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闻采访的方法有很多种,而观察采访是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报道中捕捉新闻线索的关键、获取重要素材的重要手段。记者在使用观察采访方法时还必须把观察与询问、把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进行有效结合,方可取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提问,是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对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把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成败.如果记者能掌握一套灵活多变的提问艺术技能,那么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采访动作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3.
记者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就必须独具慧眼.本文作者以获得1986年度全国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作品为例,现身说法,论述了一名优秀记者应从四个方面提高其修养:一是培养新闻敏感,二是养成踏实的采访作风,三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四是要有丰富的文学知识.  相似文献   

4.
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更加敏锐,更善于发现和捕捉好新闻;可以使记者不断求"新",更多地采写出独家新闻,或者从新的角度采写出有特色的报道;可以使记者灵活多样地运用采访方法,提高采访质量;还可以使记者视野更开阔,不断开辟新的新闻源.记者在采访中要注重运用创新思维,要多角度去报道,新闻立意要新,新闻采写和报道的方法和形式要新.记者要在新闻采写实践中注意学习和积累,锻炼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运用创新思维,必须处理好创新与继续的关系,创新与原则的关系以及创新与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条新闻的传播与发生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它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报道诸如抗洪救灾之类的重大突发事件,时效性可以说是生命。在突发事件面前,记者的唯一选择就是快——快采、快写、快发。新闻是历史的瞬间,错过了,便无法弥补,便是记者的失职。一、要增强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新闻工作者就要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要闻风而动,争分夺秒,“快”字当头“抢”新闻,在平时也许只是体现一名记者的勤奋,在采访突发事件时则远远不止如此,深入现场采访是对记者的政治责任感、思想作风、写作技巧和…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权利主要指采访权和报道权。报道权的行使以采访为前提条件。如何实现记者的新闻采访权,是新闻立法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一、广义采访权及其分类及内容按权利涉及的范围可将采访权划分为广狭两义。广义“采访权”指“为保证连续采访的实现而设定的权利”。1.设立采访机构权在我国是不允许个人设立新闻采访机构的,但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拟订的《新闻法》文稿曾触及这一点,它规定个人有办私人报纸的自由。无论个人是否有权设采访机构,但一个新闻媒体是必定拥有这种权利的,它可以设立自己的记者部、采访团、记者站、通讯社、联络处等采访…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本身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对采访活动主体(即记者)的心理研究与对采访对象心理研究同等重要。了解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了解记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采访效率、搞好新闻报道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新闻采访权及其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访权是随着社会、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被确认,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权利。新闻采访权只能专属于记者,但仅在涉及社会公益履行记者职责进行采访时发生效力。其实现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平衡"。应区分采访对象、采访方式做不同规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在担任《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可以分为几种方式,其中,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提问要有简洁性新闻作品生动处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鲜活的生活,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用事实说话,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就难以写出好新闻。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想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  相似文献   

11.
非事件性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非事件性新闻较多地承担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宣传成就和引导舆论的使命,因此,在新闻宣传中,应加强和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采写。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新闻理论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更加明确而系统地阐释了新闻的喉舌论 ,强调新闻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以及如何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真实性、新闻自由和新闻透明度 ,新闻队伍必须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等问题。这些重要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 ,是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思想指南 ,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新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关于隐性采访与新闻侵权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性采访不仅能真实地采访到用公开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素材 ,将社会丑恶现象曝光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需要 ,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功能。然而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 ,新闻纠纷与新闻诉讼也随之增多 ,有的记者或因运用不当、或因滥用隐性采访而被告上法庭 ,甚至被判决赔偿精神损害。因此 ,正确认识隐性采访 ,对其进行法理分析 ,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对隐性采访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自它出现至今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因隐性采访而引起的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已经成为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使隐性采访行走在法律规范的自由空间中,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维护公众社会利益,维护公众知情权,是新闻媒体必须认真为之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以新闻图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在现代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看似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是一种文化表征,隐含着不少"迷思",把握起来并不容易。本文将图像作为文本,基于符号学理论和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提出了视觉传播机制ACTS模式,即从吸引注意(Attention)、引向内容(Content)、展现主题(Theme)和积淀为符号(Symbolic)四个层面来解析视觉传播机制,从而在一般意义上揭示了图像从视知觉形式层面到文化意义层面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传播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中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某种审美价值的附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感受与受众的审关心理之间产生一种共鸣。采写者除了应具备感性经验、直觉领悟等素质外,还要具有展示美的思维统摄力,使新闻写作所必备的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相似文献   

17.
张福民 《南都学坛》2003,23(2):112-114
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但在新闻工作实际中,对事实的报道中又大量搀杂着记者的主观议论,一些新闻研究者也提出新闻报道可以夹叙夹议。这种新闻工作实际中的误区和研究领域认识上的偏差,影响着新闻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新闻报道应该排斥议论或不提倡议论。  相似文献   

18.
张仙智 《南都学坛》2003,23(3):115-116
新闻规律在新闻运作过程中虽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许多非新闻规律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些时候 ,非新闻规律的作用已经超过了新闻规律的作用。非新闻规律对新闻运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是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对新闻运作的影响 ;二是经济制度和经济规律对新闻运作的影响 ;三是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对新闻运作的影响 ;四是领导者对新闻运作的影响。分析表明在新闻实践中 ,既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 ,又要重视非新闻规律的作用 ,二者共同指导新闻传媒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