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清代西域边塞诗是清代诗人在有感于新疆独特的自然人文氛围之下,情之所至、有感而发时作出的。清代西域边塞诗生动完整地表现了清代西域各方面的情况,不但有对独异的自然景观、独特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还有对日渐加深的西域边疆危机及由此而采取的屯垦戍边政策的描写。除此之外,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不少汉人因各种原因来到新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在清代西域边塞诗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张建春 《西域研究》2012,(3):115-118
清代乾隆帝统一新疆后,有大批遣员被遣戍伊犁,其中不乏能诗之士,留下了大量的清代伊犁边塞诗。与其中历来备受西域研究者关注的清代伊犁边塞诗的代表作相比,清乾隆年间因卢见曾两淮盐引案漏言而遣戍伊犁的徐步云的边塞诗却少为人知。他的诗对研究当时伊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边塞诗繁荣原因初探黄刚中国古代边塞诗在唐代达到了高峰,然而,唐以后边塞诗却呈现出长期不景气状况,虽然宋元明三代,边塞诗还赓续不绝,某些时期甚至还有过局部繁荣,某些诗人在边塞诗创作上还有过令人瞩目的实绩。但是,这七百来年中,边塞诗创作确实处于低潮。...  相似文献   

4.
读《中国西部文学》一九八五年第四期常金生、夏青两位同志的《试论中国西部文学》,获益匪浅。但文中西部文学渊源部分的一段文字引人思索。这段文字写道:“……使唐代鼎盛一时的边塞诗从此一蹶不振,历史给西部留下的只是绵延在古丝绸之道上不绝如缕的驼铃和悲壮苍凉的边塞诗的吟唱。”这同我近来研读《历代西域诗钞》和《历代西域诗选注》的感受,以及回顾唐以后西域各兄弟民族中文学巨匠辈出不穷、传世诗篇浩如烟海的历  相似文献   

5.
对唐代边境战争和边塞诗的评价,近年来争论仍然很大。或曰:边塞诗派多是支持了民族压迫的不义战争;或曰:唐对突厥、吐蕃、西域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只对南诏、奚契丹的战争才是不义的;或曰:战争性质不应成为评价边塞诗的唯一标准,关键还要看其对少数民族有无仇恨心理,要从丰富复杂的感情上去分析。笔者认为:对边塞诗采取基本否定是失之片面绝对;大而化之地区别正义与否,也不尽符合历史实  相似文献   

6.
西域边塞诗作为中华诗苑中的瑰宝,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独秀一枝。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屯垦戍边的军民、西游边塞的文人,还是谪贬边关的文官武将、平定边陲的封疆大吏都留下许多边塞诗。这些诗作从总体倾向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许多边塞诗歌颂了中国历代王朝统一西域的功绩,尽管诗作者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免对帝王歌功颂德,但“维护祖国统一”是众多边塞诗水恒的主题。二是许多西域边塞诗往往又寄托  相似文献   

7.
姚皓华 《东岳论丛》2005,26(4):83-89
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大历十才子”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大历十才子”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诗人笔下,“绝域”意象通常指漠北、西域、岭南、辽东等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边远地带。作为唐代诗人以中原地理、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体系观照并重构唐代边塞地理环境的必然产物,唐代边塞诗“绝域”意象,是唐代中原诗人在边塞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过程中被典型化的符号象征,指示着那些距离中央统治中心区悬远、经济落后、文化习俗与中原汉族文化明显不同的边疆地区,是一种超越了单纯地理景观与诗歌意象的精神文化符号,是唐代中原诗人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对“塞”外的恐惧感、逃避感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海滨 《殷都学刊》2003,(4):105-109
检索和考察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 ,发现在各种诗体并存、各擅胜场的唐代诗坛中 ,七言古体边塞诗独树一帜 ,既深受古诗泽被 ,体式自由不羁 ,又浸润于格律诗潮 ,具有律化趋势 ,呈现出独有的艺术特质 ,最适宜表现边塞题材 ,因此成为唐代边塞诗成就的主要代表。  相似文献   

