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安纯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2)
本文通过对一些典型错误译例的分析,探讨了英译汉中理解失误的几个主要原因:1.文化差异; 2.脱离上下文; 3.义项选择不当; 4.词义理解错误; 5.短语理解错误; 6.语法分析错误。 相似文献
3.
陈其强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万里风》中译本序陈其强1994年11月,日本著名社会活动家中村龙夫先生以年届78岁的高龄第七次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浙江沿着炎黄子孙和大和民族先祖的足迹寻古探幽,搜集资料,走访有关人士。进一步充实修订了他在国内写的有关浙江与日本文化以及现代作家三夫... 相似文献
4.
刘登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3)
马克·吐温是具有世界声誉的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幽默讽刺见长.他的讽刺艺术是世界文宛中的一朵奇葩.在发展和繁荣我们社会主义文学的今天,他的讽刺艺术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竞选州长》写于1870年,属于马克·吐温早期的代表作品.马克·吐温在《竞选州长》这个短篇小说中,以艺术虚构的独立党的“我”(亦名马克·吐温)参加竞选的一段经历为题材,用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美国“民主选举”、“言论自由”的虚伪和丑恶.作品中的“我”,原以为自己“生平从来没有干过一桩可羞的事情”,“声望还好”,比起同时参加竞 相似文献
5.
《富兰克林自传》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是一部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但自它问世以来,人们也同样觉得其美中不足,存在种种缺陷。1.内容方面的缺失和谬误;2.语气上的虚伪;3.结构方面的混乱;4、写作风格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评《俄语语法》中译本谷欣,辛菁苏联科学院1980年出版的《俄语语法》(以下而称《80年语法》)是一部煌煌巨著,全书两卷,16开本,共1400页。它的问世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1982年获苏联国家奖,洵非偶然。该书传入我国后引起很大反响。《80年语法》的... 相似文献
7.
兰金仁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两方解释学原本是解释圣经的一门学问。它从十九世纪施莱尔马赫以来,经历过几次发展,至海德格尔,已经奠定了现代解释学的基础。加达默是海德格尔的学生,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先后发表了《真理与方法》,《哲学解释学》等,系统地发展了海德格尔解释学学说,创立了现代哲学解释学。《批评循环》一书的作者大卫·库森斯·霍埃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旨在全面地介绍加达默哲学解释学(据说《批评循环》正是在加达默本人的启发和引导下成书的)。按照美国《比较文学》杂志华伦斯·玛丁的说法,“要想了解加达默与当代批评的关系,这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罗聂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由于选题精当、装帧大方、译文忠实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其中的《白鲸》中译本1957年先由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年又被列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重版。这回重版时,曹庸同志曾“勉力修订,并将多处重译”,使新版的《白鲸》有所改进,然而,仔细推敲起来,仍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词义把握不准造成的问题翻译虽不可逐字对译,但单词毕竟是构成句子的原材料,是翻译的出发点。如果把单词和词组的意思译错了,译文就谈不到忠实。下面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蝴蝶梦》中译本中存在的一些误译进行简单的评析 ,从“信”、“达”、“雅”三个角度对翻译的标准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白崇礼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久保亮五著的《热学·统计力学习题集》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本最好的习题集,并享有很高的声誉。该书的日文版自一九六一年问世至一九七一年,已经连续发行二十二版。作者在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由他主编的这一套高级习题集,选题广泛,自成体系。包括基本知识及基本概念题、综合性题、新的研究成果题和较深的难题,每章 相似文献
11.
12.
