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权力”的“地方”运作——以清代湘西苗疆“边墙-墟场”结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湘西苗疆“边墙”的完成是“国家权力”切实进入该地的一个重要表征。依托“边墙”而设的墟场,在为民苗交往提供一个合法平台的同时,又在“国家”与“地方”的互动过程中起到了有效的折冲作用,形成了清代“国家权力”的“边墙-墟场”结构及其“地方”运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家”与“地方”的对抗性紧张,促进了湘西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
典型”作为“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为文本”过程的表现,中国当代文学中,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此同时,典型作为他者的文化形态也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能够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也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3.
瞿建慧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170-174
“在”和“着”演变轨迹大体上是平行的,都经历了动词-介词-动态助词-语气词不断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句法位置和语用影响为它们的平行虚化提供了条件,而两者之间出现的差异是“在”和“着”原始意义的制约造成的。“在”和“着”的兴衰更替是语言系统自我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李法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1):87-97
在人类学研究过程当中,能否尝试以一种“整体观”的新思维来考察人类的发展过程?这是本篇文章重点讨论的问题。笔者强调从人类的“自然性”和“文化性”这二重属性上理解人类的本质。最后,笔者阐释了“体质是自然的体质,也是文化综合体的体质”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建军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59-63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男”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频繁演绎的叙事母题。在现代文学中,“五四”以来作家们对“家”的审视和对妇女解放的关注使这一原型得以不断传承和“瞬间再现”,并赋予了现代人的精神体验,使其在情感心理和叙事结构层面被复现整合。 相似文献
7.
马润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54-56
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张力限定政权生存和延续的可能空间。为了追求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处于有效性困厄中的袁世凯,企图恢复其熟知的作为传统权威基础及其象征符号的帝制来自动生成其在近代社会的有效性。在辛亥革命的“宪政化”成果下,袁世凯借用“民主”程序来粉饰“民国”到“帝国”的连续性:通过垂询民意,论证变更国体的“合法性”;运用请愿、投票、“公选”等“民意”方式,推进变更国体的实践活动;利用“立法”这一现代路径,重构政治形态的传统取向。在这种结构形式与价值内容存在冲突的“现代”逻辑中,袁世凯欲求的有效性难以实现,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成为制约袁世凯政权的“政治瓶颈”并使其终结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唐生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64-167
“指事”定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中的“识”历来被理解为“认识”,造成定义语义重复,分野不明确,分类也颇多分歧。“识”当作“分别、分辨”讲,“视而可识”是说可以从形体上将一组关系字分别开来,“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字的意义指向。这样理解,指事字的范围和分类都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9.
张小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136-141
沈从文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在教育领域也有独特的思考。在沈从文的视野里,教育的主要形态是“人生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做人”;“大书”、“小书”组成了“人生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我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方法。沈从文“人生教育”是中国做人教育思想链条上富有特色的一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际学界对康德“先天的”和“先天知识”的标准解释表明,“先天的”不是指人类天赋的知识或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指理性天赋的、永恒不变的原则和规则。这一解释与康德本人的思想基本一致。邓晓芒先生将“先天的”解释为人类先天的固定不变的结构是不对的。因为在康德那里,知识的结构是按照先天原则和规则在时间中构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朱文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78-82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
12.
土家吊脚楼的特色及其可持续发展思考--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传统民居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处于重庆东南部的土家族民居调研为基础,从地理、气候、生活模式和适宜技术方面探究了具有土家族民居鲜明特征的“吊脚楼”的成因和基本类型。研究表明吊脚楼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属性,特别是从美学价值来看,吊脚楼更值得继续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土家织锦的现代价值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土家织锦艺术发展的变迁 ,变迁的事实首先是制作设计人的变异 ,其次为织锦在人们心目中的象征地位的下降 ,织锦衰变最主要的原因不仅是经济因素 ,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才是造成民间传统艺术承传变异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璐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4):11-14
跳丧是土家族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本文通过回顾198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土家族跳丧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对跳丧的内容、历史渊源、特点、文化内涵、功能等方面作了归纳,并就我国目前研究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禁忌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1):56-61
土家族的传统禁忌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文化含蕴深沉丰厚,社会功能正负并存,给土家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嵘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2):14-17
耍耍是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之一,耍耍起源于原始祭祀舞蹈,后来逐渐以群众娱乐的形式出现。耍耍具有宗教性为主、世俗性为主及纯世俗性等三种不同的社会属性。耍耍的称谓经历了耍神———喜乐神———花灯———耍耍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胡献锦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3):83-86
土家族的传统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土家人的现代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代表着土家族传统的喜俗文化,构成了民俗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将对土家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贾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3):77-79
探讨熊佛西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领导的"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功经验,即以启蒙民众而探索话剧艺术的启蒙精神;用话剧的艺术手段唤起民众向上的意识;建立和谐的健康的"观"和"演"的关系,为中国话剧的生存空间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也为中国话剧的大众化普及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民族化探讨积累了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该文从分析熊拂西"农民戏剧"实验的成就入手,探寻"农民戏剧"实验对当代话剧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湘西土家“八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应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8-105
湘、鄂、渝、黔毗邻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土家族的 形成与这一地区的民族变迁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土家族的著作多沿旧说,笼 统地把土家人都说成是古代巴人的后裔。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宗教祭祀、姓氏 演变、迁徙路线以及历史语言学等方面证据的探讨,认为湘西北地区土家人历代祭祀其先祖 “八蛮”或“吴著冲”,直至元明时代仍用土家语姓氏,又传说其先民自长江以北南迁而来 ,并与春秋以来活动于楚国境内的戎人有联系,可能就是来源于先秦时期南迁的原始藏缅语 族群的后裔。 相似文献
20.
喻忠杰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5):45-47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黎羌教授是一位长年从事中西戏剧文化比较、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民族戏剧学研究的专家,十余年来他撰写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民族戏剧学》《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书,在民族学、戏剧学学界享有盛誉。新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的《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是他在上述著作基础上形成的更为优秀经典的学术专著,为当今方兴未艾的民族戏剧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学科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