在战后以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雁型化经贸关系构成了中日经贸关系的主轴,形成了垂直型的中日经贸关系格局。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对外竞争能力的空前强化,中日经贸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新变化,新型经贸关系的变迁促成了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关系的战略转型。可以说,经贸关系的博弈演生出来的是国与国之间其他关系的博弈。当前,中日新型经贸关系的速立有助于推动双方互惠,互利、共赢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这将是今后中日经贸关系的新走势,即由单向的主次关系向互动平等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6.
丰富多彩 双向互动——中日文化交流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英武 《唐都学刊》2005,21(3):26-30
中日两国有长达数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丰富多彩、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对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娱乐乃至日常习俗等各领域,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两国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点和交融处.相互学习、彼此包容、取长补短、友好共赢应成为今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共同取向.  相似文献   

7.
中日信息化的比较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或IT (信息技术 )革命正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日本相比 ,中国的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存在着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量大与普及率低的不平衡、硬件与软件发展的不平衡、信息产业的生产规模与出口规模的不平衡、国内的本土企业出口与外资企业出口的不平衡、生产规模庞大与技术水平落后的不平衡等问题。因此 ,中国目前还只能说是“瘸腿的信息化大国”。中日信息化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 ,包括两国IT企业的合作 ,在第三、四代移动通信方面的合作 ,在LINUX等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方面的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8.
朱颖 《日本学刊》2007,(3):47-59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占世界的40%。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崛起并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日美经贸关系的重要性相对下降,两国经贸关系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90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和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出现改变了日美两国的关注焦点等。日美经贸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处理日美经贸关系有双边和多边渠道,但建立日美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两国经贸关系的第三个渠道。中国应该考虑到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缔结FTA已在世界上成为一种潮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相当进展。中国和日本也开始积极参与本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制定和实施FTA战略及有关政策。中日两国的FTA战略存在相似之处和利益交汇点,同时由于双方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二者也存在不同之处和利益分歧点。  相似文献   

10.
江瑞平  于潇潇 《日本学刊》2012,(5):16-31,157
恢复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中日经济关系获得了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逐渐提升、机制日臻完善、影响空前增强等方面。恢复邦交正常化40年后,两国面临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中日经济关系加速转型,主要体现在实力对比关系逆转、相互依存格局易位、主力驱动系统调整、新型分工体系确立、多层合作模式构筑等方面。展望未来,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前景仍十分乐观,主要趋向包括自贸合作可望全面推进、财金合作势将稳步扩大、中国对日投资前景广阔、节能环保合作逐渐提升等。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1 2月 1 1日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本文拟对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发展状况作一分析 ,并借中日邦交正常化 3 0周年之机 ,对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进行一些展望。一、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经济发展状况2 0 0 1年 1 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以来 ,经济状况总体是好的 ,甚至比事先预计的要好一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 2 0 0 2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4553 6亿元 ,同比增长 7 8%。预计 2 0 0 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 7 5%— 8% ,将高于 2 0 0 1年的 7 3 %。二是外贸出口大幅…  相似文献   

12.
唐铜生 《创新》2010,4(2):10-14
利用翔实准确的进出口数据,对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状况、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结构及贸易优势,中马两国之间同时存在互补和竞争的分析,两国的经贸发展应向贸易平衡,增进产业互补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西与越南经贸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铜生 《创新》2009,3(7):29-33
近年来中国及广西与越南不断深化全面合作,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及泛北部湾合作和"两廊一圈"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越南和广西经贸合作的深入,广西应把重点转移到茶叶产业等八个领域上,建立广西—越南陆上跨国经济特区带,实现广西—越南双方全方位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一、导言(一)改变中的世界经济数千年前,古代中国在比较厚实的基础之上,就已发展出灿烂的文化,而这先进的文化与经济也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中日相互认识的历史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屏 《日本学刊》2007,(2):26-33
本文将中日关系现存的矛盾与问题按其在国家利益中的轻重缓急进行了排序,即:视台湾、钓鱼群岛问题为“核心利益”,认为这是中日关系的试金石和最后底线;视东海资源与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为“中间利益”,认为该问题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视“历史问题”为“边缘利益”,主张走出历史阴影,平静、理性地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极为复杂,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日本外交思想也在不断地演化。近日,日本防卫大学校五百旗头真校长倡导的日本外交课题应是“日美同盟与日中协商”以及中日美三国应建立“定期商议”机制的观点就颇引入关注。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和经贸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 ,具体分析了以下相关问题 :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优势和劣势 ;俄罗斯改变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结构 ,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 ;俄罗斯重新定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俄罗斯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扫清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邦交正常化 30年来 ,中日相互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疏远到接近 ,又从接近到疏远三个阶段的变迁。本文从国际环境、社会变迁、两国战略目标等层面分析了影响中日国民感情恶化的诸因素 ,从经贸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揭示了促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 ,最后就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季风 《日本学刊》2004,(6):111-125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由于资源的有限性 ,加之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能源上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中日两国之间也是如此。俄罗斯石油输送管道之争以及最近东海油气田开发的冲突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 ,中日在能源领域未必只有竞争这一条路。双方在节能、核电开发、石油储备以及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方面合作的空间很宽广 ,加强这些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和缓解竞争。  相似文献   

19.
中日贸易的新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伴随中国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持续,中国贸易在2003年的基础上又实现了新的快速发展,进入2005年后,中日贸易虽然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明显下降了。与此同时,中日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日贸易迅速发展,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经济来说,“中国特需”更成为推动其复苏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中日贸易仍存在着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迅速扩大、未彻底改变垂直分工的状态、中日贸易的利益不均衡、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日本高新技术产品垄断中国市场势头扩大和中日政治关系冷影响中日贸易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