徐无闻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汉字书法艺术是我国对全人类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汉字作为交际工具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发展的过程,不仅是迄今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必将得到更高的发展,在全世界得到空前广泛的认识和理解。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提到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我国读者并不陌生,但对《苦行记,(Roughing It)这部在他创作生涯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熟悉的人就不多了.过去,我国的外国文学评论界在论及马克·吐温时,常常只囿于他中期的幽默讽刺作品和晚期带有悲观情调的作品,对于作家早期具有浓重喜剧色彩的作品极少提及,这与《苦行记》迟至1987年在我国才有人译出与读者见面大概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吴钧陶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28-33
马克·吐温 (1835— 1910 )所处的时代是美国 1776年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直到 2 0世纪的初叶。这一时期 ,美国经历美墨战争、南北战争 ,国家基础趋于巩固 ,国土扩张 ,国力增强 ,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废奴运动带动农业生产的增长。 185 3年 ,美国海军打开日本门户 ;1898年 ,美国占领了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 ;190 0年 ,美国加入八国联军侵略我国。这些说明美国开始强盛起来以后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作者 ,必然关心他的时代 ,所以 ,要了解马克·吐温和他的作品 ,勾勒一下他所处的时代是必要的。治美国文学史的学者 ,一般把…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1983年秋,我有幸沿着新泻县西海岸旅行,到了出云崎便下车访问良宽纪念馆,当时对他不大理解,只知道他是禅僧诗人。该馆由于地方史家、艺术家的创议而建立。馆内陈列良宽的汉诗、和歌、书简、扇面等遗墨、遗物之外,还有他的父亲以南、弟弟由之的和歌,以及研究良宽的作家、画家等的作品和文献。在馆内,我看见一幅色纸绘,画一个和尚坐地上用落叶烧着悬空挂着的锅中物,题下一首俳句:“燃料够了,风拿来的落叶。”我觉得有与自然为友、悠然自得的逸致,就买下了,当时觉得小林一茶有和这酷似的俳句,但没有去研究它。纪念馆的荒木秀三先生送我川口霁亭编的《良宽的俳句》。踏着两旁有疏稀树木的幽静的路,观赏良宽堂(即诞生地桔屋遗迹),说是堂,实际是个碑亭,亭边种下几棵树,亭的背最便是日本海,抬头一望,海中远处有个佐渡岛,那是良宽母亲的故乡。良宽出家在外时,母亲逝世,良宽曾作和歌怀念她。这里海天辽阔,令人心旷神怡。俳圣芭蕉,曾写有名句“大海腾翻,银河横挂佐渡天。”良宽纪念馆的旁边,建有一个观光休息所心月轮,心月轮的大扁额,也刻有良宽书三字。后来才知道, 相似文献
16.
陈梅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6):89-92,96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杰出代表作《名利场》长期以来一直颇受学界关注。小说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泼表现出的冒险和反叛精神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是对传统意义上女性角色消极定位的挑战。该作品在国内的译介促使我们开始思考原文本中的女性主义精神在目标文本中是否得到相应还原。以杨必女士翻译的《名利场》中译本为个案,从直接和间接方面探究目标文本对原文本女性主义精神还原过程中发现,杨必女士在翻译中对原文本女性主义精神进行了对等还原。 相似文献
17.
左自鸣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评《珍珠》的两个中译本左自鸣《珍珠》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力作,被誉为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学创作中一颗推康的明珠。到目前为止,《珍珠》至少有两个中译本,一个是巫宁坤先生译的,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 相似文献
18.
金文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义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的再现。再现不等于随原作的语言形式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而是要用另一种文字把原作的精神实质和艺术境界重现出来。但是,两种语言的结构不同,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文学翻译是克服两种语言结构、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重现原作神韵的再创造活动。正如茅盾先生曾经指出的:“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因此,文学翻译也就是语言艺术的再创造。《苔丝》的译文出自我国翻译界前辈张谷若先生的手笔,早在三十年代就已问世,后来张先生又不断作了修订。其译文既译出 相似文献
19.
李俊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
《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史前遗迹》(以下简称《赤峰红山后》)中译本,从选题策划、资料搜集、翻译注释,到排版校改、印刷装订,直至宣传发行,历时8年,其情形类似于八年抗战。由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教授撰写的一篇关涉红山文化的文章,因其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阐述的逻辑性被选为1988年高考语文阅读题,全国近300万考生同时接触了红山文化这一名扬海内外的考古学名词。笔者曾躬逢其盛,并联想到儿时长辈讲述的一则奇闻轶事,一位通晓日语的赤峰人,在赤峰街一家小吃部购买油炸糕。 相似文献
20.
《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查尔斯·狄更斯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这位被马克思称为“杰出的一派小说家”的文学巨匠在这部小说中对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社会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作品构思精巧,文笔流畅,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早在1950年,三联书店即出版了此名著的中译本,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再版的《双城 相似文献