10.
王松涛 《兰州学刊》2007,(8):143-144
在唐代边塞诗中,胡乐意象得以恰如其分的的运用是构成其独特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考察边塞诗中的胡乐意象及运用方式,揭橥胡乐在开掘边塞诗的题材、构建边塞诗的意境、涵括边塞诗的情感诸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民俗题材的诗作在清代西域诗中占有极大比重。从产生和发展来看,清代西域民俗诗的创作具有逐渐深入和成熟的过程,多以组诗的形式、纪实性的手法,呈现具有多元色彩的西域民俗景观。同时,这些诗作也是清代诗人民族自豪感的载体,具有保存社会生活资料的诗史价值,是西域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我们了解清代西域民俗提供了绝佳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2.
何蕾 《人文杂志》2013,(2):52-58
唐代边塞诗创作繁盛的原因众多,但学界对音乐对边塞诗创作的推动作用一直缺乏深入探讨。"胡部新声"是胡地乐器奏出的有着浓烈异域风情的乐曲,由于受到官方的追捧和推崇,风靡一时,隆盛于唐。唐代边塞诗多旧题乐府和近体,形制短小,适于传唱,娱乐功能显著,内容与胡乐的风格恰相适应,是与"胡部新声"相配的最佳歌词。"胡部新声"的传入与流行从艺术消费和传播的角度推动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与边塞诗创作的繁荣之间有着不可分割、不容忽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田峰 《学术月刊》2015,(2):120-127
边塞诗是唐人对"异域"世界感知的重要载体。初盛唐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塞诗人对新开拓的西北边疆有了全新的地理感知,这种感知使该时期的边塞诗显得恢宏豪迈、雄浑壮阔;中晚唐时期,西北疆界被不断压缩,诗人对边塞的地理感知随之与盛唐有异,在诗歌中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气象。可见,唐代疆域变迁对边塞诗的创作有重大影响,从唐代边塞诗人对西北边疆的地理感知入手,可分析疆域变迁与边塞诗创作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纳兰性德,字容若,出身于满族正黄旗贵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词的中兴时期的清代,他是数以千计词家中的佼佼者,又是著名的诗人。容若的一生(1654——1685)虽然只有31个春秋,但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学遗产,有诗词约700首,而边塞诗词竟占全部诗词的12%左右。边塞诗古已有之,而形成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则是唐代的事。在唐代边塞诗派中则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前者创作边塞诗约40余首,后者有50多首。纳兰的边塞诗词竟与他们两位边塞诗的总和相去无几。这对身居十年侍卫之职、久处宫廷的内廷官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件罕事。通读纳兰性德的边塞诗词,不仅在数量上给人以可与前人争上下的深刻印象,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诗词的风格等方面,也给人留下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韩玉珠 《人文杂志》2002,(5):99-104
唐代西部边塞诗是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 ,乃至中国文学园地中的奇葩。其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它的爱国主义精神特性。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 ,从新颖的角度 ,揭示了唐代西部边塞诗所显示的奇而美、苦而乐、悲而壮、“小”而大、和而贵等爱国主义美学品格 ,并强调了它在建设新西部和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代中国境内各民族间战争的性质问题,经过几年来的讨论,原则方面现在看法已渐趋一致。即:看它是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是阻碍发展,是促进中国的统一还是阻碍统一,是有利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还是有害于交流。这一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内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战争,在研究岑参边塞诗时,因涉及西域战争,过去就曾有过不同的看法。至今在国内还有部分研究者,或者在个别地区,对岑参有些边塞诗还主张采取回避态度。因此,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唐玄宗时的西域战争,如何看待岑参涉及战争的边塞诗,今天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时,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意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人不是以隐士的情怀感悟西域的山水、田园,而是以屯垦戍边者的眼光来审视西域山水、描写西域田园:看到西域水景,就想如何加以利用;目睹西域田园,就联想到屯垦戍边。从而使诗人的作品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特征。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角度来看,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景与情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所以我们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所反映的这种功利性特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御史台作为朝廷“纪纲之司”,职责广泛而重大,唐代御史由于职事活动的需要,经常巡查州县、巡边查访、知南选、出使各国。唐代御史行使其职事活动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的过程。因监军、使边、巡边、带宪职入幕等多种原因,唐代御史出入边塞,“得江山之助”,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御史出行成为唐代边塞诗繁荣的推动因素之一。御史文学家在其职使行程中,还描写了特定地域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这些诗歌不仅拓展了唐代文学的地理空间,也为唐代山水诗的兴盛带来契机。唐代御史纪行诗,是了解唐代地域文化风貌的宝贵资料,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9.
岑参的边塞诗创作别开生面 ,真实生动地反映西域的生活和战争。特别是他的一些有关战事的诗 ,具体地记述军队行动的全过程 ,类似于军情文书、战地捷报 ,是岑参边塞诗中最有特色的篇章。而岑参与封常清之间知遇加知己的关系 ,特别他判官的职责 ,是使他写出这样战报式诗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唐声威远播,西域各民族和睦相处,安西、北庭的唐军士气高昂,故岑参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依然洋溢着盛唐边塞诗歌的爱国战斗激情和乐观进取的精神,岑参也就成为盛唐边塞诗的殿军,而他的诗作<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充分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